APP下载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2013-08-15李端阳

文教资料 2013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学者大学生

李端阳 陈 琪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关于大学生幸福观相关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而相关应用研究则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笔者在收集和阅读相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道德相关资料后,现将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很少把大学生与幸福观教育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更多的是从幸福观方面出发进行理论研究。

1.关于幸福观内涵的研究。国外围绕幸福观内涵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哲学角度阐释关于幸福的观点。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罗素论幸福人生》中阐释了不幸的源泉和幸福的来源,指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1]、“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2]

第二种观点是从心理学角度阐释关于幸福的观点。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的《幸福》;英国弗格斯的《幸福的终结》,英国的詹姆斯·爱伦在《幸福的蹊径》中认为“幸福源于内心的平和,善良、宽容、有同情心、有奉献精神等高尚品格,具备克服困难,消除困惑的能力,善于自省、自立等是人们通向幸福的蹊径”[3]。

第三种观点是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关于幸福的观点。如德国学者斯特凡·克莱因的《幸福之源》中表达了对幸福的看法,他认为“幸福源于躯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感觉,幸福是可以学会的,社会应当提供一个公正的,机会均等的,有一定自由的环境,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4]。

2.关于幸福观价值追求内容的研究。从价值追求视角出发对幸福观追求进行研究也是国外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种观点认为幸福在价值追求上应注重个体物质享受或者精神享受。其幸福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幸福,鄙视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的理性主义幸福观,表现为一种禁欲主义幸福观;或者追求物质享受和肉体快乐的感性主义幸福观,表现为一种享乐主义幸福观。

第二种观点认为幸福应诉诸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其主张幸福源于上帝的基督教幸福观,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幸福观。如奥古斯丁认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统一、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相统一、享受和劳动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如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幸福,同时又强调精神幸福,认为真正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对永恒不变的东西的追求。但是,这一目标不可能在俗世达到任何有限存在物和外在的善都不能使人满足,不能确保人内心的和平,幸福只能在永恒不变的上帝那里找到。 ”[5]

第三种观点认为幸福在价值上应追求物质幸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追求幸福应当与完善道德结合起来,以高尚的道德实现幸福人生。

3.关于幸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关于幸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首先,认为影响感知幸福的因素包括 “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目标、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6]。随着幸福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纷纷致力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指出了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的以上五个因素。

其次,认为幸福是多维度的,其中包括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积极的人际关系(PositiveRelations with Others)、对环境的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和自主性(Autonomy)。幸福也不只是快乐和对生活满意,环境、个人成长与自主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幸福。

最后,认为影响感知幸福的因素涉及个人、文化、生活与社会很多方面。如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包括人格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精神健康因素等,认为这几方面是影响幸福观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总体来说,目前国外研究大学生的幸福观的文献尚不多见,国外的学者对于“幸福”领域的实践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上。国外关于幸福的概念和幸福的衡量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对幸福过程的理解,决定的条件和幸福结果的研究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深入。

二、国内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幸福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理念的提出而逐渐成为社会热点的。国内而言,国内有关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后续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关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涵与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幸福观进行了内涵研究。如学者孙英在《幸福论》中将幸福定义为:“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重大目的得以实现,生存和发展达到某种完善的心理体验”[7]。再如学者唐凯麟在《伦理学》中认为:“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如马克思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点;实践活动——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集体主义——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统筹兼顾——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路径。学者王良玉在文章《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幸福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含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理财教育、理想教等特殊内容。这些内容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2.关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研究。许多学者从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两方面出发认为对大学生开展幸福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张我们必须站在事关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开展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一方面认为和谐社会本身包含对幸福的追求,要求大学生建立幸福观。如学者洪慧敏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为人的幸福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8];有的学者认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符合时代的幸福观必须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具有幸福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上述大学生中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的种种表现。有的学者认为加强幸福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解决以上各种心理问题,最终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最后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学者范双利、刘新秀等人认为幸福观教育除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外,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3.关于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幸福观存在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阐述:

首先,学者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指出了有的大学生追求不健康的幸福观。如鄢永慧、杨雪琴、吴璇等论者“都认为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大学生自身的幸福观有失偏颇,一些大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扭曲的幸福观”[9]。

其次,一些学校的教育中并没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如有学者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治教化和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的道德思想教育,弱化了对人生幸福和幸福观的教育。即使有学校的教育涉及了幸福观,也只是一语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0]导致大学生幸福观的缺失。

最后,有的学者从当前情况出发认为金钱、物质享受、就业和情感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如学者王玉良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大潮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大学生幸福观,使其误以为“有钱就有一切、金钱就是幸福”;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着幸福观的培育。

4.关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路径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的策略,具体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有观点认为应把大学生幸福观应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如张丽波、李雁冰等学者认为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与幸福观教育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活动,促使幸福观理论体系完善。再如有的学者提出将现代性的幸福观引入课堂;进行幸福观教育的真实体验和心理疏导;优化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尽快建立起系统的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教学体系。还有学者提出,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完善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建立德福一致的社会机制等。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应从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入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在认知幸福观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在实践中培养创造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感知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从而自觉将创造和追求和谐社会中的幸福,作为大学生自身的行动动机、理想目标、价值取向和生活意义。

最后,有观点认为应该优化优化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以此推进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学者认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家庭成员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可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文明教育方式、健康的家庭沟通,等等,实现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会提高个体的幸福感觉,可以通过不断优化社会环境,给成员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合理的社会生活体制和适度的发展空间,推进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综上所述,我国对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理论阐述,但也都是泛泛而谈,其研究缺乏理论深度。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呈现的价值多元化趋势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急需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因此,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价值。

[1]罗素.罗素论幸福人生[M].杨玉成,崔人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57.

[2]罗素.罗素论幸福人生[M].杨玉成,崔人元.北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98.

[3]詹姆斯·爱伦.幸福的蹊径[M].李旭大.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48,60,94,108,153,163.

[4]斯特凡·克莱因.幸福之源[M].方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8,22-24.

[5]Augustinus,S.,1855,vollstndig bearbeitete Auflage 1978,Vom Gottesstaat,BandⅠBuch1-10,BandⅡBuch 11-22.übersetzt von Wilhelm Thimme,eingeleitet und erlutert von Karl Andresen,Artemis Verlag Zürich und München.

[6]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4):44.

[7]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洪慧敏.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9]吴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2).

[10]张海莲.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幸福观学者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者介绍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