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3-08-15张天学
张天学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一、问题的提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大学生。
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概论”课的教学遇到了挑战:
1.课程内容量大,涉及面广,远远超出了本课程组教师的既有知识储备,如何培养教师,使他们能够尽快地具备完全驾驭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新的挑战。
2.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特强,且与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接特别直接,而现实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产生了理论、政策与现实不符的矛盾,如何使学生对课程所讲理论愿意听、真正信,是本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3.课程与“05”方案中的其他三门课交叉重复问题突出,课程本身各章节之间也存在着重复,如何避免重复“炒冷饭”,让学生感到课程的新意,是该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促使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和我校的特点,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基本的思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获得过校、省级优秀课程和优秀课程群奖。与“概论”课相关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05方案”实施以来,我们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新的课程在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同时,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新的形势,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对教师进行培养和锻炼,促进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整合教学内容,建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教学实效。
“概论”课整合了“98”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它既包含了这两门课的内容,但又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在内容体系、框架结构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新的课程: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课程内部各章节也存在交叉重复。因此,必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体制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突出重点、避免交叉重复,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特强,与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的对接特别直接的政治理论课,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问题的严重、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压力及收入等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好转等问题,这无疑与课程所讲理论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学生对所讲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此,必须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三、改革的成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与教学研讨相结合;校内研究与校外调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等过程,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进行思考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培养锻炼了教师,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概论”课有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1人。在专职教师中,有中共党员8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年龄在30-58岁之间,多为中青年教师。为了加强“概论”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我们本着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培养锻炼教师的目的,围绕教学改革项目的相关内容,开展分工协作、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教学法研讨、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教学研究活动,项目组成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拓展知识面,围绕课程教学搞研究,发表论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上课技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上了台阶。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课程组成员中,有的获得了最受学生欢迎的“10佳”教师奖,有的获得了“百佳”教师奖,在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中,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了优良的评价。
2.构建了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确立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实效。
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的理论性过强,课程内容广、重复问题较严重等影响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革,构建起一个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明确三个‘一’、避免两个重复、突出三个重点”的“概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明确三个‘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一个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一个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样,就把一本拥有十五章内容、厚达385页的书的核心、内容和线索一目了然地展现给了学生,使他们觉得好理解、好掌握。
避免两个重复:第一,避免与“近现代史纲要”、“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重复;第二、避免“概论”课内部各章的重复。为此,我们首先就把“概论”和“纲要”、“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做了讲课的历史时期、内容等的划分,从时间上,“纲要”课主要讲授建国以前的相关内容,具体说就是以1949年为界,“概论”课则从建国以后开始讲授,内容上,“概论”课就把第一章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第三章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划归“纲要课”讲授。把第二章关于思想路线的相关内容划归“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讲授。把第九章的内容划归“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讲授。其次,避免本课程内部各章的重复,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在不同章节都有些涉及,使课程内容重复,给人“似曾相识,炒冷饭”的感觉,这既耽误时间,又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效果,为此,在讲课过程中,我们把各章可能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采取专题的形式,在每一章突出一个主题,把课程中的相似内容集中讲授、讲透。
突出三个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概论”课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其要旨,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本门课的重点。要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等。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以此三个问题为重点展开,进而明确四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生命力。
3.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效果。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通过什么方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习惯的做法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即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中心”和“主体”的地位,把学生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规律,相对重视不够、研究不足,对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多、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多,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相对关注不够、重视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其结果是,老师在上面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机,聊天等等。这种状况使我们认识到,要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移位”,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主动学习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教”与教师的“他教”相结合,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探索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对理论性,政治性,时效性极强的课程感兴趣,如何把党的理论,政策与现实结合起来,把现实存在的问题讲清楚,让学生对现实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解读,同时不违背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心生厌烦,是保证“概论”课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提出并采取了“师生对话”、“纵横对比”、“问题教学”、“场景描述”、“案例教学”等方法。采取组织学生课外读书、搞社会调查,提出问题,写出发言提纲,课堂讨论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发现,参与、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都得到了展示与表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了解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思想成熟度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接受度。
第二,改革考试方式:要真正理解“概论”课所讲的理论,学生必须在上课之余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参考书,参加社会实践、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积极参与课堂发言,讨论等教学活动。为了保障学生能积极参加到这些环节中去,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方法,代之于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积极思考与表达的考试方式。为实现“学生第一”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为此,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和精心设计:“概论”课的考试由期末考试加平时测试相结合的模式,学生的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教学活动的成绩组成,比例各占50%。期末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随堂测验,占50%(以标准方式,即单项、多项、判断等题型,在最后一次课做);二是让学生交一份期末大作业,占50%(根据讲课内容,所看资料、案例片,布置的阅读书目出题)。平时成绩组成:出勤、占50%,以课堂点名或者随堂做题的方式(不得低于三次),每缺一次扣除平时成绩10分,三次不到,这部分成绩为零分。课堂讨论发言、占20%。(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10人为一组,通过选题,搜集资料,写出字数不低于过1500字的发言提纲。内容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同学们自己的思考,或结合同学们家乡的情况谈对学习理论的体会与思考,课堂发言,每组8分钟,当一组发言时,其他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为其评分,老师综合同学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平均值就是发言组全体同学最后得分。课外作业:占30%;每学期的平时作业不得低于三次。
通过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建立起了以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学习搭建了平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教”与教师的“他教”相结合,增强了我校“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