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理性审视

2013-08-15康建军李少勇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院校

康建军 李少勇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1]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仅有9%的学生有认真完备的职业规划。不少在校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为职业规划是毕业之后的事情,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打算,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工作机会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无需职业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造成学习没有目标,求职就业没有长远的打算,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规划。以后在就业中出现职业目标摇摆、定位不准、不能坚持职业理想等问题。

(二)就业观的短视。

有的学生在当前情势下为了早日就业,不顾所学专业,只要是能就业的岗位,就都投以橄榄枝,盲目找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没有用心去思考,认为只要找到工作就行,不管将来如何,走一步看一步。有的院校非常重视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导致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本人求职就业急功近利。这种考核机制使许多院校只关注就业率,忽视了求职就业中的深层次问题。

(三)学生自我定位不理性,不切合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客观工作的评价基础之上的,要有合理的定位。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客观的自我评价基于对自身的全面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性格和爱好,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目前,有很多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时没有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二大”(大企业、大城市、)、“三高”(高福利、高收入、高地位),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和社会实际需求,盲目追求导致空中楼阁现象的发生。许多学生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与个人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及专业知识的积累联系不够。正是因为缺乏对自己、专业、行业等的客观认识,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致使职业规划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四)职业价值观过于务实。

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功利,比较看中经济利益的获得。一些学生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把对前途和成才转为对收入、地位、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这样在求职时,就不免存在着追求功利化的倾向。

(五)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

“有规划,无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是有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指引学生职业前进的方向,落实到位可以培养将来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开始制定了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中途或者最后都没有坚持按规划来行动,规划成为空话,没有实际意义,因而不能促进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位。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工作最重要的指标。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仅仅是在快毕业的时候由就业指导部门给毕业生简单地讲一讲,不系统、不完整。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追求就业率,轻视学生的职业发展,甚至教育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以提高就业率。没有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问题,因而出现了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二)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匮乏。

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些院校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教学不系统、知识零散、教育效果不佳。同时,部分院校现有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指导教师不具备相关理论学习背景,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存在着指导过于粗略,形式呆板,以及缺乏对学生的个体指导等问题。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认知偏差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学校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仅局限于毕业生群体,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缺乏指导与帮助,导致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入职业规划的歧途。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认识不准,又缺少专门的机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职业世界的认知等教育方面比较薄弱。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一)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就业教育的重点,而不是仅仅以就业率为目的。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全程职业生涯指导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活动,将这种教育指导贯穿大学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可以通过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

学校方面可从以下几条途径着手。

1.重视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促进学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的职业要求等的初步认识。大学一年级为探索期,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尽快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注意提高职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掌握未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毕业求职、增强竞争力奠定基础。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并提供相关的顶岗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场景中增强职业认同感。

2.建立专业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由于个人的局限,学生往往会走很多弯路。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这个专门的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可以挂靠在就业部门,也可以作为选修课实施机构归口到教学部门。应配备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从现实出发,对学生开展职业咨询、择业指导等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建立专业咨询机构、职业规划课程老师为主体的全程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建立大学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3.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学校可以从社会上聘任专业人士加入指导教师队伍中,切实提高职业指导教师整体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

(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了解自己。每个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前,都应当认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剖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拟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时代提高综合能力,为毕业后成功步入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2.理性分析职业环境。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只有准确掌握当前面临的职业环境,才能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目标,调整并使之更切合实际。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职业分析,是对目标行业进行了解,明确该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性质、职业素质与能力、任职资格等具体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明确在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为确立今后人生目标,合理的职业定位做好铺垫。

3.转变就业观念。当前的就业环境,如果仍抱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会错失很多机会。在各种工作机会面前,学生需要有理性的头脑,不能盲目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缺乏理性的、没有职业规划的盲目行为,耽误了职业发展的良机。要转变就业观念,结合自身综合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定位,正确认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自己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4.设定职业生涯阶段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的。不顾自身的优势设定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在了解自我、分析外部环境后,学生可根据客观准确的定位进行个人职业目标设定,对学生阶段的职业目标进行分解,制定阶段目标,时间可以是一年、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周。学生在阶段职业目标的引导下,根据个人条件,有计划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目标,进而为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最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能使看似难以企及的个人职业目标分解为若干难度适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短期目标。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能力,最终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5.职业生涯规划调整。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由于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及时修正与调整。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最初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可能是比较模糊或抽象的,有事甚至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评估前期的生涯规划执行效果,调整阶段目标中出现的偏差,修正职业生涯目标,适时作出调整是必要的。大学阶段早期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能由于学生对自我及外部环境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确立的职业目标可能不合适自身的实际情况。随着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累积,再加上自己完成职业生涯阶段目标的情况,学生必须重新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个人的阶段规划,在每个规划阶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有效的反馈。若执行效果好,则应当坚持下去;若未能如期执行,则要考虑是自身的原因,还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重建,以保证其顺利进行。

[1]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12(3).

[3]杨东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4]杨锡强.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规划的策略与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

[5]屈善孝.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8).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院校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