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言对谐音网络词的影响
2013-08-15朱韦巍刘冬冰
朱韦巍 刘冬冰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有人担心,方言是否就此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一些事物的消亡需要时间去验证,一些事物的存在时间同样可以验证。长时间与网络接触,我们发现,方言正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本文研究的是网络语言中受方言影响的网络词汇,有些已为人所知,如“母鸡”代表“不知道”之意,来自广东方言;有些还不为人知,如“油饼”代表“有病”,受到西北方言区,如宁夏等地方言的影响,“虾米”代表“什么”,从闽方言中借用而来。通过方言语音可以推断有些网络词汇是受到某些方言的影响而演变而来的,如网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穷银”,意思为“穷人”,来自黑龙江、吉林两省农村地区的方言。
一、网络词汇与方言的关系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语言符号,包括网络术语、网络流行语、网名用语和与网络有关的词语。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是网络流行语,即网络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用来交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
“汉语是一种形意合体,重形不重音,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性语种,在不同的空间结构——笔画、部首、偏旁中表达词意。”这里强调的大体是汉字。但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古代汉语中偶现“重音不重形”的现象。那么,说现代网络词汇出现如此现象,也不无道理。重的是方言的音,而非汉字的形。如“桑心”,此处“sāng”是s组和sh组混同地区的方言音,方言使用者无法用适当的字来代替这个发音并表达“伤心”这个意思,这时出现“桑”字来替代“sāng”音组成“桑心”,“孩纸”也属于同一种情况。方言音的使用使得网络用语多了一份亲和俏皮的感觉。
这类词汇被称为网络谐音词,关于网络谐音词,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看法。其中,不乏少数的学者将谐音词的出现归咎于计算机输入法中出现在第一位的原因。但若以谐音词已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高频词汇为前提,则在各类输入工具中谐音词位于前列是必然的现象,如:打出“banzhu”时“斑竹”位于前列,是由于“斑竹”一词已成为网络论坛的流行词汇,并被人们频繁交流使用。王晶先生在《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词》中将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生造词现象差异作比较,认为网络谐音词的出现是由于网友的误读,“偶”与“我”是声母误读,“稀”与“喜”为声调误读,“表”与“不要”为生造合音字。
倘若从方言的角度来看,网络词汇的“误读”并不是偶然,“偶/鹅/藕”来自台湾方言口语,在闽南方言中的“我”也发音为“偶”。“喜欢”在粤语方言中读“xīfàn”,后来网络使用者借用“稀饭”代替这个发音。在江淮方言中,如扬州,方言中出现连读现象,如“不要”连读为“biáo”,后者借用汉语普通话中的“表”作为最接近这个音的字。“表开玩笑”表达了“不要开玩笑”的意思,同时语气轻快温和,少一点命令,更易被人接受。
此类现象的出现,我们可归咎于很多方言音在字典词典中没有所对应的字,为了表达这个声音效果而借用了其他同音或音近的汉字。同时,同方言地区的人在网络交流中,发现用相近的汉字代替方言音进行交流的方式更加亲切新颖,从而广泛流传。而大多数网络使用者为中青年人,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不受传统语法规范束缚,容易接受新兴网络语言,即使是非同一方言区的人也很容易被这种带方言音的网络词汇所吸引,促进很多“方言词汇”在网络中的广泛运用。
二、受方言影响的网络词汇分类
方言对网络词的影响大致分为四类:从方言词中直接借用的网络词汇,受方言声韵母的影响的网络词汇,受方言声调的影响的网络词汇,受方言合音词影响的网络词汇。
(一)从方言词汇直接借用
方言词汇的直接借用,即普通话中不但没有能够与之音节相对应的字词,而且没有能够恰好表达相同意义的词汇。如:
“坑爹”,江苏赣榆县一带的方言,也是山东地区方言,表示上当吃亏的意思,但这个词汇本身与生俱来携有一份乡土气息,语言幽默风趣,容易被大众接受。
“有木有”,常出现在网络流行的咆哮体中,“咆哮体”即使用者连续发问,同时用很多感叹号表达强烈感情色彩的一种网络语体,后来受到网友推崇和追捧。大多数网友是在湖南自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出现咆哮体后得知“有木有”的,《快乐大本营》广受年轻一族的喜爱,这也正是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人群。事实上,“有木有”并不是这样凭空出现的,早在电影《疯狂的赛车》中,徐铮就将这一口头禅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陕西、河南、宁夏、甘肃等地区方言中,“有没有”就发音为“yǒu mǔyǒu”,“有木有”本身即为方言词汇,在口语中早就存在,后来网友用相近音的字替代书写,得到了广大网友认可。
“淡定”,原意为“镇定”,后多用于形容人淡泊平静的人生态度,台湾方言词。后来又有“蛋定”“蛋碇”等写法,都是根据“dàn dìng”这个音写出的谐音网络词。
“菜鸟”这个词,它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而其中“菜”有“不行,落后,较差,很笨”之意。在台湾方言的闽南语中,菜鸟、菜鸟仔是当地的方言词汇。在北京方言中,“菜”表示无能或废物。
(二)受方言声韵母的影响
受方言声韵母影响的网络词,即,声母或韵母发生变化,与原来含有相同意义的字词的普通话发音不同。如:
“系”与“是”同意,来自闽南语,闽方言中的的sh通常读为x。
“很开心”写作“粉开心”,“非常”写成“灰常”也并不是纯粹的恶搞,在四川、湖南等地区方言中,h和f的发音混同。再如:“胡子”会发音为“fúzi”。再如闽方言中没有唇齿清擦音f,多半念成h。如:网络词汇“灰机”。
“捉急”代表“着急”,借用南京方言的语音,着“zháo”和捉“zhuō”同音。
“口怜”,谓“可怜”之意。湘方言中部分地区韵母e发音o,如:哥。“口怜”一词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湖南地区电视广播事业较为发达,收视率高,且多半为活跃在网络论坛中的年轻一族。所以综艺节目当中出现的方言词汇,便很容易流传开来。
“帅锅”,意为“帅哥”。在江淮方言片中,如在老南京方言中,哥与锅音近。且吴方言地区,哥虽然不读“guō”,但仍为同音,读作“gū”。便出现了“帅锅”这样很有方言味道的谐音词。
“肿么了”,是山东枣庄一带的方言。而部分东北人和天津人会把“qióng rén”发音为“qióng yín”,也就是网上比较火的“穷银/淫”的来源。
“废材”写作“废柴”,平翘舌不分地区发音的变相写照。
“泪流满面”写作“内牛满面”,此类方言区较多,如南京方言、通泰方言等。
“么得”,指“没有”,南京方言。
“这个”写作“介个”。zh与j混同地区,词类发音现象多半出现在尖团音不分的方言中。如:“鸡”在江淮方言中的盐城方言、泰州方言均发音为“子”。
童鞋:同学。广西方言中韵母ie和ue混同。
9494:就是就是,方言中z组和zh组不分导致,如: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方言均出现此现象。
(三)受方言声调的影响
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在山西地区,穷,难,急等阳平字,调型均为高平调,调值为44,所以这里的大侠读为“xiā”。
斑竹:版主。负责维护发展网络板块的人。南京方言中两词颇为音近。
美眉:妹妹,台湾方言中与“美眉”同音。
果酱:过奖。音调发生了的变化。陕西方言中上升声调的调型为降调,调值为53。
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变化之外,网络词汇也受到方言中的入声的影响,但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网络词汇便借用与之读音相近的数字来表示。如:
8错:不错。8为在江淮方言中读入声调,和“不”同音。
7饭:吃饭。扬州话中7和吃同音,均为入声字。
(四)受方言合音词影响
表:不要。江淮方言中合音现象较为普遍,扬州方言中除“表”,还有“苗”,意为“没有”。
酱紫:这样子。闽南语中的连读,在台湾、福建等地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以此类推,如“娘紫”,意为“那样子”。
另外,网络中出现“你们上哪去哈?”“好玩哈?”“努力哈!”等句子末尾加上“哈”字,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方言影响。在四川、广东、山东等地方言中句末语气词“哈”使用频率较高。此外,崇明方言开口必有哈,人称“崇明哈”。
三、对方言影响网络词汇发展趋势的推测
这些都是网络上流行的新词语,虽然网络的发达促使其能广泛流传,但能否被普通话词汇系统所吸纳需看其能否经得起时间的历练。方言对网络词汇的影响暗示了一个趋势,方言语音对网络词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方言词汇正以各种形式影响着网络用语,网络作为现代重要交流工具,成为其发展的催化剂。
分析网络词汇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测网络中会出现越来越多带有方言特色的网络词汇,如直接从方言中借来的词汇“得瑟”,会走下网络并在人们生活中长期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最后也可能成为汉语共同语的一部分。而有些使用谐音颇具娱乐效果的词汇,如大虾(大侠),油饼(有病)等词仅仅会在人们的网络交流中短暂停留。
注解:
本文所定义的网络词语是频繁使用于网络的词语,其中论坛包括西祠胡同,百度贴吧,天涯等,社交网站包括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开心网等。
[1]易中天.大话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王萍.汉语修辞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言网语[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晶.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字[J].商业经济,2010(2).
[5]许结玲.试论粤方言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VOL26(2).
[6]杨国旺.从网络词汇的产生演变看其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09(1).
[7]赵敏儿.析网络词汇的变异对传统汉语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