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秩序的建构——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读

2013-08-15桂宏军

文教资料 2013年2期
关键词:史蒂文斯客体秩序

桂宏军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常被人们誉为“诗人的诗人”或“批评家的诗人”,他的诗歌探索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意象瑰丽怪异而富于形而上的思考,被称为哲学家诗人。史蒂文斯生活在混乱无序、信念丧失、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深感艺术家创作的艰辛和使命的重大,他指出诗人的职责在于“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并努力为他们和他本人创作出他们在这种生活中所需要的诗歌”。在一个传统信仰几近崩溃的时代,史蒂文斯可以称得上那个时代创造新的信仰的人。

史蒂文斯的许多诗歌所关注的主题是艺术(想象或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应扎根于目前的现实生活,艺术作为一种创造,只有以现实为基础才具有客观的真实价值,“当想象不再忠于现实时就失去了活力”。在《论现代诗》(of modern poetry)中,史蒂文斯指出诗歌“必须是生活的,必须用当地的言谈,必须面对当时的男男女女”,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体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意识尽管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代替或创造客观现实。在《坛子轶事》中,尽管作为艺术想象的坛子使荒野具有了秩序和意义,但诗人最后承认它无法产生鸟和树丛,在《冰淇淋皇帝》中,诗人说道:“让现实结束幻想吧,唯一的皇帝是冰淇淋皇帝!”即起主宰作用的是冰淇淋所象征的现世的生活。在《纹身》(Tattoo)中,作者通过从光线的运动描写了视觉的形成过程,表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光线像一个蜘蛛,它在水面上爬行,它在雪地里爬行,它爬入你的眼睑下,在那里张开了网,你眼睛里的网,又固定在你的骨肉上。”诗中的水面和雪地代表着自然或外界的物质,史蒂文斯用质朴的形象和简洁的语言说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通过光线在眼睛里形成了视觉,在大脑里形成了意识,这些意识构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诗的标题“纹身”象征着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刻下的印记。

艺术反作用于现实,艺术为零乱和无意义的现实社会带来秩序、意义和目的,这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体现。史蒂文斯认为诗歌给零乱无序无意义的现实社会带来秩序、意义和目的,没有艺术的社会是没有秩序、混乱不堪的,人类通过想象获得秩序。史蒂文斯是这样评论诗人的角色的:“如果诗歌带来秩序感,而且每一首合格的诗歌都会带来秩序感,如果秩序意味着和平,即便那种特定的和平是一种幻象,那么如今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承认不再有价值的诸多其他事物不也同样是幻象吗?生命的更新难道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吗?”艺术和想象赋予自然和现实以意义,“他所居住的世界一半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想象赋予混乱的自然以意义和秩序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在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各种各样的物质才能因区别而存在,才能在人的意识中得到反映。

史蒂文斯认为自然世界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加工之后,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整理,获得了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的建构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感性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不仅是消极的反映,而且包括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加工处理和观念建构,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现代认识论表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绝非是客观对象在主体头脑中的直观反映,而是通过主体的重新组织、重新构造才形成的对客体的对象的反映。

诗歌作为想象的艺术和“超级虚构”,史蒂文斯常常把诗歌等同于想象力。在《必要的天使》中,史蒂文斯指出了艺术对现实的建构,“诗人所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就因为他一直在创造或应当创造我们永远向往但并不了解的一个世界,因为他赋予生活以最高的虚构形式,否则我们的生活是不堪设想的。”诗人的世界并不是对外部世界分毫不差的再现,甚至不是概括的再现,也不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诗人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审视,是人的意识对“事物本来样子”的重新建构。在《论现代诗》中史蒂文斯说:“它必须构建一个新的舞台,必须在那个舞台上,像演员一样说着心灵最深处的语言来打动观众,心灵的诗歌在寻求使之满足的东西。”在史蒂文斯的诗歌中,现实是朦朦胧胧,捉摸不定的,外部世界是混乱无序的,而想象力与现实创造性结合并赋予其秩序和意义。史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了想象的建构性:“感觉解构世界,思想重构世界。”“我们内心的这种力量不像是感觉或情感,它好像是一种具有构造功能的机制,从想象而不是感觉中汲取能量。”艺术家不依靠经验、逻辑将世界看做一个认识过的整体,而是用单纯的眼睛,客观地、细致地看它,将它分解。在这之后,他要通过思维、理念,将这些分解出的细节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现实”。艺术创造不是随意地将经验混杂在一起,而是艺术家通过思想,发现世界内在的联系,从而能将分解后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有秩序的有机整体。思想的力量不是表现在它能海阔天空地联想,而表现在它能井然有序地构造,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建构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不开建构,建构一般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把来自客体的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的体系。现代认识论研究表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绝非是客体在主体头脑中的直观映现,而是通过主体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变换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建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史蒂文斯的许多诗说明了主体意识对现实的建构过程,在《弹蓝色吉他的人》中,现实作为事物的原样在吉他弹奏中有了变化。在《十三种观察乌鸦的方式》中,在观察者意识的建构下,乌鸦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史蒂文斯的诗歌说明了人的认识对现实的积极建构。《纹身》的前半部分说明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后半部分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建构,“来自你眼睛的丝线,分布在雪地和水面上。”观察者并不只是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映,而是积极地影响或改变着外界的物体。在《夸张的隐喻》(Metaphors of a Magnifico)中,现实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呈现不同面貌,二十个人经过一座桥到一个村庄,这二十个具有不同主观意识的过桥人对同一座桥和村庄的感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从过桥人的视角看,是二十个人经过二十座桥到二十个村庄,而在旁边的描述者看来,是一个人在经过一座桥。在其代表作《基韦斯特的秩序观》中,大海的声音没有直接进入听者的耳朵,而是和海边女子的歌声融合在一起被听到,真实是想象(歌声)对现实(大海声音)进行建构的结果,歌声赋予了大海和天空以秩序,“她的歌声使天空的轮廓更加分明”,歌者用她的歌声构建了一个世界,“她是创造世界的工匠”,“她的世界只存在于她所歌唱和在歌唱中创造的世界”,海面在歌声的作用下起了变化,混乱的海面变得有秩序有条理了,当歌声结束时,海边停泊的渔船的灯统辖着夜空,使之具有了秩序,就像《坛子轶事》中的坛子使荒野变得井然有序一样,灯光划过夜空,将海面划割成若干部分,灯光“整理夜色,加深夜色,使夜色更迷人”,诗人最后感叹造物主“对于秩序的神圣激情”。

史蒂文斯把给现实带来目的和意义的诗歌称为“超级虚构”,史蒂文斯的虚构是指一种建构化的过程,指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建筑并感到一种愉悦。他的诗歌充分肯定了不完美的现实的审美价值,它是美与恐惧、痛苦与欢乐的融合。诗人告诉人们应该正视并接受现实,因为外部现实虽然荒凉,却不贫瘠,在人们生活的此时此地,蕴含着人们看不见的美的秩序和生命赖以生存的意义。史蒂文斯从想象的角度还原了现实的虚无,进而创造一个能赋予现实以秩序和意义,给予人们以美感和愉悦的“超级虚构”,这种“超级虚构”就是人类栖居的家园,史蒂文斯所说的家园既指不完美的现实,又指在这个不完美的现实基础之上的一种赋诗、一种构建,赋诗与构建的过程就是虚构与栖居的过程。

与海德格尔一样,史蒂文斯认为语言、诗歌自身就是一种家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其间人们栖居着,那些用语言运思和用语言创作的人是家园的守护者”。“语言,在想象力之间酝酿,而最终它又包容想象力,它自身是一种建筑。”诗歌对于史蒂文斯来说,是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栖居的一种方式,通过诗歌,他在寻求一条返家之途,通过他的艺术与生命来建构自己栖居的方式,诗歌本身就是家园。在《取代山的诗》(The Poem That Took The Place Of A Mountain)中,诗歌像山一样成为给予人力量和指引的家园,“他呼吸着它的氧气”,“它提醒着他曾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向去一个地方”。诗歌的语言就像松树、岩石、云朵一样就是人类的家园,诗人用语言建构起一个有秩序和意义的“超级虚构”,“他曾经重构那些松树,摆弄岩石,在云中择路”,在诗的语言的指引召唤下,诗人最终达到了圆满,发现了秩序,找到了“那个准确(秩序)的岩石”,在那里不准确(无序)的诗人可以“躺下来凝望大海,认出他的独有的孤独的家”。

史蒂文斯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立二分的意象:南方和北方、大海和音乐、荒野和雕像、色彩匮乏和丰富的色彩,前者代表了自然、无序、感性,后者代表了想象、秩序、理性。一方面史蒂文斯的诗探索了想象力与现实的关系,想象力以现实为基础,另一方面,想象力赋予现实以秩序和意义,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意识关系及认识对现实的建构作用有共通之处,建构一般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要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变换,又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重新组合为观念,建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史蒂文斯的诗歌中对想象力的描述和论述反映了认识的建构性。

[1]任思晋.浅析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主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9.

[2]拉曼·塞尔登.刘象愚,陈永国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陶洁.美国诗歌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陈书平.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哲学视域中的斯蒂文斯诗歌[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0.

[5]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孙冬.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意象[J].学术交流,2005.6.

猜你喜欢

史蒂文斯客体秩序
哲理小故事(两则)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秩序与自由
36年前,他持枪劫持710名学生
孤独与秩序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