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3-08-15王金章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 王金章(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1、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通过对大连市中山区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大连市中山区是辽宁省大连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是大连市的中心城区,是大连商贸、金融、信息、旅游中心,而且环境优美。但美中不足的是大连市中山区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水平也有限,不能满足居民科学锻炼身体的需要,这已成为影响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开展社区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社区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因此,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模式还尚未形成。
2、影响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2.1、学校层面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形成的阻碍因素
学校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上不够重视,没有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所学内容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其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学校体育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相脱节。目前,大连市中山区学校体育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也很少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阻碍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联系;大连市中山区学校的场馆和器材设备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向社区群众开放的比例还很低,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一体化进程。
2.2、社区层面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形成的阻碍因素
近几年,大连市中山区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逐渐增长;并且在大连市体育总局和基层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有很多条健身路径分布在大连市中山区。但是由于体育设施的归属不同,真正能用于群众体育健身的人均面积很小,且场地器械情况不容乐观;大连市中山区普遍社区都会有1-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或其他专门的指导体育活动人员,达到3-5个已经很少了,甚至有很多社区根本一个都没有。同时,社区体育指导员素质、专业水平、年龄、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专业社区指导员的缺乏将使社区居民的锻炼缺乏系统性,不能与学校体育科学达到有效的结合;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容乐观,锻炼者自发组织管理仍是大连市中山区居民体育活动管理的主体形式,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存在无规律性和盲目性,阻碍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
3、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3.1、大连市中山区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中学校体育的优势
学校体育有着丰富的体育人才资源。大连市中山区有着雄厚的体育教师资源及大量高校体育生,这些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因此,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层次互动,充分统合学校体育人才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的现状;学校体育有着丰富的设施资源。大连市中山区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都有明确的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系统占有大连市中山区75%的场馆。因此,合理开发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必然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有着良好的知识、方法、设施等资源储备,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有针对性的对全民健身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项目进行深入广泛的专题研究和技术开发,而学校体育这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正是社区群体所缺少的。
3.2、大连市中山区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中社区体育的优势
社区有着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社区为依托,整合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经费资源、时空资源、体育思想资源等,加强与社区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校体育的空间,形成学校的课内外体育一体化,从而更好的释放学校体育育人功效,这既是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时代召唤,也是学校体育自身改革的必由之路;社区体育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首先,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生动,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有益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再次,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较为容易得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4.结论
大连市中山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尚未形成。阻碍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一体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层面的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缺乏个性发展等因素和社区层面的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大连市中山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大连市中山区学校体育具有为社区体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设施资源、教育资源的优势,社区体育具有为学校体育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何艳君.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03).
[2]李大为.新世纪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3]王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二元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