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3-08-15王康健
王康健
(寿县水务局,安徽 六安 232200)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情况,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工程形式多样,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是保障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基础设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有着重要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等工程,这些工程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目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中却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主要表现如下:
1.1 管理权责不明,农民参与程度低
对已经建设好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没有设立专职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的部门;常常出现灌溉工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机电井带病运行或停机报废;供水管道锈蚀,水量漏失严重等问题。有些地区,虽然农民参与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农民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农民没有把水利设施视为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农业生产设施而积极地参与到工程的维护管理,农民不了解也很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有关管理决策,农村水利组织的领导或成员大多数由组织安排或自愿参加,民主选举的却很少,更缺乏对管理的监督。
1.2 管理效率低,运营不合理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职能不到位、运营方式单一、管理组织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不高,不能调动水利工作人员积极性,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灌排渠道和农村河道工程仅有很少部分落实了管理机构,小型以下水库没有设管理机构,由乡镇、村组专管员负责管理,渠道仅由村民自主季节性管理。一些地方部分小水库、塘坝、自流、提水及小灌区,机电井和内河道及圩口的防洪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样会造成管理机构的职员对水利事业关心淡薄,从而影响水利机构正常效益和职能的发挥,形成了对农村水利设施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现象。同时,在当初建设水利工程时,往往未将建后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落实,对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重视不足,从而造成了一年建设三年坏的现象,从而影响农村水利管理机构的良好运营。
1.3 业务水平低,缺乏维护意识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时,基层水利人员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而该工程的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不愿意加强学习管理水平,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基层水利管理者思想上就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的倾向,在兴建工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管理设施简陋,管理人员经费不落实,形成工程建设越多,背的包袱越重的恶性运行机制。宣传教育缺乏深度,工作缺乏力度。造成维护意识淡薄,业务水平偏低。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和提供保障,各级水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水利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的思想观念。把水利管理的重点真正转移到管理上来,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如何调动各个阶层管理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也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政府要做好引导、扶持、监督、服务4个环节。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在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2.2 明确权责,健全体制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还应从明确产权入手,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分配来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并明确其责权利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投资运行企业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投资运行企业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在明确管理主体的前提下,无论是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还是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只要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工程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就可以尝试脚。同时,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管理体制必须保证公益性水利工程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追求工程社会效益的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洪保障、水资源供给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着眼于工程管理单位本身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在盈利性与公益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2.3 培养人才,管养分离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建设规划和管理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抓好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相适应;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投资运行主体中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渐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3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治水一直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重要事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其安全运行,发挥其应有效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此,在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情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周学文.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水利,2002(8).
[2]李光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改革[J]农村.农业.农民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