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孔子学院发展为契机 积极促进太极文化的传播

2013-08-15李宝丰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跆拳道太极太极拳

李宝丰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化传播作为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软实力传播的重要载体,犹如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国迅速扎根、开花、结果,成为各国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艺术的一种直接工具。然而,目前孔子学院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瓶颈现象,制约着其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焦作市委、市政府以“一山一拳”为特色产业,为太极拳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太极文化传播与汉语言文化及其他优秀的体育项目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许多问题阻碍着它的成长。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要代表的太极拳,已让外国朋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不少人由于受到太极拳的吸引而进一步喜爱和学习中国文化。太极拳以孔子学院为载体在全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笔者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太极文化如何以孔子学院为载体进行国际化传播,以期为太极文化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1.太极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孔子学院当前的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教师问题、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与当地大学合作的问题、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与“文化入侵”说的负面影响问题。

目前,太极拳国际化传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缺乏经济运行体制,推广的氛围不浓郁,管理和运行机制匮乏,束缚于传统观念,重复着手手相传的历史;太极拳流派的众多,造成认识的混乱,使练习者在学练过程中无所适从;目前对太极文化的诠释过于深奥,把拳学引向玄学,叫人理解不了;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重“形”轻“意”,重“运动”轻“文化”,侧重于技术的传播,忽略了它的精神、文化、艺术的内涵;目前太极拳师资力量薄弱,在国外太极拳传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民间的非专业人员,他们的语言交流、理论知识阻碍了太极拳的传授。

2.太极文化与孔子学院的结合点

2.1 共同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软实力资源并不等同于软实力。只有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软实力资源才会等同于软实力。就目前孔子学院的发展来看,多处孔子学院只是简单的汉语言培训,难以构成真正的软实力。太极拳包含了众多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从中加以挖掘和梳理,对构建中国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当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得到关注,才可能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才意味着软实力的提升。所以,汉语言与太极文化的结合能够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2.2 寓教于乐,更好地发展语言传播

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家在国外开设的语言文化学院,如德国的歌德学院,他们在语言学习之外非常注重推介本国文化,开展课外欣赏活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开展推广传播方面,可以借助于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将太极拳纳入到课堂中去,做到太极文化与孔子学院的有机融合,整合推广。如开设太极拳入门课程、开设太极拳典故文化学习班等,一方面提升外国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在寓教于乐中推广太极文化。

2.3 得天独厚的政策与人才保障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会。据《年会资料汇编》中的数据统计: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就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3423 名国内外宾客参加;历届年会共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 多个太极拳团体,4万多名国内外宾客和运动员参加,年会期间前来观摩、观光旅游的人员则有数十万人之多[1]。2007年8月21日上午,在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等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揭牌,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因此,焦作太极文化的传播有着先天的地利,并且焦作市现在已拥有一所由政府承办的、以太极拳为研究方向的太极武术学院。他们迎合国际需要,认真钻研培养模式,在开设常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中文、针灸和太极拳口语教学,所培养的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为太极拳传播提供了人才保障。

2.4 共同秉承和谐思想与理念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以让中国和其他的国家彼此都能够承认以同等权利来评价对方和这个世界,而同时又能够彼此去衡量、去接受、去认识对方的观点、思想,最后也许可以找到一个大同的立场,使大家能够不同程度地接受为最高目标[3]。

太极拳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指导原则,它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充分考虑左右兼顾、上下配合、虚实分明等等,是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理念的最好体现。

3.太极文化的传播发展对策研究

3.1 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韩国政府对推动跆拳道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韩国每年向跆拳道投入的经费都多达数亿美元。我国武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投资与关注方面,远远不及足球、篮球等项目。虽然也成立了类似于韩国国技院的研究部门——中国武术研究院,对武术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后来改为管理中心后,强化了其行政职能,主要进行竞赛管理,使研究职能缺失,缺少了发展的强劲动力[4]。

笔者实地走访了焦作市陈家沟和十几所武校,发现政府在太极拳馆、校运营上没有任何资金投入,都是自负盈亏,对于太极拳传承人没有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照顾。这些现象无疑会造成各家搂着各家的绝活,闭关自守,结果是每家经营都不好。政府今后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倾斜和政策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太极文化的传播。

3.2 办好专业太极拳学院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的门派已经发展很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同一术语存在着不同的动作表现形式,仅一个“白鹤亮翅”的招式,陈、杨、武、吴、孙五大门派都各有各的动作表现形式。马明达教授也认为:“门派太多其实是个落后表现,支离破碎绝不能产生科学,这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近代转型中留下的尾巴。”[5]

韩国跆拳道馆在全球遍地开花,某种意义上来说得益于它们的简捷,而不是门派林立。它是把多个门派进行整合,它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从《太极拳论》得知:在太极拳传习过程中,基本都离不开太极十三势的棚、抨、挤、按、采、例、肘、靠八个方法,前进、后退的步法,左顾、右盼的眼法,中定的身法。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他国体育的先进经验,打破门派常规,将太极拳套路进行有必要的整合,制定出太极拳统一套路。而这个整合任务只有专业院校才能完成。

3.3 让太极文化走进孔子学院

太极文化所蕴涵的东方哲学是对孔子学院所传播的理念的有益补充,是对语言传播所带来的弊端的有益修补,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太极文化走进孔子学院是可行的。把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孔子学院中开设课程,这不仅可以传授太极拳技术,而且可以传递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知识。这对外国学生来说不啻是一堂能够了解中国、认知中国的形象化课堂。

3.4 建立科学的理论与教学体系

据了解,跆拳道每项技术都经过专家研讨、集体论证,而后由国际跆拳道联盟或世界跆拳道联盟加以认同,最后才公布于众。更为重要的是,跆拳道在推向世界时,韩国人把每项重要技术都贯以深刻的文化意味,提高了项目本身的文化品位,很符合现代人生活趋向多元化的习性,因此深受现代人的喜爱,这就为跆拳道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太极拳的传播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太极拳专业院校,进行太极拳理论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太极文化进行挖掘,创编由简到繁、动作规范统一、相对简单、便于推广的太极拳套路。

3.5 走进中小学课堂,强化精神教育力量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不断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到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文化继承是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在教育中创造的过程。因此,只有让太极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从娃娃抓起,强化其精神教育力量,才会保障太极拳具有长期、稳定的传播对象,才能会得到更好的推广与传播。

3.6 利用晋级、晋段推广太极文化

太极拳段位制一直采用的是武术段位制,用演练竞技套路作为标准来进行考核晋升段位。这种表现高、难、美、新,追求人体生理极限的竞技性套路,并不十分适合大众健身,远离了大众群体,造成了武术段位推广只限于很少一部分人,不利于太极拳在社会中的进一步传播。而我们从跆拳道段位制看到,不同的级别和段位有不同的考核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跆拳道这种先晋级再晋段的考核模式,能够适合不同的大众群体;考核内容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时间跨度长,考核次数多,技术等级划分严格、合理,能够长时间吸引习练者持之以恒地去从事跆拳道训练,这样就可以保证跆拳道习练者人数逐渐增多。这种级、段位考核模式就相对比较科学、合理,适合在社会中进行推广。

因此,太极拳的推广应考虑大众群体,段位制应采纳跆拳道的十级九段制,制定一套简洁、明了,而且品、段级的设定及年龄的分段符合人的心理,推广面更广,老少皆宜的段位制,才会有更多的群体,更便于推广。

4.结语

太极文化走进孔子学院是可行的,二者具备结合点。

太极拳目前的传播过于单一化,没能有效借助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打破手手相传的历史现状。

政府给予支持的力度不够,媒体宣传、比赛包装过于竞赛化,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太极拳传播可借助孔子学院进行有效的传播,来加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加大科学发展策略,政府应进一步给予支持,建立有关代表太极拳形象的太极拳中心或者太极拳公园;办好专业太极拳学院,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打破“小农意识”,让太极文化走进孔子学院。

利用专业院校,加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建立科学的理论和教学体系,走进中小学课堂,强化精神教育力量。

加大专业太极拳传播师资力量的培训,创编行之有效的、符合各种人群年龄特点的系列套路。

[1]朱国军.太极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问题的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3]陈刚化.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学术论坛,2008,(7).

[4]张海滨.韩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对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启示[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马明达.世纪太极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太极拳国际论坛主题发言纪要[J].体育学刊,2004,(9).

猜你喜欢

跆拳道太极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嘻哈跆拳道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