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办公部门职能转变
2013-08-15张莉莉袁敬伟
张莉莉 袁敬伟
(吉林建筑大学,长春130118)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1].结构决定功能,内部功能决定外在功能.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客观要求大学合理设置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科学配置管理部门职能,有效实现学校的行政管理.
现代高等学校管理结构呈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办公部门是学校教学、科研及其它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直接的最重要机构之一.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支撑,致使在实践中大学办公部门的行政理念及其制度、行政方式及其效率等方面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需要正确把握现代大学本质与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轨迹,针对我国大学办公部门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明晰大学办公部门职能转变的思路、原则和对策.
1 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
在人类历史上,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可视为大学的源头.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确立了大学自治、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学科教学以及学位等级等一系列制度.尽管这样的制度十分简单粗糙,但还是反映了大学特有的运行规则和作为学术机构的本质,因此可以说:“现代大学的基本形式或基本结构来源于中世纪大学,从现代大学的基本结构中仍然能够看到中世纪大学的特点”[2].进而又可以说大学起源于制度文明.
历经中世纪之后数百年,直到十九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建立,伴随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以及更为深入的学术自由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建立,使大学体现了与传统大学不同的风貌.新制度不仅提高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了人才培养方式,而且扩展了大学的职能,大学同时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组织.制度创新使柏林大学成为十九世纪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并影响着整个世界大学的发展方向.柏林大学的成功表明了大学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大学的发展取决于制度创新.
进入二十世纪,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由柏林大学原创的“象牙塔”式的大学制度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主张大学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根本和强调大学以探索真理、传播真理为目的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办学观.为了平衡两种相互对立的大学观念,美国大学在引进德国大学优秀制度的同时,主动与社会结合,明确了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创造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一体”的新型大学制度,既有效阻止了政府对大学事务的直接干预,捍卫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又有效协调了大学和政府的关系;既保持了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质,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构造了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牛津、剑桥以及柏林大学也开始向美国学习[3].这再次表明大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
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发展历史,如果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算起,已有150余年.如果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大学开始从发轫期的日本模式向德国模式转变,则刚逾百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私立高校改造、取缔了教会大学,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并进行了高校院系调整.1966年“文革”发生,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年浩劫.1978年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开始,中国的大学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期.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入,强烈呼唤改革和完善大学制度.1992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五大任务,即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大学制度建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良性发展期.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中国高校也进入了“多元巨型大学”时代.[4]但高等学校管理泛行政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严重束缚着高等学校职能的发挥.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改革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
2 大学办公部门职能分析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内在地要求在改革大学与政府关系,摒弃大学管理泛行政化弊端,在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深入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中,大学办公部门是大学校长直接领导的综合办事机构,也是学校的综合管理机构,是承上启下、联系与协调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与桥梁,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参谋和助手,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居于中枢地位,肩负着参与校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大学办公部门的基本职能包括:综合管理.大学办公部门是学校的综合管理部门,处在全校管理工作的中心位置,学校管理事务常需办公部门牵头和协调,承载着辅助决策层、联系促进管理层、督促检查执行层的作用;调查研究.大学办公部门是学校决策的参谋部,其参谋作用贯穿学校管理的始终,主要表现在协助学校进行决策前的准备,如组织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信息、提供可行性方案等;统筹协调.统筹学校内外各方面关系,确保学校预期目标的实现是其经常性任务,要协调局部同整体、部门同部门、个人同组织的关系,调度学校整个运行系统中各部分及个人的活动,使部门间紧密配合、互相衔接,以保持同整体目标的一致;服务基层.大学办公部门在为学校决策服务、承担对外联络接待和组织重要活动的同时,也要直接为学校各管理层和广大师生服务,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组织及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及时处理来信来访,汇集群众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信息,等等.
分析大学办公部门的管理职能配置,主要有官僚体制的集权模式和治理体制的扁平模式两种形式.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诸多领域均实行集权式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和大学亦如此.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有利于通过行政手段调节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整齐划一.但是,行政手段对于高等教育的过度干预和管制,却导致了对高等教育和大学办学活力与创新动力的严重抑制,与高等教育和大学办学规律不相一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虽然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故大学及其办公部门至今在相当大程度上仍沿袭着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传统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仍占居主导地位,职能错位、管理手段不科学、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仍较普遍存在,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求还不相适应.
3 大学办公部门职能转变的向度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背景下,大学办公部门的管理职能面临着严峻挑战,转变职能的任务艰巨而又紧迫.转变大学办公部门职能的前提是对现行办公部门管理职能进行科学分析,赋予其应有的职能,剔除其不应有的职能.其中,除观念形态方面需要积极变革外,调适职能配置、强化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科学化水平,是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大学办公部门职能转变的基本向度.
首先,调适职能配置.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任务,必须通过科学配置大学办公部门职能,促进从传统经验型的行政管理向现代科学型行政管理转变.一方面,要促进大学办公部门职能从单纯信息收发型向信息综合处理型转变,切实承担学校信息综合与处理功能,使办公部门成为学校信息汇集与处理中心,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另一方面,要促进从单纯事务型的管理向参谋献策型管理转变,使大学办公部门成为学校决策的“参谋部”,充分发挥其学校进行现代科学决策的智囊作用.
其次,强化服务功能.大学办公部门实施行政管理职能的核心要义是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必须通过科学定位大学办公部门的性质,促进其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着力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广大师生的转型.为此,在内部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上应努力满足实现这一转型的要求.在内部组织架构的安排上,应注重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研究职能发挥,以正确把握学校办学方向及机遇,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充分维护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在人员配备上,应注重选择配备服务意识强、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具有调查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以保证其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再次,创新管理方式.现代意义的大学,无论其形态、规模、结构、功能怎样变化,学术性作为大学组织活动的基本逻辑始终未变,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教学和科研始终是大学的主体任务构成.大学这种有别于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当下,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客观要求创新大学管理,要从体制机制上合理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保证学者在学术领域的评价权、审议权、决策权.创新大学办公部门的管理方式,也必须主动弱化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自觉实现传统的官僚化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在发扬学术民主、倡导教授治学的同时,努力克服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保护和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创新大学办公部门管理方式,还要求其全面履行系统协调职能,增强与学校内部、外部联系沟通的能力,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校各部门、单位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达成思想认识与行动的统一[6].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G·L·安德森.高等教育管理[A].托斯顿·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5-55.
[3] 参见: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184-186.
[4] 张家.大学去行政化的困难何在[J].大学教育科学.长沙:2009(2):110-112.
[5] 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构建与反思[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184-186.
[6] 孙荣.办公室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