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论语》中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途径
2013-08-15乔素英
乔素英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从此以后,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全国上下追求的长远目标。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一个家庭又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设,更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先从建设和谐的家庭开始。
和谐家庭的建设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好我们自己的家庭、处理好家庭关系呢?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给我们开了很多秘方,这些秘方被搜集在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为他编写的经典之作《论语》中。我们认真去研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半部《论语》治天下”并非虚传。孔子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集中表现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在内的人伦和谐,并提出了“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的伦理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孔子很重视和谐家庭的建设,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途径,以下将逐一论述。
1.家庭和谐之本——仁爱
“仁”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仁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身理念,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家庭和谐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生活在家庭中的个人只有先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使得家人和睦相处。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和爱意去对人好。能够给他人一份情怀,便是给自己一份方便;能够给世界一份爱心,便是给自己一份温暖。当然,一个对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如果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更不要说去爱别人了。所以,从长远来看,要想达到社会和谐的局面,就应该先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论语》告诉我们,“仁爱”乃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更是建设和谐家庭的根本。
研读《论语》的人对孔子眼中的“仁”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说法,其中郭沫若先生认为,孔子“仁”的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他认为孔子的“仁”就是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为大众服务的牺牲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仁者爱人”。他认为《论语》中“一个‘仁’字最被强调,这可以说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的确,孔子很重视“仁”。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仁”乃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乃是孔子和谐观的根本。到底何为“仁”呢?孔子的答案总结起来其实就是“爱人”、“知人”。简言之,就是了解别人,热爱大众。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就会避免偏执和狭隘,做到宽容和大度。
当然,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单一,仁作为伦理道德,在春秋后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孔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仁”政治化、多元化了。如《论语》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天下”即今之国家。“仁”,可以理解成仁政,也可以理解成仁人。如果理解成“仁政”,那么这无疑是将“仁”政治化了,如果理解为“仁人”,那么孔子就赋予“仁”多重涵义,并可以认为人只有兼有恭、宽、信、敏、惠这些伦理道德才能算是“仁人”了。不过,可以看出孔子对做到“仁”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个人好的品质的养成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能够认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以一个“仁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家人的青睐,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即便走向社会也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家庭和谐的法宝——孝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我们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而“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及其弟子很看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即家庭和谐,更强调子女必须孝敬父母。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大意是说: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里有句话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并以友爱的态度对待兄弟,推广孝悌的道理,并且影响到政治方面,这也算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不难看出,孝敬父母在构建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真正的孝悌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尽孝道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的和谐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孔子认为真正的孝顺应该是做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去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为政》)
以上也就是告诉我们,不但要了解他们的年龄,做到及时尽孝道,而且对待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可给父母脸色看。同时,平时若有好吃的好喝的且不可自己独自享用,应该想到辛辛苦苦把自己养大的父母。父亲死后,如果他的德行是对的就应该长期学习和坚持,切不可父亲刚去世就把父亲留给我们的好的品质德行给忘掉。当然,我们要想有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就应该在父母健在时尽孝道,把自己的孝心落实到平日里的小事上,而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若只是等到自己飞黄腾达了再去好好地孝敬父母,那时估计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了,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
第二,孔子认为,真正的孝顺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孝顺。要用心善待父母,要用心体谅和敬爱自己的父母,更要在意父母的喜怒哀乐。《论语》中写道,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做爹娘的为什么只是为儿子的疾病发愁呢?事实上,这何尝不是父母对子女精神上的一种牵挂呢?在他们眼中,只要他们的孩子心理上健健康康的,为人正派,心胸坦荡,对人友善,人际关系和谐,那些身体上的小疾病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他们希望只是担心孩子的身体状况,那便意味着孩子的精神方面都是好的。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地用心良苦,而我们做子女的为什么就不能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呢?
当然,我们不只是要做到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为人夫的也要做到对自己的岳父岳母尽孝道,为人妇的也要做到对自己的公公婆婆尽孝道,只有这样,整个大家庭才能和睦相处。
3.家庭和谐的心态——中庸
《论语》中谈到“和”的思想时,其中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中庸之和”、“适度之和”。意思是说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要做到思想中庸、行为适度,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和。孔子多次提到朋友之间的交往要把握好度,采取“中庸”的原则,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先进》),除此之外还有,“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在交友的过程中,相互劝谏是应有之意,有了缺点,真正的朋友就应当无所顾虑地指出,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但是《论语》告诉我们“友直”不可过度,否则就是自取其辱。对待朋友如此,那么对待家人呢?其道理也是共通的,与亲人相处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
综合来说,孔子留给我们的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有助于避免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出现过激和对抗行为,减少家庭成员间的磨擦与隔阂。对于整合人际关系、增进家人之间的亲和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家庭和谐的原则——“礼”
以上谈到了“仁”、“孝”和“和”,有了这些良好的品格还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用“礼”来加以约束自己。孔子是一个很讲究礼仪的人,“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除此之外,《论语》中写道,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其中就强调了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懂“礼”。另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人伦纲常的约束和制约,更离不开“礼”的保障。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那小到治理一个家庭呢?在家中,我们也应该做到遵守家庭的伦理规范,学习一些家庭美德。父亲更像父亲,儿子更像儿子,兄长更像兄长,大家都能各名其辈分,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从而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建设。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夫妻离异、遗弃老人、虐待孩子、家庭暴力等现象;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等,这些现象无疑给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和谐家庭的建设,认真学习《论语》中所传承给我们的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途径,做到将“仁”、“孝”“礼”和“中庸”思想综合在一起,从而为建设我们和谐幸福的家庭而努力。
一个家庭中,如果长辈与晚辈、长辈与长辈、晚辈与晚辈能够将彼此间的关系处理好的话,家庭就会和谐,事事也就顺心了。从宏观上看,倘若一个个小家都能和睦相处,这将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说,建设和谐社会应该从建设和谐家庭抓起,更应该好好地学习孔子教给我们的治家之道。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
[2]孔凡岭.孔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351.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
[5]张德丽.浅谈《论语》中的“和谐”[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李颖川.《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及其意义[J].求实,2005,(1):84-85.
[7]张德丽.浅谈《论语》中的“和谐”[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2):32-34.
[8]程艳芝.《论语》中“孝”的思想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1,(1).
[9]于淑娟.韩诗外传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