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中“除”的释义
2013-08-15尤苗苗
尤苗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诗经》中“除”共出现四次:
(1)《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毛传:“除,去也。”正义曰:“除者,弃去之名,故为去也。”[1]
(2)《诗·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陆德明《经典释文》:“除,直虑反,去也。”[2]
(3)《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毛传:“除,开也。”郑玄笺:“天使女尽厚天下之民,何福不开,皆开出以予之。”[3]
(4)《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毛传:“除,除陈生新也。”郑玄笺:“四月为除。”[4]孔颖达疏:“除、余,字虽异,音实同也。”
前两例中,“除”的释义为“去”,后两例,“除”的释义各家有不同看法。虽均由“除”表示,但其意义怎样产生,是否即为“除”之本义,尚不明确。本文就着重讨论这个问题。
1.“除”的本义
《诗经》中出现的四个“除”,前两例中的“除”在释义上没有争议,皆可释为“去”。先秦文献中“除”的“去”义经常出现,《左传》中“除”出现45 次,其中可释为“去”的有37 处;《吕氏春秋》“除”共出现15 次,可释为“去”义的有12 处;《荀子》中共出现18 次,可释为“去”义的有17 次;《韩非子》中共出现27 次,可释为“去”的有21 处。可见,先秦时期“除”的“去”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传世文献其最早用例《尚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这个“除”也是“去”的意思,那么“去”是否为“除”的本义呢?
1.1 从字形看本义
《说文》:“除,殿陛也。从阜,余声。”“除”的石鼓文形体为,更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形体尚不可考。但“除”是形声字,从“阜”表义。要考察“除”的本义,可以参看形旁“阜”的形体:契文作,甲骨文中“阜”的形体主要有:,像崖壁上的石级阶梯。《说文》对“阜”的解释为:“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说文》所收以“阜”表意的形声或会意字,其意义大都与山石、崖壁有关。“阜”作为“除”的形符,在探讨“除”的本义时,有重要价值。从字形方面看,“台阶”应为“除”的本义。
1.2 从字音看本义
现代汉语中,“除”的声符“余”有一个重要的义位:多余。由“多余”联想到“清除、去掉”,是否它才为“除”的本义?
(5)《说文》:“余,语之舒也。”
(6)《尔雅·释诂》:“余,我也。”“余、躬,身也。”《甲骨文字诂林》在考释“余”的本义时,编者的按语为:“余当属假借字,其本义已不可晓。”
(7)《周礼·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颁赐。”郑玄注:“余当为馀,声之误也。馀为县都富聚之物。”[5]
例7 中,“余”通“馀”,“余”暂时借用了“馀”的意义。古汉语“多余”这一意义,用“馀”表示。对于“余”的本义问题,还存在分歧。所以,从声旁看,“余”本身并不含有“多余,剩下”的意思,“除”的表义功能主要在形旁。
由上可知,尽管记载“除”本义的更早文献存在残缺,我们依然可以确定“除”的本义为“台阶”。
2.《诗经》中“除”的引申义
既然“除”的本义为“台阶”,那么《诗经》中四个“除”是否为“除”的引申义呢。
2.1 “除”的引申义“去”
勾俊涛在《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一文中提到:“‘除’,本义为台阶。而台阶是供人‘上A’或‘下B’的,因此A、B 为两个相反的义素,通过联想,A 义素可引申为‘任命’义;B 义素可引申为‘除去’义。”
从“除”的形符来看,“阜”本身就包含有可上可下的意思。从以“阜”为形符的字来看,其意义基本包含了上跟下两个层次。《甲骨文字诂林》在考释“阜”时引徐中舒的解释:“金文中偏旁作、,楷书作阜,都是像独木梯形。……独木梯盛行之后,《说文》中偏旁从阜之字,如陟、降,就明显地像其从独木梯上下陟降之形。”[6]诚然,《说文》中像陟、降这类的字,表示上下或者高低两种方向,而“除”的本义台阶,可上可下,向下自然可以引申出“去”。
从上可以看出“去”为“除”的引申义,由本义“台阶”引申而来。
2.2 “除”的词义引申规律
关于词义引申的规律,从词义内容上可分为两条:一条是由具体到抽象,如“网”本义指具体的“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鸟兽的工具”,抽象引申为“网罗”;一条是由个别到一般,如“市”由指个别的“做买卖的地方”,引申指“城市、都市”。
而《诗经》中的四例带有“除”的句子中,前两例均为“去”义,遵循的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规律。
古汉语中,“除”还有几个常用的义项:
(8)《易·萃》:“《象》曰:泽上于地,萃。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孔颖达疏:“除,治也。”[7]
(9)《汉书·景帝纪》:“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这两例中的“除”,上一例是“修治,整治”义,后一例是“拜官,授职”义,“拜官,授职”义可由“台阶”义引申而出,其引申方式跟“去”的引申方式相同,台阶可上可下,其向上引申为“任职,授官”,遵循的规律也是由具体到抽象。而“治”义则由“去”义引申而出,去掉、清除不好的,把房屋建筑等清除打扫,加以整修,进而就引申出“修治、整修”义。
“台阶”,“清除、去掉”,“整治、修治”,“任命、受职”就是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中所列的四个义位,后三个义位均为“除”的引申义。《诗经》中后两例中的“除”与这四个常用义项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诗·小雅·天保》中的“除”显然不能释为“去”义,因为人们肯定是希望福能够长久存在。《诗·小雅·小明》中的“除”释义应与时间有关,也不能简单将其释为“去”。究竟能否将它们纳入“除”的引申义范畴呢?
3.《诗经》中“除”的假借义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四:“古人字多假借,循声而改之则得,如字以求之则塞矣。”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词义的时候注意考察它是否为假借义。
3.1 “何福不除”中的“除”
(10)《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毛传:“除,开也。”郑玄笺:“天使女尽厚天下之民,何福不开,皆开出以予之。”段玉裁在对《说文》中“除”作注时引的例子也是此例,其中也引到了毛亨和郑玄的说法。单从毛亨和郑玄的解释看,也许会认为“除”直接由“殿阶”义引申出“给予”之义。孔颖达疏曰:“天使汝诚信爱厚天下臣民,即知何等福不开出与之。”[8]此句的上句为“天保定尔,亦孔之固。”郑笺:“天之安定汝,亦甚坚固。”[9]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保佑庇护,使得您政权坚固。而下句则是称赞国家强大,物产丰富,福气多多的意思。对于这个“除”的释义,颇有争议。
(1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除、余古通用。尔雅‘四月为余’,《小明》诗笺作‘四月为除’,是其证也。余、予古今字,余通为予我之予,即可通为赐予之予。‘何福不除’,犹云何福不予。予,与也。”[10]
(12)俞樾《群经平议·毛诗三》:“何福不除”,俞樾按:“除,当读为储。”
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多首词中,多次提到凭栏意象,大部分意象是出于南唐亡国之后。李煜在北宋被囚禁期间所写的词,也算所谓的国破家亡之情。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这些诗句无一例外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思,对故国的思念。李煜被宋朝俘虏,“日夜泪洗脸”。李煜体会到人生不可预知的苦难的悲哀,用鲜血和泪水书写了亡国的悲痛和遗憾。王国维曾经说过,“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13)朱熹《诗集传》:“除,除旧生新。”
而当代学者吕鹏林《<诗>“何福不除”释义匡补》这篇文章对“除”有了一个很好的考释。提出于省吾先生将“余”释为“馀”,而且认为这种说法最为合理。他在文章中指出“除余相通,余馀相通,则除馀亦相通,馀有‘多’、‘充饶’之义。《说文》‘徐,饶也’。《诗经》中,凡修饰‘福’的,都是‘多’、‘遐’、‘景’、‘介’、‘百’、‘万’这类表示‘多’、‘久’、‘长’义的词。”他还提到同一部作品“诗体语文在句法上结构上的类同性不容忽视。……《诗经》中“‘何x 不x’的句式另外还有三例,都是由‘何+名词(主语)+不+形容词(谓语)’构成的。《小雅·鱼丽》‘何草不玄’,‘何草不黄’,《大雅·瞻印》‘何神不富’。‘何福不除(徐)’正与此相合。”他认为应将“余”释为“馀”,“这两个字古音同而义并不相通,只是在先秦可通假使用。”吕鹏林的观点是大胆而新颖的,他对古代学者的诸多解释提出质疑,并一一击破,无论从上下文语境还是从句子结构上看,都很有说服力。笔者本人也赞同他的观点。所以,“何福不除”中的“除”为假借义。
3.2 “日月方除”中的“除”
《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此“除”,学者也有不同看法:
毛传曰:“除,除陈生新也。笺云:四月为除。昔我往至于艽野,以四月,自谓其时将即归。何言其还,乃至岁晚,尚不得归。”[11]
朱熹《诗集传》:“除,除陈生新也,谓二月初吉也。”
综上,此“除”的释义主要有三种,一为“除陈生新”;一为“四月”;一为“二月”。
再看其他文章中的例子:
(14)《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月方向除”。李善注引《诗》毛苌曰:“除陈生新曰除”;张铣注:“除,尽也。”
毛苌的解释为“除陈生新”,张铣进一步解释为“尽”,即为要结束的意思。
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除即《尔雅》‘十二月为涂’之‘涂’。戴震曰:‘《广韵》:涂,直魚切,与除同音通用。’方以智曰:‘谓岁将除也’是也。”其后说道:“毛传‘除,除陈生新也’,争取岁除之义。笺读除为《尔雅》‘四月为余’之余,失之。”[12]马瑞辰和张铣两位学者均将其释为时间,一年即将过去,谓“除陈生新”之际。虽然朱熹跟马瑞辰在其所指时间上有争议,但二者均将其看为一年当中“除陈生新”的这段时间。从下文看“何云其还,岁聿云莫”,此句作者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到家乡,一年将近又没有什么希望。上一句是说作者想到了当年出发的情景,回忆起从当年出发到现在已经很长的时间。所以从语境看,作者上句中提到的“除”应该是指某个时间。“除”本身并没有表时间的意思,所以此例中的“除”应理解为借用了表时间的“涂”的意义。
“除”的假借义还不仅局限于此。例如:
(1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除,假借为储。”
《易·萃》中的语句:“《象》曰:泽上于地,萃。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除孔颖达将其释为“治”义外,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此“除”的解释为:“如字。本亦作储。又作治。”[13]
可见,古汉语中“除”与“余”、“涂”、“储”等字之间存在通假现象。
王力《汉语史稿》中谈词汇的发展时提到:“文字学上所谓‘假借’往往只是同一字形而词义毫无关联。”[14]《诗经》后两例中的“除”与前两例由本义“台阶”而引申出来的引申义不同,它们跟前两例中的“除”是形同而意义毫无联系的不同的词。
4.总结
《诗经》中的“除”所表示的意义为我们研究“除”的本义、引申义、引申规律及其假借义等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只有明确了词的本义、引申义、引申规律,明确了其与假借义的区别,对词义的界定才更明确,才能对确定词义这个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对于“除”的引申线索还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1]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43.
[2]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9.
[3]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2-683.
[4]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37.
[5]周礼注疏[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8.
[6]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9:1253.
[7]周易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9.
[8]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3.
[9]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2.
[10]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510.
[11]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37.
[12]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694.
[1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7
[1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