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的三重境界

2013-08-15陈自鹏

天津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被管理者教职员工人际

■本刊特约评论员 陈自鹏

我们谈到学校管理时,无法回避的两个字是“责任”。什么是责任呢?查《新华字典》可知,“责任”是指分内的事。校长们说,我们管理学校,就是一种责任认同和责任担当。学校管理方式不同,方法多样,模式各异。笔者认为,单从责任层面来看,学校管理大致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管理是让被管理者人人必须尽责。学校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明确的岗位、明确的任务和明确的职责规定性。因此,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是基本要求。

要让教职员工人人必须尽责,我们应该注重依法治校,注重目标达到,注重过程监测,注重效率提高。例如,有的学校实行“五三四”管理模式,即“五定”:人定岗、岗定责、责定绩、绩定分、分定奖;“三管”: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有”:有章可遵、有序可循、有法可取、有效可鉴。实际上,这个模式是一个目标过程效果考核的管理模式,管理中达到了人人必须尽责的目的。

目标过程效果考核模式以科层管理理论以及科学管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它强调目标制定、责任落实、绩效考核、激励鞭策。这种模式对于提高教职员工的责任感有实际意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校短时期内迅速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第一、责任第一、绩效第一容易造成职业倦怠,这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管理需要第二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管理是让被管理者人人主动尽责。学校中的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工具人,最主要的还是社会人。他们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人际环境、人际氛围是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产力。研究人际关系,特别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规律尤为重要。

要让学校管理达到第二重境界,使每个人都能主动尽责,我们可以借鉴行为科学理论中的社会人理论、士气理论、非正式群体理论、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注重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注意鼓舞教职员工的士气,重视发挥人际关系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

要让学校管理达到第二重境界,使每个人都能主动尽责,学校要充分调动每一个教职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大家和谐相处、精诚合作、比先争优、敢创一流。例如,有的学校长期开展“五子工程”,即高度重视为师生员工专业成长搭台子、立梯子、抬轿子、竖牌子、吹号子。实际上,“五子工程”具有行为科学管理的元素,它营造了一个激励“人人积极向上,人人和谐进取,人人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学校办学有理想、有活力、有成就、有影响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要让教职员工保持不竭的动力和不懈的努力,学校管理还需要进入更高一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管理是让被管理者人人快乐尽责。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将决定个体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学校管理只有让师生员工自我实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才会认真履责、喜不自禁。这应该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有的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和学生自我实现,倡导教师“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期待学生“三成”,即成长、成功、成才。“三立”与“三成”显然是希望教师和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理想、一种期望,甚至是一种愿景,但是,它会让师生充分体会到自我实现的人生快乐。

综上,学校管理有三重境界。人人必须尽责强调责任感,人人主动尽责强调使命感,人人快乐尽责强调成就感。学校管理达到了第一重境界,大家都尽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会有效率;有效率,管理就会出业绩。学校管理达到了第二重境界,大家都主动尽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工作就会有激情;有激情,管理就会出奇迹。学校管理达到了第三重境界,大家都快乐尽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工作就会有幸福;有幸福,管理才能达到目标。毫无疑问,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感到幸福应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教职员工人际
教育部:加强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工作
学校如何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以美国教职员工入职审查制度为例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企业管理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敬重教职员工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需求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