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谚语及其文化内涵
2013-08-15李文军
李文军
( 安顺学院 中文系,贵州 安顺 561000 )
谚语是屯堡语汇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屯堡人的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是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艺术性;同时,它凝聚着屯堡人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可以说是屯堡人的人生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而,屯堡谚语的研究对于整个屯堡方言及文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安顺屯堡谚语的地域性、艺术性、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让人更全面地了解安顺屯堡方言及其文化。
一、屯堡谚语的地域性
谚语大多是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的总结,它往往以本地域为立足点,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等有差异,各自的生活、生产经验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带来了谚语的地域性,尤其是农事类、气象类的谚语,地域性更明显。例如:
例1 六月六望米出。
例2 七月半地瓜烂。
例3 好汉不撒立夏秧。
例4 四月八冻死老母鸭。
例5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例6 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例7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四月八断硬冰棒(冰雹)。
例1~例3反映了屯堡所在地——安顺的农作物种植、生产规律;例4~例7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及规律:农历四月,天气还是很冷;端午,天气开始暖和;农历九月,天气又转为寒冷。这些谚语基本上只适用于本地及周边地区,外地由于地理环境等不同,基本不适用。这充分说明了屯堡农事类、气象类谚语的地域性。
二、屯堡谚语的艺术性
屯堡谚语能够为当地人所喜闻乐用,固然与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分不开,同时也与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分不开。屯堡谚语的艺术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生动,语义鲜明
在屯堡谚语中,可以看到很多种修辞方式的运用,如比喻、起兴、比拟、夸张、顶真、对比、反问等。
1.比喻
(1)只出现喻体的
例8 好花不浇不盛开,小树不修不成材。
例9 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例10 鱼无水不游,鸟无翅不飞。
例8比喻人不经过认真培养是难以成才的;例9比喻地方或部门虽小,但其中不好的风气或不好的人也特别多;例10比喻要有所作为,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
(2)本体喻体都出现
例11 林中哪有无弯树,世上哪有完美人。
例12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例13 水不搅不浑,人不走不亲。
例11~例13都是喻体在前,表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行为,本体在后,表示抽象的道理,由具体到抽象,使得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理解。
例14 人经不住千言,树经不住千斧。
例15 人才出在贫寒家,莲花开在污泥上。
例16 说话要有理,做饭要有米。
例17 会讲讲不过理,会跑跑不过雨。
例14~例17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是由抽象到具体,抽象的道理由于后面喻体的形象可感、真实可靠而变得更具说服力。
例18 才华如快刀,勤奋是磨石。
例19 人无六亲,譬如猪狗。
例20 人到二十五,气力像水牯。
以上几例不仅本体、喻体都出现,还使用了喻词,例 18前一分句使用了喻词“如”,是明喻,后一分句使用了喻词“是”,是暗喻;例19、例20分别使用了喻词“譬如”、“像”,都是明喻。
2.起兴
起兴,是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所要说之事物,是一种“借物说理(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协调韵律、起兴理/情(即在意义表达上起铺垫作用)等作用。
例21 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大越贪。
例22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例23 泥鳅滑难捉,坏人心难摸。
例24 十年古路踩成河,二十年媳妇熬成婆。
在例21~例24中,所借的事物与所要说的事物虽没有明显相似、相关的关系,但却隐含着某种联系。由于前面所借事物的铺垫,后面所要说的事理就变得真实可信。
3.夸张
例25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例26 人不要脸,鬼都不缠。
例27 人无主意,尿都憋死人。
例25说六月刮南风带来的干旱能将海也晒枯,显然是夸大,极言干旱之严重;例26是说对那些没有羞耻之心的人厌恶到连鬼都不缠,明显也是夸大,极言厌恶至极;例27是说人无主意到连撒尿不撒尿都决疑不下以致于最后尿把自己憋死,这显然也是夸大,极言人无主意到无可附加的程度。
4.比拟
例28 百花畏狂雨,万木怕深秋。
例29 云走南,雨成团;云走北,地开裂。
“畏”、“走”都是属于人或动物的动作行为,在例28~例29中,说花畏、云走,实际上是把它们当作人或动物来看,赋予它们人或动物的思想、活动,增加了谚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5.顶真
例30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例31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例30和例31上句结尾的词语都作为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使之语意连绵,文气贯通,读起来流畅明快,情趣横生。
6.对比
例32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例33 有柴有米是夫妻,没柴没米两分离。
例34 一人拾柴火不旺,大家拾柴火焰高。
例35 丈夫能干妻子贵,丈夫无能妻受罪。
例32~例35通过对比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事物相反相对的本质特征,给人印象深刻。
7.反问
例36 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
例37 林中哪有无弯树,世上哪有完美人。
例38 死人不知抬丧苦,做官哪管百姓穷。
例39 在生不把父母敬,死后何必苦灵魂。
例36~例39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发人深思,也加深了人们的印象。
总之,上述比喻、起兴、夸张、比拟、顶真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得屯堡谚语形象生动,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能够启发人们的理解;对比、反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谚语语义鲜明突出,给人印象深刻。
(二)通俗易懂
屯堡谚语用词浅显平易,所举事物都是日常所习见者,很容易为屯堡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例如:
例40 人在人情在,人死两丢开。
例41 千生抵不得一熟。
例42 糖精太浓则不甜,盐巴太厚则不咸。
例43 秃子不要说和尚,脱了帽子都一样。
例44 老人不管事,老刀不砍刺。
例45 冬瓜有毛,茄子有刺。
例40~例45用的都是平易浅显的词语,如“丢开、抵不得”等,或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如“糖精、盐巴、秃子、帽子、老人、冬瓜、茄子”等,来说明道理,通俗易懂。
(三)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屯堡谚语绝大多数都是由两个句子构成,这两个句子往往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大多句末押韵,有的讲究平仄搭配,有的还使用叠音、叠韵,音韵显得十分和谐,富有节奏感。例如:
例46 人怕三对面,树怕一墨线。
例47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例48 白露连霜,干谷进仓。
例49 好火就怕烧粑粑,好女就怕领娃娃。
例50 苦苦恼恼有了病,哼哼唧唧活了命。
例51 花花轿,人抬人。
例52 歪歪坡,斜斜下。
例46~例52这些谚语上下句字数都相等,意义都相关,例46~例50结构还相似,句末还押韵,还讲究平仄的搭配,使语音平稳匀称,富有音乐美,便于记忆和流传;例49~例52还使用了叠音,不仅使语义鲜明突出,还使语音和谐悦耳,流畅动听。
三、屯堡谚语的文化内涵
屯堡谚语深深扎根于屯堡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是屯堡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人们的认知心理。通过分析,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精神
在屯堡谚语中,存在大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谚语,例如:
例53 庄稼一头牛,一家老小性命在里头。
例54 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
例55 千把锄头万把刀,抵不得老牛撑一腰。
例56 秧大一把草,秧好一半谷。
例57 芒种栽秧日赶日,夏至栽秧时赶时。
例58 春丙阳阳,无水撒秧;夏丙阳阳,干断田庄。
这些谚语,有少部分是反映农耕观念的,如例53,说明农业乃立家之本;大部分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有的具有普遍性,如例54说明农业要精耕细作,例55说明犁田的重要性,例56说明秧的大小、好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的则带有地域性,如例57总结的是当地农作物种植的适宜节气,例58总结的是当地气候对农作物种植、生产的影响。所有这类谚语,无不蕴涵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精神。
(二)团结就是力量
屯堡人提倡团结合作,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在屯堡谚语中有形象的反映,如:
例59 一人拾柴火不旺,大家拾柴火焰高。
例60 一兵不能成将,一木不能成林。
例61 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一人造不起洛阳桥。
例59中的“一人拾柴火不旺”与“大家拾柴火焰高”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只有团结合作才会更有力量;例60、例61通过具体景象的描摹,形象地说明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团结一起才能成就大事。
(三)尚勤俭,恶懒逸
“尚勤俭,恶懒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屯堡人也不例外,在屯堡谚语中反映这一思想的俯拾皆是,如:
例62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例63 才华如快刀,勤奋是磨石。
例64 三年不吃酒,吃穿啥都有。
例65 滴水积成河,粒米积成箩。
例66 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园里育不出万年松。
例67 细水长流年年有,好逸恶劳名声臭。
例62、例63分别通过对比、比喻的手法,鲜明形象地说明人勤奋的重要性;例64、例65规劝人要节俭;例 66比喻生活太安逸是成不了才的;例 67前半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只有节俭才能年年有余,后半句直言贪图安逸、懒惰的人是被人所厌恶的。
(四)居安思危
据地方志的记载及社会学界的研究,屯堡人是来源于明代的“卫所兵制”的屯军。屯军当初是为维护贵州及周边地区长治久安而来的,但最初由于人少,可以说是处在土著民族的包围之中,这样的环境以及他们维护地方稳定的使命不由得他们不居安思危。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生活中,屯堡人小心谨慎,时时处处防患于未然,这在屯堡谚语中有诸多的体现,如:
例68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
例69 丰年不忘荒年苦,饱时不忘饿时难。
例70 有钱常思无钱日,安乐常思患病时。
例71 年年防天干,夜夜防强盗。
例72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例68~例70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例71是说时时都要防患于未然;例72是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要有忧患意识。
(五)尊重知识,崇尚智慧
屯堡人虽然世代以农耕为其主要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也相对封闭,但其思想并不落后、愚昧,相反,他们尊重知识,崇尚智慧,在屯堡谚语中,这种价值观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如:
例73 人生不读书,活着不如猪。
例74 刀钝石头磨,人笨要多学。
例75 人长眼睛看得远,人有知识见识长。
例76 鸟美是羽毛,人美是学问。
例77 金子放着不生锈,智慧在胸不迷途。
例78 鸟靠翅膀兽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例73、例74都是规劝人要多读书、多学习;例75、例76是说人有了知识、学问之后,才会更有见识、更有气质;例77、例78是说人有了智慧就不会迷茫,能更好的生存。
屯堡谚语虽然很多都是屯堡人过去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以其较高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在屯堡人的言语运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入挖掘和探讨屯堡谚语,既有利于总结屯堡谚语创作规律和好的创作经验,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屯堡地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1] 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言岚.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以湖南醴陵方言为例[J].前沿,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