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阈下苏州园区社区建设现状与创新研究

2013-08-15张琦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园区居民社区

张琦英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和共同愿望。社区是建立在个体和家庭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最基层组织,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社区建设之所以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向,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使得原有的“单位社会”逐渐瓦解开始转向“社区社会”;另一方面是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处和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的发展状况敏锐而又直接体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区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诉求。

一、“幸福计划”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2007年)等一系列有关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特别是2006年以来,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与社区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除此之外,各个省、市、区等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更加务实和更加具体的实施和保障文件。苏州市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苏州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幸福社区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幸福计划》)为园区社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园区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总体部署、职责分工、实施进度和具体标准。力争把苏州园区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努力为率先科学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之一,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园区的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区于2009年率先全面完成撤村建居,目前已建成社区104个。其中,合作区社区有43个,常住居民约15.8万,居民结构中户籍居民约占60%,外籍约占10%,属于比较典型的国际化、多元化、年轻化社区。各镇动迁社区49个,常住居民约53.7万,其中户籍居民约占48%、外来人口约占52%,与合作区社区相比,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流动性也较强;此外,还有商业开发社区12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在居民居住条件、居民结构和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园区的社区建设是结合各社区的不同特点,采用差异化的管理体制,通过合作区社区的引领,带动其他社区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园区社区建设的水平。《苏州工业园区幸福社区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幸福计划》)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和建设思路引导下正在实施的一项重要行动指南。论文也主要是面向合作区的社区建设开展研究的。

二、“幸福计划”的建设现状

《幸福计划》自2011年底颁布以来,园区社区建设各项计划和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和推进,“幸福社区”初见雏形。

(一)社区组织机构不断完善

如前所述,整个园区分为合作区社区、各镇动迁社区以及商业区社区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其在管理体制上的安排是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模式。以合作区社区为典型代表和模板,其组织机构由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社区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构成。这“一指一委一站一居”形成了当前园区社区建设的基本组织架构,各机构和部门各司其职、共建共创,为实现“幸福社区”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

(二)社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从社工委到社区工作站再到社区居委会各级社区组织,不断提升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指导、社区救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法制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开展了相应的服务工作。园区邻里中心作为公共服务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服务。发挥邻里中心优势,以邻里中心为主要聚集地,设置居民服务功能区,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各级社区组织已经承担了与社区内居民生活、居住、工作相关的十多个大类八十多个项目的服务功能,满足了社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社区服务内涵和服务方式也不断拓展。

(三)社区活动内容丰富、覆盖广泛

社区活动是社区建设的日常主要工作,也是加强居民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社区活动能否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能否为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带来愉悦与满足感,对推进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活动组织者充分考虑各个社区的差异性和特点,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将苏州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开展有自身特色和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活动。如湖西社区的“LOVE计划”,从低碳环保、开放包容、志愿奉献、享受分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创新区社区的“春风行动”为社区居民就业创业、健康安全、法律咨询等提供了众多实用的便民服务与指导。当前园区开展的社区活动平台多、渠道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覆盖广泛,居民受益良多。

(四)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幸福社区”的创建,需要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当前社区承担的服务功能已经涉及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许多从政府职能部门中分解出的与居民相关的民政事务、未成年人教育、宗教信仰、计划生育等事务,成为社区的日常工作,如此纷杂的任务仅仅依靠一线社区工作者是无法实现和完成的。自2011年底成立苏州工业园区志愿者协会以来,园区内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在园区内掀起了志愿服务的大热潮。据统计,园区已发展志愿者团队上百支,志愿者人数超过6万人,并设立了二十几个志愿者实践基地。志愿团队的服务类型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帮助和便利。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为园区“幸福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

三、幸福社区建设创新之处

(一)转变了社区建设理念

传统的以“管理”为己任的建设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社区居民的需求。而园区的社区正践行着由管理转向服务、转向关爱、转向沟通的建设理念。“服务”“关爱”“沟通”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指南。比如,有代表性的“民众联络所”的建设。它以邻里中心为依托,以4-6个社区为一个集点,集工作站、生活站、俱乐部等功能于一体,与已有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构成互补,满足更多人群、更多元的居民需求。

(二)建立了高效的运行机制

“一指一委一站一居”的组织架构使得社区服务工作运行顺畅、高效。首先,园区工委、管委会作为领导部门,是整个社区建设的决策和组织机构,承担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工作委员会的协作联动职能。社工委是社区建设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也是园区社区建设的重要创新点。主要由园区社会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在所辖社区内开展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主要包括负责管理社会事务、引导社区自治、推进社区党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社区工作站一般设在邻里中心,是园区政府社会事务服务窗口的一种延伸,主要工作内容是为居民提供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各类政务服务。社区居委会是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活动的群众性组织,一方面面向广大居民做好计生、法援、环保等各项社区服务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居民活动,另一方面向社工委及其他相关机构反映居民意见和需求。

(三)组建了职业化的社工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一定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园区开展幸福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园区从规范引入、就地培养、激励表彰等多个环节进行社工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通过面向社会的统一招考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在岗社工职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不断提升社工的工作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优秀社工的激励、晋升和转编机制,从人才的引入到晋升等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措施,在调动广大社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升了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的同时挖掘了无限潜力。

(四)构建了多元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与社会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社区居民之间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国际性和高度开放性的经济开发区,愈百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落户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汇集了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众多优秀人才。这些拥有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居民,与苏州原有城乡居民一起生活形成的社区,其社区文化的建设要求也必然是与众不同的。当前,园区各个社区的文化建设活动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着包容、尊重、多元的和谐之意。针对各类不同年龄和类型的居住人群,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而又有形式多样的社区主题活动。以园区影响力较大的“触爱行动”为例,提倡社区内邻里相助、和气融洽,共同传播爱。随之建立了多个以“志愿、奉献”为核心的志愿者团队和上百个爱心小组。

四、不足与愿景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园区的幸福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幸福社区建设在管理机制的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文化的构架以及专业队伍的培养方面均成效显著。但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园区的社区建设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比如,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主要依靠财政支持也弱化了社区自身整合资源、挖掘资源的能力;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强化了其行政监管与治理功能,而与和谐社会环境下的幸福社区自治理念背道而驰;社区工作任务繁杂但人员配相对紧张使得许多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持续开展;居民的参与社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幸福社区是和谐社会中社区建设实践中一次意义深远的探索和前行。只有抓住幸福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克服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瓶颈与困境,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各类社会组织与团体通力协作,共建幸福家园,造福社区居民,让幸福社区随处可见,让幸福随处可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园区模式”之路,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颖,杨贵庆.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田芝健,杨建春.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区建设[M].苏州:州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光勇,陈邓海.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建设困境与出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2):90-95.

[5]周艳.城市社区建设:现状与未来路径[J].管理现代化,2013,(1):64-66.

猜你喜欢

园区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