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对口升学学生的针对性教育研究
2013-08-15苗雪
苗雪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高职院校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摇篮,以其专业的技术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每年,高职院校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中专起点的学生对口入学,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对口升学学生占高职院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不高,但对口升学学生以其独特的学习背景、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他们的教育仍然不容忽视。
一、简述“对口升学”
(一)“对口升学”的含义
为适应社会对于多方面人才的需要,也为了能够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对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愿望,国家教育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台了“对口升学”的政策。很多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全面培养人才的号召,开始接收中专毕业的学生继续入学深造,这些学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开始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专业特长,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时候仍然是从事中专阶段专业的学习,这种升学模式称之为“对口升学”。
(二)“对口升学”政策的地位作用
1.“对口升学”政策实现了中专毕业生继续进入高职院校求学的梦想
很多学生由于初中成绩不理想,无法直接进入高中进行学习而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普遍比高中开设的课程简单,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进入社会生存。“对口升学”政策的出台为那些在中专三年中成绩优异而又有意继续学业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高考一条出路才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传统观念,有助于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大众性、普遍性的目标。
2.“对口升学”政策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随着现在高等院校扩招规模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甚至面临生源危机。“对口升学”政策的出台有助于缓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现状。国家的政策倾斜也为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职业教育搭建了平台,成功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迎来了契机,有利于国家多层次、多方面培养人才的需要。
3.“对口升学”政策有效地缓解了中专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学历要求,这在无形中压缩了中专毕业生的求职空间,增加了中专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对口升学”政策的实施,使得中专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一级别的学校继续深造,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也有效缓解了中专生就业的压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现状
(一)与高中起点学生同班学习,开设课程缺乏针对性
各高职院校由于每年所招收的对口升学学生的人数不多,一般都采取与高中起点学生同班学习的模式。但是由于对口升学学生和高中起点学生的受教育背景存在差异,他们的知识面和基础都存在很大差异。中专对口升学的学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开始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认识,而高中起点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专业课程知识。一般高职院校为了达到统一安排教学进度的目的,会按照专业进行排课,从而忽略中专起点学生的学习背景,导致很多对口升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专业课程重复学习的现象。没有针对性的授课,一方面存在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和学习。
(二)欠缺基础课教育,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对口升学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欠缺基础课程知识,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中教育,而是以初中的底子在中专学校学习了三年,很多学生对英语、数学这样的基础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专对口升学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科目成绩不高,甚至挂科的现象。也正是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对口升学学生感受到很大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更多的是以一种逃避的方式来面对学业。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口升学的学生对待学习存在懈怠情绪,对学习有很大的抵触心理,经常出现迟到早退和旷课情况,即使坐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听讲,有些学生睡觉、看闲书,跟同桌聊天。这些行为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会影响代课老师的讲课进程和情绪,从而对整个课堂产生恶性影响。
(三)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性
高职院校对口升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生,他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的娇惯使他们养成了任性、自由散漫和养尊处优的心理。现在的很多中专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管理比较松散,导致很多学生在中专三年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校的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还表现在他们平时的请假问题上,对于去不去上课大多都是看自己的心情,要么无故旷课,要么就编出许多借口和理由请假,甚至有同学去请假的理由只是因为心情不好,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非常不利。
(四)沉迷网络游戏,无明确人生目标
在沉迷网络游戏的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对口升学的学生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与高中起点的班级对比发现,对口升学的班级中,学生上网打游戏的人数要大的多。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中专时期就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都是昏昏噩噩地度过了自己三年的中专时光,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很多学生因为对现实的迷茫,所以将感情寄托到了网络游戏当中,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有些同学整日沉迷于此,对于老师的劝导置若罔闻,认为自己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这虚幻的网游当中,抱着一种游戏人生的消极心理面对生活。
(五)自卑心理强烈,缺乏安全感
许多对口升学的学生从小就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并不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有些同学甚至会因为他们的中专背景而将他们边缘化。长期的被冷落、受排挤的心理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班级温暖的缺失会让他们没有归属感,这样很容易使他们脱离班集体。他们找不到可以给予他们帮助和依赖的人,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多数对口升学学生会选择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武力的方式不能让他们得到别人的尊重,更多的是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产生对立和摩擦,这也增加了管理对口升学学生的难度。
三、开展对口升学学生针对性教育的措施
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达到国家培养专门性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而且有助于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避免在管理中出现矛盾和摩擦。为对口升学学习开展针对性学习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一)独立编班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相对独特的学习背景,在对口升学学生人数比较多的专业可以采取独立编班教学,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立的学习环境。针对其中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教学课程,避免出现重复学习的情况,在避免了师资力量浪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独立编班一方面可以调动对口升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将有中专背景的学生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为他们营造“学校如家”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更好地接受高职院校的学习教育。
(二)给予更多关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大多数对口升学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现状,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谈心、走访宿舍的方法掌握他们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引发更大的矛盾。辅导员应该本着“真心、爱心、耐心、恒心”的“四心”原则开展对口升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对口升学学生的尊重,用爱心融化他们内心的冷漠,用耐心解决对口升学学生存在的问题,用恒心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正工作态度,打破传统的“查、批、罚”的管理方式,和学生交朋友,从而弱化他们对于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抵触心理,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校园为活动载体、以育人为主要目的所开展的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包括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公厕文化、标语文化、社团文化等。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对口升学学生融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其中,这样更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接受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能够丰富对口升学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到生活充实快乐,相对的就能够减少他们在网吧玩游戏的时间,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沟通,从而找到归属感,能够达到减少摩擦的作用。
(四)加强监督管理,培养纪律观念
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方式达到约束他们的行为、培养纪律观念的目的。首先,建立请销假制度。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纪律性不强的特点,明确请销假的手续和流程,同时制定奖惩措施。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做到履行请销假手续,则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比如在班级量化考核当中加分,给予物质奖励等,反之给予处罚,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杜绝下次再发生。其次,建立宿舍长负责制。在每个宿舍安排专门的同学担任宿舍长职务,负责对本宿舍同学学习、生活的管理。一方面,同宿舍的同学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可以消除他们对于管理制度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直接有效的管理目的。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
[3]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