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2013-08-15刘文胜
刘文胜,卢 俊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由此可见,顶岗实习是高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就读高职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就学目的也变得更为实际,那就是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就业、就好业”。那么,如何发挥好顶岗实习的作用,保证学生毕业后实现“能就业、就好业”的愿望,就是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完成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推行“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是完成上述任务的有效途径。以下是笔者结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类专业实践“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以往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在顶岗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少
由于我院机械工程系是2005年才建立的,加上2008年学院整体由赤壁市搬迁至武汉,多种原因致使我院机械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的现状,导致我们陷入给当届所有学生找实习单位都困难的窘境,也必然会出现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度不高的问题,故学生实习后愿意留在实习单位就业的人数少。
2.教师缺乏热情参与学生就业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过去,我们对该方针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深刻,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就业是招就处的事,与我何干?”。没有认识到学生就业的好坏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故教师主动参与学生就业指导与教育的热情不高。
3.实习过程管理与实习指导不到位
我院机械类专业每届有400多学生。学生顶岗实习分散在众多单位,这就造成学院与学生联系不方便,也导致学院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过去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依靠企业的制度进行制约,但企业针对生产经营的规章制度又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致使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缺乏实效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4.未能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往,我们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评主要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完成,考核评价的依据也仅是实习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顶岗实习报告。这种做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往往对付着直接从网上下载,致使评价的效果不理想;二是评价只注重实习结果,却忽略了关键的实习过程;三是由于缺少企业人员的参与,致使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不断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解决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多的问题,我院机械工程系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需要。
(1)调动本系干部的力量。机械工程系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系领导班子成员不怕辛苦,不惧“热脸贴冷屁股”,主动出击,通过拜访、网络、电话等方式积极寻求与所开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近两年通过不懈努力,使本系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达到翻番。
(2)调动本系教师的力量。系要求每名教师都要与一个企业建立联系,以方便自己到企业锻炼和实践,并要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成为益友。通过这些在企业挂职锻炼老师的联系,我们也与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武汉重冶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3)调动本系毕业生的力量。本系自建立以来,已有6届毕业生,其中不乏自主择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企业好评的优秀毕业生。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与毕业生所在企业建立了联系,进而深化为校企合作关系(如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4)调动本系在校生的力量。本系在校生中有少数同学的家长本身就是国营或民营企业的领导,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彼此之间成为了朋友,家长也非常乐意将其所在单位或介绍朋友的企业与本系建立合作关系(如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2.优选“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
通过各方努力,机械工程系目前已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是,每个实习基地的规模、条件不同,基地能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人数有多有少。这要求我们从中优选出一部分规模大、待遇好、条件优、专业对口度高的企业作为我们实践“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深化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在优选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应专业对口
学生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会感到“所学即所用”,觉得自己前两年的学习“物有所值”,并从内心感谢学校的培养。同时,学生也会对其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充满希望,有效解决了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不满意实习单位而“流失”的问题。
(2)“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应技术领先
“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是否技术领先、设备先进,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留在该企业的重要因素。学生若能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设备,从企业兼职教师那里学到技术,掌握职业技能,感到在该企业工作能为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时,学生肯定会选择留下。
(3)“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应管理规范
在实习学生由“大学生”向“准员工”身份的转变过程中,若实习基地管理不规范,学生的吃、住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入厂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学习等不能规范开展的话,会给后期的学生管理带来极大难度且极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4)“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应具备规模
基地因为要批量接受学生实习,所以必须具备相应的用人规模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否则,学校的实习计划难以落实,企业的利益难以保障,学生的就业目标不能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很可能只是一纸协议和一块牌子。
3.将就业教育贯穿“入学、培养、毕业”全过程
(1)新生入学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院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并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通过安排招就处与系负责人,邀请企业人员和校友,采取授课、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指导他们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动方案和进度表。
(2)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展就业教育
一是充分发挥系团委和系学生会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如通过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本系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利用课间休息、晚自习辅导、下寝室看望等机会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
(3)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开展就业指导
顶岗实习前期,学院、系根据企业需求,会邀请合作企业到学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到哪家企业实习。因此,我们将就业指导前移到了顶岗实习的准备阶段。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使学生了解在应聘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事宜;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企业状况。
4.构建“分级、融合”的管理体系
顶岗实习是由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逐步构建了“分级、融合”的管理体系,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1)建立校企“分级”管理机构
对学校而言,“分级”是指学校建立了由院领导、教务处、系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分级”是指企业建立了由技管会、人力资源部、车间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院领导及技管会主要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统筹与协调;教务处及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指导与监控;系及车间则主要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细化与落实。
(2)建立校企“融合”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动员、双向选择、具体实施、考核总结五个环节。实习管理由企业和学院两个主体负责。虽然双方有各自的管理重点,但大部分环节需要双方共同参与。故在管理过程中,合作双方十分注重“融合”,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有效地解决了实习学生“像是有人管,又像没人管”的问题。
5.建立“三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
如何客观、公正、有效地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总结,目前基本建立了学生、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1)学生自我进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后,我们要求实习学生根据其所在单位提出的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不足等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的合理部分在最后的综合评价成绩中赋予一定的权重比例。
(2)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情况掌握得最清楚。因此,我们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从工作态度、实习纪律、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生实习情况给予客观评价,并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给出企业鉴定成绩。该成绩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核查并盖章确认。
(3)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应根据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顶岗实习记录、顶岗实习报告撰写、中期巡查与指导、学生与教师沟通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最后,在进行综合实习成绩确定时,应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并按各自权重予以核算。该综合实习成绩,系也要核查并盖章确认。
[1]孙兵.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过程管理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李振斌.以就业为导向,实践“实习就业一体化”[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徐新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