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运用视角下新闻标题的审美特征

2013-08-15丁桂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口语美的

丁桂香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信息的浓缩与概括,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是传递新闻内在神韵的要素。它不仅将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而且起着先声夺人、沟通受众、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标题往往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有效度。同时,标题还反映出一种导向、角度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评价。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标题将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卢焱的《新闻美学初论》认为,新闻标题的审美具有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内在的美主要是指它具有美的内涵、美的基调、美的意境,而外在的美是形式的美、表达的美、形象的美。其中内在美是新闻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在美,外在美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好的新闻题目,不仅内容要美,而且表达形式也要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的学者就新闻标题的审美做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论文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入手,分析新闻标题的审美特征。

一、妙用流行词语,体现出新闻标题的时尚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汇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流行词语快速流行。新闻标题中运用流行词语,可体现出新闻的“新鲜”“即时”,拉近与受众的直接沟通,也增强了标题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并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看起来赏心,读起来悦目。

例2:删博换号的孩子伤不起(《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2日)

“伤不起”是2011年度的流行语,展示了国人由于种种不如意而变得日益敏感的情绪和脆弱的神经。标题中的“伤不起”折射出的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它期盼的是微时代家长与孩子的良性互动。

例3: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 11月10日)

“给力”原是2010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标题中充分肯定了江苏文化产业取得的卓越成果,用“给力”一词,既迎合了流行,又追求了词语的传神,可谓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受此标题的影响,《成都商报》的《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南京晨报》的《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法制报》的《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都在标题中使用了“给力”一词,足见此标题的辐射力、影响力。

例4:“扬子社区行”传递“社会正能量”(《扬子晚报》,2012年12月17日)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今此词被广泛运用于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标题中的“正能量”是褒扬《扬子晚报》为社区办实事,为南京构建和谐社区做出的重要贡献,传达出为民、亲民、爱民的媒体心声。当下,“正能量”正在被广泛使用,如《中国青年报》的《守护心中正能量》(2012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的《善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2013年1月5日),其词义正逐渐引申与深化。

另外还有一些流行词,如“虎妈”“淘宝体”“微电影”“穿越”等也被大量运用。

二、借用古典诗句,体现出新闻标题的诗意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珍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美的陶冶及精神上的享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营养,以此为标题能像诗一样意蕴丰富,诗情画意,语句严整,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有形象,有意境,有文采,有韵味,有节奏。

例1: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综述(《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4日)

此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名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学韵味。它用精炼的文字,综述了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此诗句,使新闻事实鲜活,有吸引力,形象性强,并在意境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例2:“借酒浇愁”愁更愁(《羊城晚报》,2012年12月4日)

标题化用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句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借以说明白酒股集体下跌、酿酒板块风声鹤唳的严峻现实,用“借酒浇愁”与文章主旨切合,贴切而又自然。二者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可谓精妙。

例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河报》,2012年9月24日)

标题直接引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前两句,以此作标题传递出的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面对秋日瑟瑟,没有感叹秋天的红衰翠减,而是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催人振奋,格调高朗,意味深长。

例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河报》,2013年7月4日)

标题恰当引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名句,介绍郑州华信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及成就,运用此诗句与文章主题思想十分吻合,标题极具诗意,耐人寻味。

三、巧用口语词,体现出新闻标题的平实美

口语词(包括方言成分)是在日常口头交际中所使用的词,一般具有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风格。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口语词,可以使新闻内容丰富生动,新鲜活泼,生动诙谐,别具韵味,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例1:菜价现在咋样了(《光明日报》,2013年1月18日)

标题通过老百姓日常的口语词“咋样了”,传递出的是对民生的关心,使新闻内容贴近百姓,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例2:高职生,别着急,慢慢来(《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8日)

这个标题通过口语词“慢慢来”,提醒高职生要沉得住气,蓄积待发,社会一定会有适合的舞台。既有真诚的鼓励,又有善意的提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就业的压力。

例3:不打车就冻着去!——“打车难”成“死结”?(《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9日)

标题用口语词“冻着去”,报道了北京、天津、西安、南宁等多个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段“打车难”、部分出租车司机挑客、拒载、不打表高价宰客等现象,表达出对出租车行业乱象的焦虑以及对市民打车难的无奈情绪,准确地传递了新闻信息,平实中见真情。

例4:“俺要上春晚,您看中不中?”(《大河报》,2012年9月25日)

标题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河南方言词“中不中”,报道了洛阳25名“曲胡女娃”舞进央视并有望登上春晚舞台的消息,词语简约,口语色彩浓烈,有亲近感、亲和力。

总之,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人们了解信息的窗口,好的新闻标题不仅为新闻事实增加亮色,增添亮点,也可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新闻标题的审美追求,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在词语的运用上,要尽可能做到时尚、诗意、平实。只有如此,才能准确传递信息,吸引读者。

[1]陈东霞.媒体的多重角色与新闻审美的多重视角[J].广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卢焱.新闻美学初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雷.从《新疆经济报》看新闻审美的三重境界[J].新疆新闻,2009,(1).

[4]张真弼.古典诗词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二)[J].新闻与写作,2011,(10).

[5]周亚梅.古诗文在新闻作品中的审美价值[J].中国地市报人,2011,(7).

[6]孙德宏.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力量[J].中国记者,2008,(12).

[7]杨芳芳.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2005,(2).

[8]张宏伟.论体育新闻标题的审美追求[J].中国报业,2012,(7).

[9]李明文.新闻标题的幽默美[J].新闻与写作,2003,(6).

[10]崔小丽.新闻标题制作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1 ,(32).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口语美的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酒中的口语诗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口语对对碰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