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2013-08-15王泽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师生校园院校

王泽松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安 355000)

一、高职校园安全文化的结构

德国学者海因利希·施莱曼提出了文化的分层这一概念,他认为每一种文化种类都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在高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是处于“表层”的。包括安全设施、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等内容,校园安全的物质文化更多地依赖于学校对安全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体现校园安全整体应对能力的物质保障因素。二是制度文化。诠释了校园安全文化“应以一个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形式去呈现”,主要体现在行为制度等相关要素,是校园安全责任制度、检查制度、评估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其他与学校安全相关的规定、规章、制度和在这些宏观概念指导下的师生的具体行为等。制度文化涵盖了校园的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三是精神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广大师生对校园安全的理解和解读,精神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层面,包括了校园安全的思想、理念、审美意识等。精神文化层面是高职校园安全文化的最高层面,体现出师生是否能够从内心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校园安全的精神文化来说,是校园安全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精神层的体现,通常通过较为完善的教育和宣传手段来实现。

二、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战略地位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领导没能给予安全保卫工作应有的重视,未将其放至学校发展战略地位来看待。大多高职院校领导的聚焦点放在抓教学质量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忽略了安全保卫工作,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视为“看门人”的角色。很多高职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思想上漠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最为常见的是,许多高职院校高楼林立,设备十分先进,而在安全设施配置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学校制定的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已俨然成为墙头标语,真正落实和执行更无从谈起。

(二)投入不足,导致物质文化缺失

对校园安全设施的投入,是健全完善的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将投入的重点放在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的日常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而对校园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对校园安全的正确认识,从而忽视与校园安全息息相关的安全设施、装置、防护器件、报警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范设施落后,对图书馆、食堂、宿舍等人员密集区的安全保障工作还不够重视。一些高职院校仅将校园安全局限于校园的治安工作,没有将校园安全渗透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中,个性化的服务与保障措施还不够。

(三)工作随意性强,缺少相关制度文化

从制度建设方面看,高职校园缺少相关的安全保障制度。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制度是重要的保障,由于制度文化的缺失,使得校园安全缺乏约束性。通常情况下,高职校园的安全制度建设,主要体现为“专项活动”和应付上级检查。在校园安全专项活动中,采取“突击”的方式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而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这种“专项活动式”的制度建设,显然不能够起到规范与约束性的作用。安全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人浮于事”。校园稳定、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等管理和检查制度等方面没有突出地体现出岗位责任的约束力,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缺少工作动力。各部门在工作中不能够完全执行相关的安全规范,出现突发性的安全事故后束手无策、袖手旁观,互相推诿,难以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合力。

(四)宣传教育手段滞后,难以形成有力的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的宣传教育手段较为滞后,不能“与时俱进”,无法适应新时期校园安全宣传与教育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极强,对现行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制、管理方法存在逆反心理,以践踏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荣耀,自理、自控、自律能力不强。而当前的安全教育与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安全教育课”与一些常规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学生对这些安全教育内容缺少兴趣,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学校的宣传与教育缺少“人本化”精神。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过程中,广大学生感受不到学校对自己安全的关爱,而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责任目标”,认为校园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给学校“添麻烦”,实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学生们在一些活动中表现得并不积极,只是被动地参与校园安全活动。第三,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宣传与教育的载体有限,没能充分地挖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资源,宣传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从而使之收效甚微。

三、构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措施

(一)确立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战略地位

对高职院校来讲,安全是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想要得到长效发展,必须坚持在安全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安全,注重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安全保卫工作事关全局,事关根本,因此,应引起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各级领导乃至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应将安全摆在第一位,时时强调安全,推动安全,留住安全,将安全保卫工作提升到高职院校的战略层次来看待,把安全保卫工作提升到关系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关系师生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及关系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确立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战略地位。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墙头的标语上,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将安全与其他工作相统一结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建,全校师生参与、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保卫工作格局。

(二)加强校园安全投入,夯实物质文化基础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的投入,夯实物质文化基础,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符合高职校园安全防范要求。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不但要注重自身规模的扩张,以及对教学、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更要将校园安全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强化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防火、防爆、防毒化规定进行完善,使之符合校园安全的需要。加强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宿舍、食堂、会议中心、运动馆等安全设施建设,健全防火、防盗设施,设置安全标志。要实行“个性化”的安全防范,使之符合当代高职学生敏感、激进、好动、好冲动的特征,使这些设施的建设能够体现“量身定制”,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

(三)完善相关制度,打造坚实的制度文化

要不断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使高职院校的安全管理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摒弃传统的“专项活动式”的安全制度文化,建立起更加切合高职师生实际的、拥有长效性的安全制度文化。首先,要加强安全事件的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要针对自身易发的安全事件的特点,增强对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要全体动员,做好校园安全事件的预警与监测,健全应急安全事件处理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能局限于保卫科、后勤保障处,更要覆盖到党政办、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部门,将校园安全制度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其次,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校园安全管理目标,将目标细化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辅导员、科任教师身上,通过量化指标,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对落实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执行差的部门则给予处罚,形成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和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文化体系。第三,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信息网络,以便于发生师生安全事件后,学校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沟通机制,要建立保卫科、党政办、教务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实行“例会”制度,在工作中互通有无,发挥部门间的安全管理合力。最终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措施,构建完善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体系,为学校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

(四)创新宣传与教育方式,构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构建充分的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最关键的环节,安全文化只有在精神层面上被师生所接纳,才能够形成促进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除了要有良好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外,更离不开以宣传和教育为主的精神文化。

1.要善于转变观念。在安全教育与宣传过程中,要摒弃“政治性”,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将广大师生作为安全与宣传教育的主体。安全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工作要更贴近师生的现实生活,更注重人文关怀的观念。要以师生们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作为切入点,为广大师生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要人性化,要摒弃“功利性”,强化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服务性,要体现出“三心”,即:“爱心、细心、耐心”。

2.要创新宣传与教育方法。要改革安全文化宣传与教育的方法,勇于突破传统的“灌输式”“传导式”安全教育宣传方法,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将传统的课堂安全教育,拓展到举办讲座、读书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师生的安全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选项式”安全教育。要不断探索安全教育与学生的“俱乐部”、协会、社团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安全教育与宣传活动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与广大师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要拓展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平台。要善于利用现代通讯方式突出校园安全文化宣传与教育的互动性。学校通过自己创设的网站、论坛等文化传播平台,利用BLOG、QQ群、微信、微博等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答疑、心理治疗,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起情感的连结和互信的关系。要迎合当代高职“90后”学生崇尚个性的特点,全方面融入人文要素于校园安全文化宣传与教育的全过程中,用创新精神和人文理念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4.要加快安全文化的学科建设。安全文化学科建设就应该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安全文化学科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学科,加快研究。主要应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1)做好安全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建设。安全文化教育方面教材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出发,陶冶大学生安全人文情操,提高安全教育的品位。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注入安全文化精神,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安全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2)应将安全文化教育列为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安全文化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掌握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遇到危险时才能做出采取正确措施的判断,并达到紧急避险的目的,从而减少或避免受到伤害。(3)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目前,高校安全文化尚未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安全文化理论研究首先应整合高校各部门的资源,挖掘各方面经验,增加安全文化素材的积累,从而推进安全文化理论的探索;其次是高校应加大对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激励的力度,多安排安全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课题,引导学校具有安全保卫工作经验的教职工进行安全文化理论的探索。

[1]韦庆辛.关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3).

[2]王军.构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09,(4).

[3]李晓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河南农业,2013,(8).

[4]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14.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