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一新生心理不适的分析及应对举措

2013-08-15王宛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王宛平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一批批高中学子踏进高校大门。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大一学生如今已各自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处于数字化的生活环境下,在成才和求学的过程中,常常要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不断产生的矛盾,会使他们的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压力。若不能及时调整和科学调试这些心理压力,会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极度的不适,进而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

适应困难新生是特殊的群体,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不顺利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高职大一新生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无法完全自理生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丛,对相对宽松和较为自由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对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从而产生环境适应、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宽松管理、学习考试、自我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适应困难,不仅会有心理不适应,甚至还会被各种矛盾、自卑的心理所困扰,进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这样的高职大一新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干预的重点群体。据统计,每年有10%左右的大一新生患有“灰色心理”症——即心理不适症,也有人称之为“心理断乳症”。尤其是“90后”的高职大一新生,他们普遍为独生子女,思想和理念与之前的“70后”“80后”大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习惯了人机互动、网络交流,而在实际人际交往中却存在障碍,需要他们本人努力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合力协助,需要专业人士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若他们封闭自我,或者求教方法不得当,反而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能由“灰色心理”转变为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给这些人的终身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高职大一新生最好的心理参照。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六条: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勤奋求知;能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平和;能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养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上述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仅仅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更高境界。每个大学生都应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做不同程度的努力,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高职大一学生心理不适的表现及原因

(一)对新环境不适应产生心理压力

对于高职大一新生来说,他们的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却又远离群体,来到全新的环境里,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在举目无亲的状况下,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孤独感,而在初期语言交流中容易产生距离和障碍。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大一新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基本上都是19、20岁左右的年龄。而由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孤独感、不适感尽管只是一种短期的情绪,但若调整不及时,就会在心里产生严重的不适感。

(二)不能完全自理生活带来心理不适

“90后”的高职大一新生普遍为独生子女,父母和隔代亲人对其生活的过分包办,“考大学是唯一目标”的不当教育理念造成了他们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及为人处世能力。很多高职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家里的任何家务都不会操持。生活起居都是由父母或者是祖辈代劳。而如今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世界里,需要自己亲自打点生活中的一切。而只有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才能对每一天的生活、随时可能发生的状况应付自如。否则,生活中的麻烦事就会接踵而来。在大学期间需要自己管理很多事情,如亲自利用和保管个人的起居用品、对生活费的合理支配,空闲时间的管理利用等,这些都需要新生自我摸索与学习的,学会自我生活管理是大一新生的重要一课。笔者担任辅导员所带的某大一新生,因为不会洗衣服而申请退学;另一位大一新生因不喜欢学校食堂的饭菜,最后因抑郁症不得不离校接受治疗;还有一位大一新生交过学杂费后,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支配那么的钱,在高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去支配,欣喜之下,他花钱还是没有目的和计划、毫无节制,这样一段时间过后,他几乎花光了全部的生活费,只能不断地向家里索取,甚至四处借债,又无力偿还,这样严重伤害同学感情。窥豹一斑,可见不能适应独立生活给大一新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三)不能和谐处理人际关系而无所适从

高职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和沟通,对交往的原则和技巧不掌握。甚至还有个别同学不愿意与人交往,自闭倾向较为严重。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会学着说“不”,糊里糊涂跟着别人随波逐流。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这种角色转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大一新生在没有升入大学前,往往都是备受家长的宠爱和关怀,还有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是老师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落差,认为大学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好相处。新同学从陌生逐渐变得熟悉,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磨合,这样他们自然会感觉心理不适应。对于许多大一新生来说,选择高职院校是不得已之举,有的是被调剂进来的,进入的并不是当初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无论是升学还是高考,并没有带来期望已久的喜悦,这种严重的不适应,而成为他们心中深深的隐痛。他们在现实中徘徊,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卑感极深,不愿意主动与师生交往。还有的高职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实际中的大学生活与自己想象中差别太大,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完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他们对高职院校的不满感增强,对大学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自然不会好,造成人际关系极差。自小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生活环境导致他们容易任性自私、为所欲为,而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处事原则、性格特征也就会有所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多人集中住宿的宿舍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与冲突。笔者曾经遇到过某女生宿舍的问题,一人喜欢在电脑前K歌跳舞,且睡觉磨牙,宿舍中的另一女生则自小睡眠环境安静,导致二人发生争吵,进而引发全宿舍的大吵,甚至拳脚相加,闹得很厉害。为此不仅惊动了老师和双方家长,还曾使爱安静的女生一度情绪抑郁,有自杀和想杀人的冲动想法,后经多方努力,调动宿舍,心理疏导,总算初步解决了该女生的心理问题。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高职三年中如果不能和同宿舍的人和谐相处,带给大一新生的甚至会是一辈子的伤害。

(四)对高职相对宽松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相对高中,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宽松和较为自由的。在高中及之前十多年的教育中,考大学是学生的唯一目标,老师家长对学生都是严加管理,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要限制。一旦考上高职院校,考大学的目标实现了,就会陷入迷茫与困惑,觉得到了大学不知道做什么好,一下子没有了目标,心理学上称其为“目标间歇期”。面对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大把的空闲时间,一些大一新生自认为要发挥个性,享受青春,肆意涂写过去十几年寒窗苦读留下的空白,选择了徒劳无益的消遣方式,日夜流连于网吧、游戏房、旱冰场等场所。等到大学第一学期考试,亮了几门红灯,才幡然醒悟,想奋力追赶,可是别人仍在往前跑,追赶谈何容易,这时才为自己大一半年时的放纵而懊悔。有人不禁埋怨大学的管理太松散,自己的时间控制能力太差,要么抱怨学校,要么深深自责,但仍然有执迷不悟者,选择继续颓废堕落,心理不适感进一步加重。

(五)对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不适应带来压力

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最大的不同,是教学模式的变化。在高中期间,老师讲课细、考试多、辅导多、对重点难点重复的多,大量开展题海战术,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去理解,只要背诵记住知识点即可。据笔者统计,自己担任辅导员所带学生成绩,大一期间出现不及格科目在高职三年中是最多的,不适应自主学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高中每学期都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多次考试,而大学考试却是以一次期末考试为主来评定学期总评成绩,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在大学期间,想取得理想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还来自一些过关性考试。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大一学生需要通过全国英语A级考试和计算机一级B考试等,并以此作为他们《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期末成绩。大一新生中一些同学因基础差、学习不得法或发挥不理想等原因,而不能如愿,他们要经过补考或重修,取得规定的学分,否则影响大三毕业,这些不能如愿的同学经受的是长时间的沉重的心理压力。

(六)自我实现不顺利带来的心理不适

在经历三年捆绑式的高中生活后,高职大一新生们仿佛是飞出囚笼的鸟,觉得外面的天空很大,大学在他们的眼中是个全新的、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没了父母的唠叨,没了严师的管教,他们一下子还适应不了这渴望已久的自由生活。“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期末红灯高挂树上”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在笔者与高职大一新生的座谈中,很多学生表示,考大学并不是自己最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才上了高职院校。在大学,自己对学习上的要求放松了,对时间上的自我控制懈怠了。部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到了大学之后,才真真正正地考虑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初识自由选择滋味的欣喜之后,很多大学生被“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巨大落差所困扰。

部分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竞争的对手变了,大家水准相当,自己不能再保持高中时的优势地位。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没有被自己相中的社团选中,在新生竞选学生会活动中失败等情况,很容易使高职大一新生看到自己的弱点,进而自卑,甚至封闭自己。

此外,一部分学生由于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压力,以及大一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恋爱困惑等,将来可能会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会使高职大一新生心理不适感再次加重。

三、解决高职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应的举措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作为高校的专职辅导员,笔者认为,要调整大学生的心理不适,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着手。不仅大一新生自身要主观努力,更需要家庭指导、学校教育、社会帮助三个客观方面形成合力,大家要一起积极应对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协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成长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一)高职大一新生的主观努力

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是每个大一新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经常郑重提醒大一新生:路是要靠你自己去走出来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他们珍惜并热爱生活,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困难,并找出解决办法,能对新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根据环境变化迅速调节自我,他们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

1.正确看待心理不适

对待心理压力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和认识。并不是所有心理压力都会形成心理不适,只有心理压力得不到科学及时的调适时,才会导致心理不适。有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才能促使人学会通过多种因素的调节,产生较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今后事业的成功。人是有心理弹性的,只要心理压力适度,就能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心理压力,用科学的调适方法去减轻心理不适。如果很难自我调节,建议大一新生多与老师、学长聊天,有问题大胆提,大胆问,多到心理咨询中心去坐坐,取得专业人士的帮助。

2.主动调节自己,积极适应环境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生存状态:要么你改变环境,让环境适应自己;要么你适应环境,改变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所以,在面临不熟悉的的环境时,高职大一新生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勇敢地面对环境的挑战,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迅速自我调节,去主动适应环境,而不是逃避现实。

3.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悦纳自我

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应有着正确的认知,这是化解心理不适的重要法宝。高职大一新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善于对自己做出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对自我能积极悦纳。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充满探索精神,有敏捷的反应和充沛的经历,同时反应敏捷。

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大一新生们真的需要一双慧眼来真实地评价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4.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人际交往中,高职大一新生首先要有主动交往的意识,其次要有愿意与他人交往的行动。应对自身的品德修养不断地加强,学会宽容和尊重,对人真诚。用真情赢取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来换取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进而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高职大一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注重对自身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育,进而使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对社交恐惧症进行克服。

5.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健康的学习心理对大学生完成学业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想有个无悔的大学生活,就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论何时,学习都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相信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成功之道,贵在勤奋;学习之道,贵在坚持。平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现自己学习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长处,必然能够找到解决大学学习不适应的良方。学习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能不能充分利用校园中的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应用。

(二)家庭指导、学校教育、社会帮助三个客观方面的合力

1.呼吁家长: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许多大一新生无法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往往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缺乏独立生活的训练,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一旦单飞,遇到一点问题就会表现出过度强烈的反应。而这些反应过度的孩子背后,经常有反应过度的父母。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想请家长明白,孩子独立不表示没人管,孩子应学会自己想办法在新环境里寻找解决新问题的途径。笔者特别呼吁,请广大家长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毕竟父母对孩子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父母对孩子可以做一些指导,但不必过多地干预、包办他们的大学生活。人在社会上生活,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一旦父母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他们刚刚离家出门上大学的孩子,也会像老鹰对待刚离巢的小鹰那样,让孩子们在风雨中把翅膀磨练起来,顺利度过他们人生路上的过渡期,日后才有可能为他自己的家庭担起责任,挑起社会上、公司里的重担。

2.提倡高校:健全心理帮扶政策,培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途径开展心理适应活动

针对高职大一新生的心理不适应症,各高校已有应对措施,多途径帮助大一新生尽快度过心理断乳期。如笔者所在学院组织了《大一心理适应》《大学生活,你准备好了吗?》等入学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以及《人际交往与实用礼仪》等选修课程等,开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立大学生阳光心理协会,开展“迎新生祝福晚会”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校园心理剧表演等大型观看活动。建立“宿舍心理朋伴——班级心理观察员——系部心理辅导老师——学院心理咨询咨询老师”四个梯队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制度,以便提早预防和及时应对高职大一新生心理不适症的发生。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中已有8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人获得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员证书,5人是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多人在职研修心理学课程。同时,学院每学期都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学术交流会和个案研讨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作为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笔者多次利用学院心理帮扶政策,开展对大一新生心理不适症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信箱,有问必答;公布心理咨询彩虹热线号码,随时解决新生疑问;QQ留言,及时回复,“心灵驿站”贴吧允许同学匿名灌水。这些高职大一新生喜欢的方式,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建议社区:建立“心理困难群体帮扶站”等

社会对大学生心理不适症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协助,也有助于高职大一新生心理不适症的解决。首先是社会各界人士不要总是以低人一等的眼光来比较高职生和本科生。要知道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则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其次是建议社区能够建立“心理困难群体帮扶站”等,在高三暑假组织考上高职院校的大一新生和社区有一年以上大学生活经验的老大学生,进行家园交流,告诉新生怎样为入学适应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协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大学的新生活。

总之,经过大一新生的自身努力,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相信高职大一新生会顺利度过心理不适期,逐步由灰色心理走向健康心理,能最终做到心理断乳,迎接他们人生的新挑战,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灰领”(Gray collarworker)人才。[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数字化生活环境下高职学生管理困境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R-22526)的部分成果。]

[1]胡卉.大学生,你有“灰色心理”症吗?[EB/OL][2009-09-25].http://txs.youth.cn/xl/200909/t20090925_1035925.htm.

[2]秦吉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作用——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课程学习,2010,(5):40.

[3]何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适及应对[J].科学之友,2009,(9).

[4]苏银成.第一社会第二家庭与第三课堂——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J].教育艺术,2008,(10):62.

[5]吕信恩.与大学生谈心之关注大一新生和家长的心理困惑系列[N].温州日报,2008-10-16(8).

[6]周红.守护心灵——辅导员与学生共成长[EB/OL].[2012-01-25]http://wenku.baidu.com/view/79e7c7d8d15abe23482 f4d62.html.

[7]陆家浩,司鸿.心理健康读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6-7.

[8]王晓雷.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04-105.

[9]杜元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1.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