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外个性化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2013-08-15陈吉鄂
陈吉鄂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一、个性化教育的概念
在现阶段的世界范围内,全纳教育已经作为国际教育模式中一种民主化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被广泛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提出了《萨拉曼卡宣言》。在这次宣言中,首次提出了一种叫做全纳教育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经提出,即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关注,教育界随之也进行了多层级的讨论。在随后的探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个性化教育思想与全纳教育在各个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这么说,个性化教育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探讨全纳教育的同时必须要研究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基本发展和需要,基础是体现学生的个性之间的差异,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教育主要就是提出对人和人的个性的一种尊重,它对于人的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是一种促进,使不同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特有的生活空间。伴随着全社会对全纳教育理念的不断关注以及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教育个体自我意识的唤醒,现阶段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我国实施个性化教育必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但是,我国学界对个性化教育研究起步时间较晚,而且研究的成果也不多,特别是缺乏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明整体角度对个性化教育的探析。以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起点,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缺少专门针对教育层面的个性化分析和研究。从全世界看来,已经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大力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考察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总结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实行教育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外个性化教育的历史和目标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不同的,它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个性化的教育。这个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不管是苏格拉第提倡的对话教学法,还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一些教育学家提倡的以强调个性为特征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人本主义教育,包括美国近代教育界杜伟的问题教学法、罗杰思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一定层面上都主张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体作用和创造性为教育目的。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育法和奥苏贝尔推广的有概念的学习法,同样都是为了强化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创新性培养。
探讨西方的个性化教育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从1869至1907年,一个英国名字为高而顿(FGalton)的心理学家在1869年出版发行了《遗传与天才》这部名著。作者在书中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非常聪明的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当时国际教育界上最早对“个性化”进行探讨的系统化资料。但是这一阶段的文献一般是从理论上对创造力问题进行探讨,还没有能够介入大规模的实践,他们主要指出了在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意义;(2)从1908至1930年,当时佛洛伊德(SFreud)出版了一部名字叫《诗人与白日梦》的书籍,同期美国的一名心理学家华莱士(Jwallas)出版了《思想的艺术》,这两部书籍在当时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他们的观点是通过传统的教育理论,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原理,并试图通过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来彰显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个性,从这个方面对当时社会的个性化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3)从1931至1950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克劳富德(Clauforde)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维特莫(MWeitheimer)的《创造性思维》等;(4)从1950至1970年,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基尔福(Guiford)1950年在美国心理教育学年会上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演说为起点,随后,在美国有关创造性的研讨工作得到了积极的开展,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数量得到了增加;(5)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教育界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去了解一些人的特点,比如说富有创新能力的和善于思考的人。梅肯挪(Mackinnon)于1960年用一些实验试图去了解建筑师、教师、画家个性心理上的差异;第二,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了解体现创造力的智力过程;(6)德拉思于20世纪70年代用定量定性分析法去研究青年们的发散思维过程。所以说,教育活动一般比较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这个现象在古时期就已经被一些教育家关注到了。因此,苏格拉底也是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中国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西方国家教育发展到近代,在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注重对人的个性解放的说法。
西方教育界这种个性化的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从二战后的美国的发端,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一般来说,个性化教学模式有下面几种:(1)注重从程序上教学;(2)强化个别的视听教学;(3)大规模应用计算机辅助的教学;(4)注意个别化的规定教学;(5)教师开展个别化的指导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系统;(6)教育从业者推广按需要学习计划转变为掌握教学到策略教学等等。
通过这一些措施的实施,西方的教育体制改革得到了极大的成功。从幼儿园开始,西方国家的教育者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成长起来后,他们的个性化思想也同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西方教育界强调,所谓人的个性化发展,其内涵就在于从人的主体创造性为出发点,这样教育才会体现针对性。西方教育体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思考。在这个观点下,在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对我国也有启示,所以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教育体制,为我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国外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借鉴意义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教育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和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出现的局面。但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输入性教育依然强于教学实践,所以我们应该以国外教育界的经验与教训为参考,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个性化教育范式。
(一)我国的教学改革应从统整的角度来引领学生个性发展思想
借鉴欧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教学改革应通过统整教育计划的内容和方法等,创造条件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统整各个学科的领域,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点考虑,这样才可以构建个性发展的教学课程。各类学校要努力改变目前过分强化学科中心的地位,而忽视学生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和呼声,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批判、换位思考等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才能最终适应我国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工作者适应学生的个体区别性
从西方教育界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教育工作者能否适应学生个体的区别性是我国个性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多年的教育实践可以表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还是兴趣以及认知理解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性。离开学生个体区别性去谈学生的个性发展,去谈学生自我信心的养成、人生成就感等品质的培养,一般都是难以达成的。在实践中,我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体区别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我国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发展的难题所在。所以说,在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努力鼓励学生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推进适合我国实际的教师指导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在于:(1)可以通过不同的特质教师成员之间的合作,从而发挥出教师整体协作的合力作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校内教师的合作和互补以及学校和家庭、社会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参与,来提高教育工作整体协作的指导合力,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方法,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满足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自身个性的良好发展,使整个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3)教育工作实现指导的开放性,通过校内指导和校外指导的协作发展,努力改变学校本身传统的指导形态和发展意识,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总之,在我国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要根据学生个性的阶段性特点稳妥地推进。通过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让受教育者获得不同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人格得到健全、性格得到完善。现阶段,我国的个性化教育还处于探索研究时期,个性化教育中蕴含的规律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个关心教育的机构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论文通过对国外个性化教育的研究,总结国外个性化教育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推进个性化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张莅颖.美国的个性化教育:经验及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2]杨晓燕.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谈素质教育[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3]孟祥林.个性化教育在当代西方国家的实践及我国的发展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