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收费管理体系创新探析
2013-08-15马仁贤
马仁贤
(曲阜师范大学 财务处,山东日照 276826)
实施学分制,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收费模式比较,学分制下收费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收费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艾略特就提出人的能力、素质等存在差异,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来自主安排学习课程。1894年美国首先采用学分制。20世纪初开始,大多数国外大学陆续实施学分制。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在1918年始于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行学分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把实行学分制作为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中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因此,为了配合学分制实施,发挥好学分制管理的效益,必须改革传统的高校收费管理模式,通过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收费管理体系。
二、学分制收费管理的基本特点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学分制收费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学费管理个体化
学分制把学生的学业要求细化到学分,改变了以往依照统一的培养计划进行“批量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业进程和选修课程结构,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规定数量的学分即可。这样,同一时间入学的学生,即便是同一专业,其选课数量多少、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也会不同。如果仍然按照统一标准,即按学年收费,对选课少或提前完成学业的学生就有失公平。因此,必须把学费细化到学分,以学分作为学费计量单位。学费管理也由过去的按照专业、年级的集体管理,改变为按照每个学生学业进程安排和选课数量计算学费金额的个体管理。
(二)学费管理全程化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习进度和选学课程。由于学生的学分与学费直接关联,学生学习期间在学业上的任何变化,均及时通过学费计费系统得到反映。这样,学费管理就成为伴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管理。
(三)学费管理弹性化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关规章办理休学、复学手续“自由”进出校园,如此造成在校上课学生数量的不确定性。与以往的学年制收费管理相比,收费对象的不确定性随之大大增加。再加上学生选课数量、结构的差异性带来的学生个体收费数额不同,学生跨校区、跨学校选课带来的学费跨校区、跨学校收取等问题,使学费管理的弹性化明显增强。
(四)学费管理杠杆化
学分制收费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学分制收费密切了学业选择与学习成本关系,使学生能够更自主、更有目的性地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习,避免了学生选课的被动性和随意性。同时,利用学生的选课和缴费的反馈信息,学校可以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优化课程和师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学费管理成为调节学生选择学业进程和学校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杠杆。
三、目前学分制收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学分制实施时间比较短,高校关于学分制管理的各项政策和管理细则还不完善,学分制收费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收费标准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交纳学费”。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高等学校在向当地省级人民政府申报学费标准时,应说明培养成本项目及标准。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高等学校不得自行改按学分制收费;实行学分制收费的学费不得高于按学年制收费的总额,严禁高等学校以改按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名目的费用。但是,如何核算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确定每个学分的收费标准,成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实施学分制的高校,采取了“过渡式”收费管理模式进行学分制收费管理。即把原来的学年收费额直接分摊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每个学分,确定每个学分的收费标准。其实质上是延用了以前的学年制收费标准,没有进行学生培养成本的重新核算。由于高校之间以往所形成的学年收费标准不同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学业总学分差异,致使不同学校单位学分收费标准的差距较大。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是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高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如果相关高校间的单位学分收费标准差异过大,就会影响到学生跨校选修课程,不利于学分制的推进和完善。如何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确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合理确定单位学分的收费标准,是学分制收费管理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收费结构问题
从国内外的学分制实施的经验来看,学分制收费一般包括专业注册费、课时学分费等。按照国家发改委发改价格〔2006〕702号文件规定,学校可以将收取的学费分成专业注册费和选课学分费两部分进行收取,专业注册学费按学年学费的一定比例计算,选课学分学费按学分计算。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一些高校没有设立专业注册费科目。设置专业注册费收费科目的学校,其收费额度和在总学费中的占比也存在一定差异。从理论上讲,专业注册费占总缴费额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调节学生在各专业间的合理分流。
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分布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课程上,还体现在实习、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诸多方面。而在不同高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其学分结构比例也存在一定差别。这样就必然导致即使是同一专业,与不同的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学分费的构成结构也不同。这样就难以指导学生参照学分费结构和收费额度跨专业或跨学校选课,丧失了学分制实施的社会效益。
(三)收费流程问题
先交费后上学是以往的学年制收费管理的基本模式,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和社会都基本认可。而学分制收费管理模式实施之后,就产生了是先交费后上学,还是先上学后交费问题的争议。理论上说应该是先让学生选课,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核算每个学生的缴费额度,即先上课后收费。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是非盈利机构,难以预支庞大的日常教学开支,加之近几年财务紧张,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突出,大部分实施学分制的高校采取了先预收学分费,然后根据个人选课情况进行核算,通过“多退少补”完成学费收缴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又回到了原来按照学年收费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体现学分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因此,要想实施学分制收费管理,必须改变原有的收费流程。
同时,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推迟或提前毕业、辅修第二专业,增加或减少选课数量,更改选课门类,重修课程等一系列问题将大大增加,收费流程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成本。这些情况,如果不适当收费,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业完成过程中的随意性,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适当收费,收多少、什么时候收又缺乏相关依据。由于缺乏相关管理细则,目前各高校的课程重修、转专业、辅修专业类等收费标准差别较大。
(四)收费管理协同问题
我国高校收费管理是基于学年制收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上是财务处收费科主导的单向收费管理模式。收费科根据学生学籍名单下达缴费通知,统一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收费工作。实施学分制以后,学生学籍管理、学业进程管理趋于复杂化,学费管理个体化。如果不打破高校内部“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系,使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与学费管理部门之间有效衔接,实现良好的协同管理,收费管理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四、完善学分制收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了推进学分制实施,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收费管理体系,促进现有收费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制度创新
学分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上述学分制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分制管理和相应的收费管理,无论在宏观指导,还是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还不完善。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管理体系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关于学分制及其收费管理的许多成熟经验我们只能是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和管理体系特点,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规范我国学分制收费管理。
(二)开展省级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明确收费标准
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核心是学分收费标准的确定,而确定收费标准又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核算。我国地域辽阔,省(区、市)之间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较大,其高校层次与规模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寻找和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体系难度较大。建议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对省(市、区)内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进行培养成本核算,并以此作为相关高校收费标准制定的参考。
(三)推进高校管理创新,建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学分制实施给高校收费管理和学校综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校内部来看,应该围绕学分制实施在教学计划修订、学籍弹性管理、教学动态管理、学费个性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高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教务管理、教学管理系统与收费管理系统的平台对接,以便根据学业进度和选课情况及时、准确地把握每位在校生的缴费额度。
第二,要实现学生管理系统与收费管理系统的平台对接。为使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贫困生和特困生,学校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由学生管理部门来完成实施。因此,收费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学生的贷款、奖学金、学费减免等情况,把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学生管理系统与收费管理系统平台对接,也有利于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及时掌握学生学费收缴情况,做好缴费动员,督促学生及时缴费。
第三,要实现后勤管理系统与收费管理系统的对接。目前,学生的住宿费和其他服务性收费等一般也是由学校收费管理部门代收。而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其收费标准在学生个体之间也出现了差异。因此,收费管理部门对于学生的住宿标准等情况必须准确把握。
第四,要实现商业银行与收费管理系统的对接。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发放、学费收缴等一般都要通过商业银行完成。在高校收费过程中,需要与多家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沟通和资金收转。因此,必须实现商业银行与收费管理系统的对接,才能确保收费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五,要实现学生与收费管理系统的对接,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收费管理系统随时查询自己的学费信息。
第六,要逐步实现省(区、市)内部、乃至全国高校之间的综合管理信息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生跨校区选课,实现教学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1]雷 鸣.高等学校学分制条件下收费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9,(5).
[2]马仁贤.试论新时期高校收费工作特点与改革[J].齐鲁学刊,2006,(5).
[3]闫广芬,翟晓静.高校学分制收费: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李月华.关于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5]王兰芳.高校学分制收费改革及其完善[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