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SO31000标准的铁路电务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013-08-15陈辛怡杨翠坤

铁道通信信号 2013年1期
关键词:电务风险管理应急

陈辛怡 杨翠坤

陈辛怡:南京电务段 高级工程师 210001 南京

杨翠坤:南京电务段 高级政工师 210001 南京

近年来,南京电务段以确保高速铁路安全为目标,以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借鉴国际标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不断规范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加强现场作业过程控制,提升技术工艺标准,为稳定电务安全生产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与铁路科学发展的需要不适应。2011年以来,南京电务段管内京沪高铁、合蚌、宁杭等高铁新线陆续建成运营,安全风险随之增加,行车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在新形势下,电务段作为运输生产基层单位,必须切实担负起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领会科学发展内涵,理清安全管理思路,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在安全管理、设备质量、队伍素质、现场控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全面、系统、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

2.与确保铁路安全畅通的要求不适应。近年来,电务部门发生的各类事故教训十分深刻,时刻警醒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电务安全无小事”的理念,严密防范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小事”和冷门死角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学标、执标、对标检查力度,形成科学严密、规范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与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要求不适应。当前“管理失控、过程失控、设备失修、人员失管、机制失效”等诸多隐患还时有发生,表现在管理较为粗放,系统性管理不够、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管理不闭环等。安全管理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仍习惯“事后从严管理”,缺乏“超前防控风险”,还未真正建立起对危害因素和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评估和系统控制的有效机制。

2 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安全工作定位更高、标准更严,影响运输安全的风险、矛盾也日趋复杂。南京电务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总方针,把国际标准ISO31000和ISO9001与企业安全管理实际有机融合,构建了科学、严密、操作性强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2.1 科学组织,策划风险管理原则、框架与职责

2.1.1 明确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1.风险源排查细。分专业、分工种、分层次明确安全风险关键因素,制定防范措施,做好风险数据库创建工作,把安全风险管控责任落实到各岗位,实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

2.管理制度全。按照ISO31000标准要求,围绕关键因素,采用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对段管理体系文件、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管理职责、非正常行车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修订补废,把45项临时性措施、专项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等纳入到《作业标准》中,并按照文档管理流程重新评审、批准、发布,防止临时性文件及措施间相互抵触、不协调的现象发生,增强规章制度适宜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管理效能高。增强车间班组安全管理能力,提升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持之以恒地加强现场作业过程控制,实现管理规范、高效。

4.落实结果优。紧紧抓住当前安全主要问题,加强流程控制,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提升问题整治销号质量,实施系统管理与常态管理,促使流程简捷、标准实用、管理优化。

2.1.2 构建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在调查、分析安全管理现状基础上,全面规划和设计风险管理系列要素。将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覆盖范围划分为3个阶段,按照“四步法”(先行试点—验收达标—总结改进—升级推广)逐步实施。

1.初级阶段。主要关注安全、经营目标,在企业内导入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技术,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风险语言和广为接受的风险管理政策、职责分配、对策措施,使风险管理流程和关键生产活动有机融合。

2.中级阶段。风险管理已被全员接受,且提出更高要求,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与企业发展战略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发挥风险管理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持作用。

3.高级阶段。风险管理应用于决策过程,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与企业内外环境、组织、文化和战略相融合,并随着铁路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2.1.3 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分工

电务段安委会负责安全风险管理的决策、组织监督和考核职责,研究制定风险策略和重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安全科负责全段安全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组织推进、检查监督和评估,动态掌握全段安全风险管理情况;技术科、调度科等专业部门负责识别分析系统安全风险,制定管理措施,组织对专业风险管理工作持续改进;人力资源、企管等综合部门做好宣传引导、教育培训、规章完善等工作,强化安全综合保障;党工团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共为。建立起领导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责任链,促进安全风险控制责任落实。

2.2 强化教育,把风险意识扎根于全员思想

1.建立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的风险体系建设骨干队伍。熟练掌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理念、要求和方法。

一是领导班子“带头学”。采用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研读ISO31000国际标准,掌握体系基础知识与管理要素;聘请专家辅助讲座,进行案例分析,掌握标准内涵与实质,准确运用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二是技术管理干部“系统学”。让担任故障(事件)调查任务的干部系统学习调查方案设计、调查程序、抽样技术等,掌握生产现场巡查、正确任务观察的方法与技巧,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作业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

三是内审员和内部培训师“深入学”。通过送培、自培等多种形式,培养合格的审核员和内部培训师,使其掌握ISO31000标准的要素内涵、培训技巧和审核方法与技能,从而推动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提升管理绩效,为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人才支持。

2.开展“讲标准、保安全”为主题的安全风险宣传教育。在教育形式上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寓教与乐;内容上力求全面、系统。同时还开展“风险管理学研推”、“遵章守纪、按标作业”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踊跃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面对面的宣传、心贴心的交流,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心情感,养成良好行为准则,对企业有归属感,对事业有责任感。

3.举办“理论+实作”的岗位适应性培训。根据安全风险管理和电务专业管理对职工岗位技能及业务素质的新要求,提前谋划,抓好学技练功、名师带徒等工作。

一是率先启动合蚌、宁杭等新线监管人才储备培训。结合新线建设进度和特点,加强监管人员关于建设项目各阶段风险知识培训,使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安全技能明显提升。

二是结合《新设备“修管用”管理办法及维护手册》要求,做好实作演练培训。根据职工文化水平、工种特点,精心设计了浅显易懂、实用有效的《高铁设备检修、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电教片等,使职工能够学懂弄通,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三是完善模块化的远程教学系统,抓好日常培训。在段OA网上开设视频教学、网络试卷、网上课堂以及模拟软件等专栏;对职工胜任岗位能力分析,制定岗位学习重点模块与通用模块,将模块化教学与信号工岗位等级管理、安全质量考核等有机融合,全面提高职工岗位执行力。

2.3 突出重点,提升安全风险源管控能力

2.3.1 深入探究,做好重点安全风险提示

1.科学识别安全风险点。围绕安全质量管理目标,正确运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和检查表等方法,从可能造成事故的设备因素、行为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分析和确定风险点;根据倒推因果的方法,确定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源;绘制ABC类风险坐标图,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比较,确定各项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一年多来,电务段梳理了5大关键风险源和53个关键项目,制定128条风险控制措施。

2.准确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增加安全风险信息采集、分析模块,将各级干部日常检查安全风险点的写实、上级反馈信息整改通知单等及时录入系统,作为问题分析、采取对策的素材;段、车间、班组分别从风险后果、可能性、风险等级等方面入手,使用“压力测试法”、“蒙特卡罗法”对安全风险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时不仅针对风险本身,还要重点关注风险间的关联度以及安全信息的不确定性、可用性、信息质量与数量等因素,针对问题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3.积极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定期总结、积累安全风险管理经验、教训。2011年以来,段根据设备变化、运输组织方式变化、工作量变化和季节变化等,随时对车间进行安全风险点提示。

2.3.2 全面监控,加强施工风险源头控制

2011年伊始,电务段就组织《电务施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重点对沪宁、京沪高铁电务施工及作业配合中的安全风险进行预控,规范施工信息报送、预警和故障分级响应的内容和程序,以实现施工技术论证和过程控制及特殊环境下的安全评估管理,达到全面监控,预警分类、分级管理的目标。

以特殊环境下安全性评估管控方法为例,采用“工前现场调查检测与评估→施工安全影响分析+施工附加影响安全性评价→施工图设计→施工过程监控与动态评估→工后现场调查检测与评估”的方法。

该管理平台主要功能:①存储和管理信号电缆及地质地理信息,提供有效的显示、查询、统计、分析工具;②实现电务工程监测数据、巡视数据的自动/手动采集、传输、分析;③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施工现场的视频图像可及时传送到监控室、办公室,段、车间技术管理员可随时了解工程进展,施工现场情况等;④实现数据上传、分析报警、施工文档管理、工作流程控制等其他系列功能。目前,段通过使用该系统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了10多项工程安全隐患,为保证电务安全施工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各部门共同预防和处理紧急事件,提供了大量准确、有效的信息。

2.3.3 数据分析,加强设备维护质量预控

针对电务新设备 (新铁德奥道岔、S700K提速道岔等),组织技术专家广泛采集数据,进行日常故障分析,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逐步建立和实施故障模式分析 (FMEA)。

首先,按照设备功能方框图画出其可靠性方框图;其次,根据调查资料和技术标准,确定故障具体层次;第3,找出每种故障具体模式,分析其原因及影响程度;第4,按风险消除、事件预防、后果降低、事故应急的策略,找出故障检测方法及在设计时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第5,确定故障模式产生危害的严酷程度;第6,确定故障发生概率。

2.3.4 健全预案,加强安全风险应急处置

1.完善应急抢修预案。以《南京电务段应急总预案》为基础,针对实际及时修订9项预案,新增《高速铁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新铁德奥道岔应急处理图项表》等7项预案。

2.配齐、配优应急管理资源。建立芜湖、南京、蚌埠区域性应急抢修网络;制作最佳交通路线图,为抢修车配备GPS导航系统;为京沪高铁各工区配备便携式应急抢修电缆;绘制《京沪高铁电务设备详图》,将管内12个应急抢修点的管辖范围、应急队伍等信息明示,为应急指挥提供便利;配备265台摄像手电和186个录音笔。

3.规范“三项”应急处理流程。①规范登、销记流程,根据现场设备情况,制定主要设备停用的影响范围,规范停用设备标准格式和用语;②规范应急指挥流程,电务段调度科接到故障报告,立即通知相关值班技术人员,通过 TDCS/CTC、DMS、视频监控以及电话等方式,全面掌握设备故障情况,指导现场正确停用设备,进行故障处理;③规范故障汇报流程,严肃故障汇报纪律,明确各类故障上报时限,严格考核,对迟报、假报、瞒报故障的行为严肃处理。

4.持续改进预案,防范“次生风险”。段每年编制应急演练计划,规范演练角本,分级组织实施、检查、评价,在具体实施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完善预案,使应急处置流程更加合理,调度应急指挥能力进一步增强。

2.4 完善制度,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安全区代表任务观察制度。选任26名安全区代表,主要任务是了解员工行为、作业方法和标准符合性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作业中的不规范问题;定期观察段机关、车间、班组范围内的风险,重点关注5种情况:①进行新作业任务或执行新标准;②进行中、高风险检修作业任务;③发生安全事故或故障;④新上岗的职工或刚经过作业技能培训后的职工;⑤日常安全表现较差,经常进行违章工作的职工。

2.构建安全信息资源一体化共享制度。首先开展车、工、电共建信号楼,实现车、工、电“安全互控、生产联劳、环境联创、生活互助”目标,整合生产、培训、应急、管理、生活设施等资源,加强日常安全信息联系沟通,商定《电务机械室钥匙管理》等办法,对值班员和驻站联络员共同培训,提高行车安全和设备质量保障力;其次,定期召开联劳协作会,积极参与制定跨单位、跨车间的非正常行车联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方式、职责分工、处置流程,以实现“集中指挥、各司其职、资源统筹、平行作业、信息共享”的目标。

3.培育良性安全文化运行机制。一手抓“硬制度”完善,一手抓“软文化”建设。突出“人性管理”,采用组织关怀、现身说教的活动激发职工抓安全、保安全的热情;开展安全生产月宣誓活动和签名仪式;针对防洪防汛、防雷害、触电、火灾等安全隐患,反复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技能;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标语、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逐步打造出安全“软文化”,形成了“用安全建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3 应用效果

1.安全与质量取得新成绩。开展电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干部职工风险辨识分析、预警掌控等综合能力,减少事故和设备不良,电务责任设备故障及故障延时同比下降22.4%和35.2%;提高了设备运用质量,设备优质率由97.5%提高到99.2%。截止2012年6月30日,南京电务段消灭了动车组险性及责任铁路交通事故,实现行车安全3000天,为确保运输持续安全畅通提供了可靠保证。

2.技术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符合ISO31000标准要求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已嵌入到电务段安全管理的各项过程中,构建了动态风险预警平台,建立了风险管理知识财富库;并与前期建设的检修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有机整合,实现电务作业计划自动下达、安全信息动态更新、质量缺点预警诊断等功能,为科学制定高铁设备养修计划、优化设备检修与故障处理流程、开展设备质量分析诊断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提升了电务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2011年南京电务段获得上海铁路局“优质电务段”、“经营业绩考评特别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获2项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1项上海局科技进步奖。

4 结束语

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确保运输安全稳定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ISO31000国际标准内涵,将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管理有机融合,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研判、规范风险、监控风险等一系列活动来地防范和消除风险,不断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信号维护规则[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 安泰环球技术委员会.管理风险创造价值[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电务风险管理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电务车载设备维护新模式的探讨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电务施工现场作业控制系统的探讨
电务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