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科班教育谈当代戏曲表演人才培养
2013-08-15谢永峰
谢永峰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美术系,山西 太原 030002)
人才培养工作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繁荣戏曲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人才培养,剧种才能发展和繁荣。如果人才培养出了问题,那么剧种就会出现萎缩、濒危和断代,甚至消亡。
近些年来,社会快速转型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的娱乐方式兴起,使处于时代潮流裹挟中的戏曲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本文拟从传承弘扬戏曲艺术的角度,考察山西戏曲科班教育,以期从历史中汲取成功经验,为新形势下戏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山西戏曲科班教育考察
科班教育是戏曲艺术繁荣鼎盛时期培养后继人才的主要形式,是从个体培养、零星培养向系统培养、批量培养的一个重要转变。科班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剧种已经走向成熟,社会对此类人才需求量增加。所以,科班的出现是适应戏曲演出市场需求量变化而出现的新事物,同时,它的兴盛又促进了剧种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科班类似过去的私立学校,既是学校,又是戏班,俗称“娃娃班”、“小班”、“窝徒班”,开办科班称之为“打戏”。科班按其出资者不同可分三类,一是由地方富户出资雇请艺人开设;二是由戏班出资开办;三是由名老艺人个人出资或数人集资兴办。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山西境内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武秧歌等六个地方剧种共兴办大小科班近二百个[1]。其中尤以同治、光绪年间晋中商人承办的中路梆子科班最为有名。他们行当齐全,各有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尖子演员,晋剧大师丁果仙、蒲剧名家杨登云、杨虎山等均出自娃娃班,他们传承了一大批传统剧目,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班以剧目教学为主,采取课堂教学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传授方式,每个学员入科后经短期基本功训练,须在三个月内学会一两个启蒙戏(俗称“开门戏”),以备演出。在教学安排上,先攻道白、唱腔,后攻身段、表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采取单一的口传心授、经验体悟式授课方法,让学员在剧目模仿中掌握各种技能。过去教师和艺徒都不识字,教师说什么戏、念什么词、哼什么腔,学生就学什么,完全以模仿的形式进行教学,缺乏对戏情戏理的讲解和对饰演角色的分析,全靠强制性的灌输,训练方式极其艰苦,故有“打戏打戏、非打不记”、“不打不成材”说法。晋剧名生郭凤英常在严冬吊腿苦练,晋剧名家程玉英对墙喊嗓,呵气成冰,这都是苦练三九的生动例子。学员在高强度的训练、长时间实习演出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扮演了很多角色,学到了很多戏,有的甚至能做到“文武昆乱不挡”,未出科就小有名气。科班的教师都是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戏曲从业人员,他们坚持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与一般提高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尖子人才选拔,又注重成套的全堂脚色培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和名师带徒、包教包学、以功促戏、以戏带功等优良传统。
当然,由于受历史局限,科班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学习内容单一,学员与班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办学规模不大等问题;存在有门户之见、行帮习气等不良习俗。
二、当前戏曲表演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1.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戏曲文化更是重点保护对象。为了传承弘扬戏曲艺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日前,文化部出台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各省制定出台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扶持计划,为戏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2.戏曲艺术仍有广阔的演出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戏曲艺术虽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戏曲演出在农村仍有广阔市场。我省乡村常住人口数近1760万人,约占我省总人口50%。2011年全国2417个戏曲院团在农村演出71.45万场,占总场次的87.62%;农村观众为29427.44万人次,占观众总人数的79.07%。山西省晋剧院是我省唯一的省直地方剧种院团。2011年全年演出311场,其中在农村演出256场,占总场次的82%;观众25.1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22.25万人次,占观众总人数的89%。
3.戏曲院团对人才的需求仍很旺盛
山西戏曲演出团体众多,据统计,全省有39个省地市级院团,其中戏曲院团有24个;有217个县级剧团,其中戏曲团体163个。全省共有演出团体256个,其中民营团体95个。很多院团都处在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的状态,尤其是高素质戏曲人才更加稀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戏曲专业毕业生这几年的就业情况非常好,连续几年就业率都达到了百分之百。
三、发展建议
借鉴科班教育成功经验,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戏曲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但最重要的还要靠政府支持。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和促进措施予以重点扶持,建立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戏曲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当前,最主要的是呼吁政府针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出台更优惠的助学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戏曲艺术。
2.改革招生方式,与院团联合共同培养
针对招生难的现状,建议改革招生方式,以隔年或间断招生为宜,调整办学规模,努力做到少而精。借鉴传统的科班教育模式,实施院团合一的办学模式,采取“团带班”的形式,学校与院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齐抓共管,共同把关。
3.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认真研究戏曲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其人才培养有自身的规律,不能纯粹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不能以普通教育来进行管理和教学,宜深入研究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问题,深化以功促戏、以戏带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发挥现代教育体系的长处,又要弥补科班教育的不足。在教学活动安排上,探讨文化课与专业课、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之间的比例关系,改革课程体系,严格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戏曲艺术传承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的,现在学校放假时间过长,冬不能练三九,夏不能练三伏,过硬的工夫难以练就,为解决长假设置带来的“退功”现象,应增设早功、晚课,布置长假实践项目。
第二,聘请名家名师授课,探索现代师徒制教学新模式。
坚持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艺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无论从过去科班培养演员,还是从当代“梅花奖”演员成长来看,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接受过名师指导。老艺术家是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他们在长期演出中积累的丰富舞台经验是戏曲教学的生动教材。过去科班聘请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戏校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曾调集了一大批名老艺人到学校任教,如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李铁英、刘元彤、洛林、王秀兰、贾桂林等一大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导演先后担任学校领导和代课教师,他们把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带到教学当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尖子演员。现阶段,各地名师收徒活动空前活跃,为戏曲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宜吸收文艺院团退居二线的演员到学校任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建立名家工作室,吸纳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到工作室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发挥好老艺术家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的尖子人才。
第三,健全以学演结合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在戏曲教学中“学、练、演”须臾不可分离,实训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教学规律,应建立由剧目彩排、专业赛事、期末汇报、毕业汇报、综合实践组成新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边学边演,强化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实现学、练、演的一体化,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培养更多“德艺双馨”高素质的戏曲艺术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戏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科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还应该努力探索实践新的符合戏曲艺术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