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追求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2013-08-15◆刘畅
◆刘 畅
(装甲兵工程学院)
从古至今,许多中外教育家都曾强调情绪心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近年来,随着情绪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情绪心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已初步对情绪理论的教学理念做出了有意尝试,这些无疑都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情绪在教育、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一、情绪追求理论
1.情绪追求的概念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会努力学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尽可能少的消极情绪体验。情绪体验的本身,似乎已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动因,这就是情绪追求。
情绪追求作为一种先天的行为倾向,其构成了人们认识外界事物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价值参照系。人们对于符合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兴趣和热情,趋近并加以接纳;而对于不符合其情绪追求的事物或活动必然表现出冷漠和厌倦,回避并加以排斥。
2.情绪追求引入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提高、运动表象清晰、学习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心情压抑、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运动表象模糊、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学习效果差。
二、情绪追求理论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动态系统。苏联教育家尤·巴斯认为教学过程中产生影响的有社会方面的成分和心理方面的成分,包括动机、情绪、思维、意识和控制。学生的情绪心理状态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体育学习的成效有直接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常常不是与学习目标或教师要求相联系的终极性动机,而往往是与情绪追求相联系的情境性动机。而且,由于情绪追求在发生上总是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内容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到相应情绪体验的“折射”,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意愿或学习态度,并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动机水平。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本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体育课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情绪心理的教学模式。
1.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接受
教学的可接受性,是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有能不能接受和愿不愿接受两个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的问题并不突出,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通常会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与之相比,“愿不愿”的问题始终是体育教学这一双边过程能否实现有效互动的关键和难点。体育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上都是旨在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
“趋乐避苦”是学生在体育以及其他学科学习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特性,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方向选择和行为意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并非是由课程性质和对社会价值的认知进行评估,而往往是受情绪感受的影响。
体育老师授课水平对学生认知行为与情绪感受的影响显著高于课程性质。如果老师的讲授不能使学生感到“有趣”,他们的学习动机立即处于减弱状态;如果老师的辅导能使学生感到“有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高昂状态。学生对体育老师的态度和评价的显著差异,更多地取决于其授课水平的“生动活泼性”。因此,由情绪追求所构成的心理活动背景,直接制约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当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符合学生情绪追求的需要时,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反之则明显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
2.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动机的内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涉及到社会要求和个人意愿。其中,社会要求来源于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反映了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达到的结果。个人意愿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和态度,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做的事情和“愿意”达到的结果。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实现过程中,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意愿,那将使学习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活动,极易导致应付或抵触行为;学习也不能脱离社会的要求而单凭自我意愿的驱使,那将使学习成为一种无固定方向和系统的活动。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联系、彼此加强,最终化必要性为意愿,化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这一“联系——转化”过程的实现,受情绪追求制约。
情绪追求与个人意愿有着直接的联系。情绪追求在发生上总是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因而学生对学习的必要性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到相应情绪体验的“折射”。其结果,学生对于必要性的情绪反应常常构成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并决定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态度和是否投入的意愿。与体育老师对必要性的认知讲解相比,学生对必要性的情绪反应对其学习行为具有更直接、强烈的驱动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更多、更直接地来自因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而且,学生在体育教学的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情绪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其以后自我投入的意愿与程度,并对其学习动机的效能起增强或减弱作用。
因此,在体育的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过程中,需要借助积极情绪来调节学生的意愿,使之与社会要求相契合。如果老师能使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情绪追求相一致,通过学习过程直接感受到学习结果的享乐价值,那么会对其当前的学习活动产生强化和激励作用,使其愿意继续或进一步从事学习,学生将从积极的意义上确定学习的必要性与其自身的关系。一旦学生通过切身情绪体验认同了学习的必要性,他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这种必要性,并进而实现这种必要性。此时,学习不再是外力作用下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种体现自我满足的过程;学生的动机也不再轻易为各种情境性因素所左右,而具有了较为稳定的目标指向。这样,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动机也就因在内容和动力上取得心理契合而得以有效的形成与实现。
3.提高学生的意志努力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人们谈到学习动机的维持时都要强调意志努力的作用。但是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发挥意志努力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内外困难,也必须考虑情绪追求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意志努力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支配、调节,是通过情绪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没有积极情绪的参与、支撑,学习的意志努力就会在行动上变得乏味,内外困难就会在心理上变得可怕,学习动机自然也就难以长久维持。同样,当学生能以坚强的意志努力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时,那一定是他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抱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般来说,学生的意志努力总是在符合积极情绪追求的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发挥。这一点可以从学生对“困难”的心理反映的特点来加以理解。对学生来说,“困难”具有强烈的情绪特征。如果学习中的某种“困难”是在伴随着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看作是一种有益的挑战,看作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契机,因而他们会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对待它,并以克服它为乐。此时学生的克服困难已带有满足和享乐的性质。反之,如果学习中的某种“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他们会明显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
4.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
情绪追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学生不情愿也不可能长时间忍受消极情绪的困扰。当学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之中时,他们就会自发地进行行为调适或动机置换,寻求并从事可以转换心情的活动,以避免消极情绪体验的继续。当学生觉得体育老师的授课“没兴趣”或“没意思”时,普遍会悄悄地从事各种各样的无关活动。这些无关活动的行为动机,正是一种情绪追求相关联的力图回避消极情绪困扰的努力。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兴趣索然地坐在教室里或者体育老师的术课内容枯燥乏味,时间稍长就觉得实在难受;与其被动地期望早点下课,还不如干点其他可以转换心情的“小差”。
三、情绪追求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如何利用情绪追求的积极作用并同时消除其消极作用,是体育教学领域学习研究与培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生容易在适合其情绪追求的各种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动力激发
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常常与某种能给自己带来即时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情境性活动相联系。当学习过程本身不足以使学生感到兴趣、愉快时,情绪追求的心理倾向就很容易使其学习的终极性动机与情境性动机或社会要求与自我意愿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尽管学生普遍都能从道理上明白学习的目标意义,并能为自己的种种脱离学习目标的动机行为后悔或自责,但是其在动力上还远远不足以克服情绪追求的自发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情绪追求的内在驱动和自我调节功能,加强教学过程本身的情绪吸引力,使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满足。
2.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确保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专注
前面已经讲述了情绪追求的“趋乐避苦”特性和自我调节功能对学生的影响。要想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或基本的前提,就是能使他们从学习过程本身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3.情绪追求本身的调节和控制,有利于把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到教学目标的方向上来
随着人们对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的深入,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重视教学的情绪特性,强调教学要“寓教于情”。认为“寓教于情”就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快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快乐”,实践上是有害的。作业少布置一些,学生会感到“快乐”;考试要求降低一些,学生会感到“快乐”;老师生病今天课不上了,学生甚至会感到更加“快乐”。强调体育教学的情绪性是为了借助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寓教于情”中的“情”应该侧重于“兴趣”或“乐趣”。“兴趣”不仅产生中等强度的愉悦、舒畅、满意等主观体验,而且能导致积极探求知识的认识倾向。体育老师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内容的内在力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相对轻松的愉悦状态。
四、结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早先创立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重视和利用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和人格心理去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现在研究也表明,在人的成长和学习中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力,情感与理智相互作用以支持或抑制学习。我们应该从情绪追求理论当中探索出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把情绪追求运用到体育教学的相关环节中来。
强调情绪追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目的在于利用其积极作用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现,但决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单纯迎合学生的情绪追求倾向,否则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果。
[1]乔建中.体育教学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冷荣清.浅析体育教学中不良学习心理状态与调控[J].贵州师范学校学报,2004,(4):56.
[5]黄静珊.跨栏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恐惧的实践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3,(2):42.
[6]王玉秀.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辽宁体育科技,20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