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研究
2013-08-15刘亚军
◆刘亚军
(沈阳师范大学)
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李长春同志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要把育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贯彻落实到实处。高校全员化全方位育人模式,是基于高校全员化全方位育人理念而构建。在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导下,构建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涵义和特点
(一)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涵义
笔者认为,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是指高校充分发挥全员的育人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其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全身心的教育模式。
(二)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特点
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
1.整合性。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具有整合协同的价值,包括全员化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两个方面内容,既包括全员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包括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开展,更注重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两者整合和协同推进,达到育人价值最大化,将高校的全部工作重心整合到人才培养这个目标上来。
2.人本性。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教育者的角度,突出了高校全员在育人工作中地位和作用,全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在内的全体成员,学校成员包括学校中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从教育客体的角度,突出了育人工作要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积极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和适用社会竞争的能力。
3.强效性。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向育人工作的全程,在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中形成一个立体、人本、整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系统指明和回答了“依靠谁开展育人工作”“如何开展育人工作”“育人工作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一点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现实操作价值。
二、确立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必要性
(一)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
党和政府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指导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原则。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需要相应的理念作为指导。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理念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多层次,注重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将人才培养的理念深入地贯彻到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从而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二)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学分制改革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首先,是思政教育载体多样化。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除以班级体、团支部以及按专业统一授课的课堂为载体发挥作用以外,学生公寓、第二课堂、及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新载体。其次,是思政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教育学生思想上的又红又专,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把思政工作融入到学生中去,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是思政教育工作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学校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要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尽可能地降低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综合以上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可见,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是适应思政教育工作规律的,必将对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是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变化特点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年以后出生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们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积极、健康、进取、务实,价值取向多样化,个性鲜明,主体意识强,缺乏辩证能力、思想根基不牢。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不会轻易接受任何强制性的灌输,对于来自外界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往往更愿意以自己的所见所感来判断。因此,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身份去说教,而课堂外的其他教育载体和形式没有与之呼应协调形成合力,学生表面上可能会接受,但内心里会有着较强的抵触,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实效性不强。如果确立了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理念,高校全员从不同的角度、依托不同的载体和教育形式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更加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思政教育工作就会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
在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从育人理念、育人关键、育人机制、育人合力、育人文化和育人队伍六个方面创新思路,采取措施,逐步构建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模式。
(一)以认识和执行双到位为目标深化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乃至每一位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是在认识上,作为高校要高度重视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实施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战略的重要意义,全面深刻地理解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特别是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意味着管理职能和管理意识的转变,变“管理”为“服务”,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将学生看做教育的参与者和主体,要在各自工作职责领域内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二是在执行上,作为高校要清晰定位,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实践工作相统一,不折不扣地通过自己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来体现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消除贯彻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理念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切实将人才培养计划、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行政管理和校内各教学资源等切实整合并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具体落实。
(二)以形式和内容一致性为抓手把握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关键
在构建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杜绝只是在形式上提出要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但是在内容上却没有实质性的调整。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上。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高校不能只停留于追求人才培养模式在形式上的改革,更要进行实质性的调整,比如在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应的设置课堂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教师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学科教学效果绩效考核制度的时候,要在考核标准的设置上进行充分和严密的科学论证,切实保障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参照性。二是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上,制定的相应对策和措施时要着眼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对于专业教师职责要求既要突出教师的授课,更要突出教师要承担育人责任;既要把授课作为任务来完成,更要注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关心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吸引学生,使之热衷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促进大学生能够真正把理论理解内化的同时更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表面记忆和应付考试上。这样将会切实推进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以激励和约束为重点建设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制度
对于高校来说,构建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从而形成以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为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在教职工考评体系中:要在考核机制设置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项参数和指标的设置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更能够全面地反映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效果;要加大德育工作考核所占的比重,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考核机制上,既要加大对其教学、科研、具体业务等方面的考评,更要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考评所占的比重。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教职员工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而不是认为思政教育工作是只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二是在教职员工奖励和表彰、评职和晋级时要全面客观,不仅只表彰那些在业务科研、服务管理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更要表彰奖励那些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并加大宣传力度,力争使更多的教师关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以校内和校外一体化为主体形成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合力
高校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在内的全员参与、多部门协调配合,从高校的主体出发实现校内和校外一体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建立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系统并真正形成育人合力。一是从高校校内看,学校教育、管理、服务部门和大学生协调互动,真正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力争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使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把育人工作融入其中,时刻不忘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日常的管理不仅是“窗口”,更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把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管理。服务部门为高校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物质保障,更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有主动服务、主动育人意识,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二是从高校校园外,高校要积极与家庭、社会合作,一方面,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建立融家长联系制度在内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一方面,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与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合作,将他们请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积极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以软件和硬件一起抓为载体营造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具有教育、引导、陶冶、凝聚和整合等功能。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使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把工作最终目标引向育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硬件文化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和校园人文景观等。软件文化的营造主要是引导教师热爱育人事业,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并且使教师在育人工作有价值感和成就感。软件文化主要包括育人舆论文化、育人制度文化、育人的组织文化等。总之,要营造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氛围,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一起抓,通过优质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职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够主动深入的开展育人工作,把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六)以专业和职业共发展为主线建设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队伍
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支持。高校教职员工队伍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适应了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和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对全员化与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中,辅导员队伍是中坚力量。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已经在思政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方面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高校认可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辅导员评职称采取“单评单列”。在培训方面,部分投入一定资金鼓励辅导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聘请具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专家为辅导员作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题的系列培训。辅导员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归属感,工作上有了力量和奋斗目标。现阶段在构建全员化和全方位育人模式工作中,高校需要积极地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重点是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风建设和进一步巩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继续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层次。特别是更需要高校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凡涉及到学生事务的都能够各司其责,共同完成育人职责。
[1]陈正元,唐新华.“师生共建”—全员育人的新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02,(3).
[2]彭希林.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高等农业教育,1995,(5).
[3]邱观建.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学军.高校学生素质养成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5]张文显.把“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落到实处.中国教育报,2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