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轲刺秦 悲 壮古今——《荆轲刺秦王》之荆轲悲剧形象赏析

2013-08-15陈玉海

中学语文 2013年27期
关键词:刺秦王刺秦悲情

陈玉海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篇。《荆轲刺秦王》一文语言描写生动流畅,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突出,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叙述事件起伏跌宕。笔者反复品读,为行文之流畅而感叹,为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而击节,更为主人公荆轲之悲情命运而动容惊心。掩卷沉思,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中最悲壮、最悲情的一个,其勇可赞,其智可叹,其忠可传,其行可壮!

《荆轲刺秦王》一文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可谓震烁古今。本篇文章着重从“悲壮之气”这个角度解读一下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意蕴。

一、看天下大势:战国末期秦纵横,六国混战燕难行

战国末期,六国先后灭亡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其中燕排在倒数第二位,可以说“唇已亡,齿正寒”。《荆轲刺秦王》开篇交代荆轲刺秦的背景,其言曰:“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从中看出,燕为小国,虎狼之秦早已眈眈相向,四国已灭,只剩燕齐,燕之处境,悲之至矣。然燕虽小国,岂能束手待擒,进而引出燕之救亡之计,但燕之救亡之计在秦纵横之背景下,焉能有所作为?知难而发壮为,国悲之气渐浓,愈加显出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

二、看燕国计策:燕丹恐惧激荆卿,荆卿有待意气生

苏洵《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这里,苏洵道出了一个对燕国极为残酷的事实:秦国之强大,燕国之弱小(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情理之中。然燕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尽管弱小,尽管无助,但也不想束手待毙。因智力孤危,因燕太子丹恐惧,于是剑走偏锋,招刺客,刺秦王。但刺杀秦王,谈何容易!理性分析,单凭一个刺客,对抗一个强大的秦王,以挽救一个孤危之国,注定是一个悲剧。但对于荆轲来说,足够悲壮,也够悲情!事实上,就算刺杀了秦王,燕国也终免不了灭亡,只不过徒增悲情而已。

燕太子丹,显然不够沉稳,也没有荆轲的睿智,他缺乏周全的谋略,其急于求成的性格、意气言语的刺激,更增加了荆轲此行的悲剧气氛。太子丹缺乏谋略智慧的意气表现:一是一任催促。荆轲“行而无信”,而不知道主动为荆轲刺秦做好准备,之后却是荆轲体谅燕太子丹,求取秦王赏金千斤之樊於期首。二是选人不当。燕太子丹识人不准(选择秦武阳做荆轲副手),以致功败垂成。三是不解荆轲“顷之未发”。燕太子丹“迟之”,复请“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以刺激荆轲,待荆轲一表心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太子竟不做挽留,客未至而“遂发”!悲剧之发生,已伏其中矣。

荆轲此行,悲壮之为气也!

三、看送别气氛:太子宾客衣冠白,击筑和歌慷慨声

荆轲刺秦,于燕而言,国之大事!送行之礼节,亦不可少。本应该壮行,一出行而必胜归来,但看看送别气氛之悲情,似乎在为结局做注脚!其悲情表现:

其一,送行日,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表面上看似乎是“哀兵必胜”,实质上是“有去无回”,置荆卿于死地也,其中悲情,荆轲最明。

其二,好友高渐离击筑送行,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击筑和歌,为何能让士“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盖其皆知事之悲情也。

最终,荆轲无助而决绝的“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已行,悲壮之为气也,震烁古今。

四、看刺客表现:武阳色变难大任,荆轲八创笑不成

因为前因,可预知后果,荆轲刺秦,伏笔已埋,结果早定,只是过程会有变数,但荆轲之悲情、之悲壮之气难以易也。其悲情表现:

其一、秦武阳色变振恐。既至秦,遗宠臣,使言于秦王;秦王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对荆轲来说,计划的起始程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然秦武阳色变振恐,险些坏了大事,所幸荆轲够沉稳机智,但却暴露了秦舞阳在荆轲持匕首刺秦王的实际过程中,指望不上。事情发展恰恰如此,后文根本不提秦武阳,足见荆轲之孤,刺秦之悲。

其二、荆轲八创笑不成。荆轲显然不是传说的侠客,一击不中;同时也低估了秦王,秦王终于把剑拔出,一剑砍断荆轲左大腿。尽管荆轲尽力将匕首掷向秦王,不中,秦王复击荆轲,荆轲被八创,仍倚柱笑,箕踞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中看出,荆轲绝非是一个鲁莽的刺客,然其欠远谋却为其写下了一个悲情有充溢着悲壮之气的感叹号!

五、看刺秦结局: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平

荆轲终究被斩,以行动践行诀别之言;荆轲虽事未成,亦让秦王目眩良久。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荆轲的悲情,此时,已不是他个人的悲情,而是一个国家的悲情了!乱世造英雄,而荆轲注定是一个悲情英雄,悲壮之为气也,天地动容!

合上书本,掩卷沉思,荆轲之悲情,生前已注定,仍有壮举行,古今皆动容!

猜你喜欢

刺秦王刺秦悲情
英雄?英雄!
悲情英雄
荆轲刺秦王意义的崩溃与重建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荆轲刺秦王
中外历史中的“刺杀”故事
从三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荆轲刺秦:士为不知己者死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