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2013-08-15田青刚

中州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工农大别山革命

田青刚

密切联系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也是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始终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成规模、成建制的革命武装力量在那里进行革命斗争,并创造了20多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党对“为什么要依靠群众,怎样依靠群众,怎样做好群众工作”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从实践上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并为新时期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关注民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能否为群众谋利益和维护群众利益直接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无论是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还是在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大别山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效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团结、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一)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旧中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然而,在封建剥削制度下,土地集中于少数地主豪绅手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拥有少量的土地,还要承受租税、劳役等等的盘剥。众多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无以为生,在痛苦中挣扎。因此,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而且成为建立和巩固工农政权的重要基础。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在《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之报告》中即提出了抗租、抗税、抗粮、抗捐和“暴动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②黄麻起义胜利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规定“取消一切剥削制度”、“没收豪绅地主的剥削土地及一切不法财产”、“庙产公积归农会”、“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并在革命暴动取得成功的地区开展了没收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票、开仓分粮等工作。1929年6月,中共鄂东北特委会议通过了《临时土地政纲》。紧接着,鄂豫边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又先后通过了《群众运动决议案》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解决土地问题的文件。这些文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思想。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等都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关注民生,处处为群众着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把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1931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大水灾,作为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别山地区的经济濒临崩溃,民众生活极其窘迫。面对灾害,党和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施粥放粮、拨款救济、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灾害带来的损失。鄂豫皖中央分局一成立就连续发出一系列有关粮食问题的通知。在《关于举行粮食运动周的事》的通知中指出:粮食种植依靠天时,如不及时种植,必然酿成饥荒,且不可挽救。为此,分局决定举行粮食运动周。要求党员、团员至少必须种五棵瓜藤(最好是南瓜)或等量其他杂粮,并负责照料,直至收获。劝告工农群众多种杂粮,使每个老婆婆、小孩都至少种一棵瓜藤,细心培养。为节省粮食,党和苏维埃机关带头,每天吃两顿粥一顿干饭,后方军事机关每天一顿粥两顿干饭,只有红军和前方战士可以保证每天有三顿干饭吃。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推行,鄂豫皖苏区的粮食在大灾之年仍然获得了丰收,有效缓解了民众的生活困难,与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的严重饥荒形成了鲜明对照,赢得了民心,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斗争环境异常艰苦,红军和便衣队时时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当反动武装“清剿”时,红军和便衣队总是不顾自身安危,首先考虑的是群众怎么办,群众是否安置妥当。他们对不能行走的红军家属和孤寡老人都要派人照顾,或者将其背进深山躲避。红军和便衣队还把打来的粮食分给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并假以亲戚的名义帮助没有劳力的家庭恢复生产。如黄安县紫云区的便衣队就曾向鄂东北道委申请过3000多银元,发给“把米无存”、“吃野菜树皮”的几个乡的群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③

抗战时期,李先念等新四军第五师的领导干部和鄂豫边区的各级党组织都把群众当亲人,经常参与到驻地的生产建设中,帮助群众抢种抢收、兴修水利。至今老百姓中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④李先念经常教育下属:对人民群众,要像十七八岁大姑娘那样,规规矩矩,不要侵犯群众利益。⑤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开展大别山根据地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关于节约粮食、爱护民力、维护群众利益、度过春荒的指示》中,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到关系大别山根据地稳固的重要位置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邓大军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为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打下了基础。一位国民党俘虏兵感慨地说:“我们是抢老百姓的东西,而老百姓却把东西主动送给你们吃,难怪你们总打胜仗。”⑥

(三)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维护群众利益就要有严格的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作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最早唱响的地方,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优良传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不管大别山的斗争环境多么艰苦,恪守群众纪律始终是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的基本要求。鄂豫皖中央分局在一个通知中明确警示苏区党员干部,“须特别防止乱动群众的一丝一毫”。⑦高敬亭同志给红28军立的军规也是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老红军李世安回忆说:“这支歌子,我们天天唱,照着做,走到那里,唱到那里,做到哪里。那时,红军战士人人都知道,群众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谁违犯了,轻则处分,重则杀头”。⑧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起草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中强调指出,“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各级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⑨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时,因为远离后方作战,后勤保障十分困难,一些部队出现了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为此,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中原局领导先后在新县小姜湾村和光山县砖桥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会议。规定了三个枪毙、三个不准,并对违反群众纪律的事进行了严肃的查处。野司警卫团副连长赵桂良私自从商号拿走一些生活用品,虽然他立有战功,但仍然被执行纪律,公审后枪决。

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需要从细微处着手,特别是尊重群众习俗。邓小平通过观察发现,大别山的群众最痛恨的就是抛撒粮食,抛撒稻草,到处屙屎,还有住百姓内房。⑩这些事情表面看来是小事,但对做好群众工作非常重要,因此,邓小平强调:“严守纪律,关心群众,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大别山生根的大事。”(11)正是严格的群众纪律,奠定了党与群众亲密无间关系的基础。

二、以身作则,始终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实践表明,把优良作风的培育与开展群众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

(一)维护党的形象,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早在1929年12月2日,中国共产党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群众运动决议案》中,就批评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指出“过去做群众运动的同志多半是穿好的吃好的,衣服的样式饮食的调装完全与群众不同,这些事实引起了群众不少的反感”。(12)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苏区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着力宣传教育,从广大劳苦群众自愿地送棉花、棉被、鞋袜、谷米、粮食、柴草,给前方的战士和伤员,以及群众热情地拿出预备过年的东西,慰劳红军等生动感人的事例出发,告诫同志们,如果追求享乐,贪污腐化,尽管“平日一般群众敢怒而不敢言”,而“一到敌人进攻就容易发生反攻现象”(13)。因此,必须提高对这些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以身作则,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既是党员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党的形象,取得群众信任的重要基础。在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发展党员的一个重要考察条件就是“党员的模范作用”。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冲锋在前,行军要帮助别人背枪、背行李,到了宿营地主动烧开水、烧洗脚水,还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官和兵,不太分得出来。吃一样的饭,睡的都是民房,铺的都是稻草”。(14)正是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展现了党的先进性,使苏区群众从共产党员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坚定了跟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

(二)倡导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优良作风

鄂豫皖苏区时期,特别注重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1929年6月通过的《鄂豫边各县苏维埃联席会议决议案》号召开展节约运动。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办公费等都应尽量节省。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向全区党政军机关发出的开展以反对浪费、反对贪污腐化为中心的节约运动的通令中规定,“禁止用油光纸糊墙,非必要时,禁止用洋烛”,“绝对反对浪费金钱”。(15)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后,对各级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标准作了具体规定,提出要节省开支,“如铺盖被卧(窝)、门帘、桌布都可收集起来做成衣被”(16)。1931年11月《鄂皖边各县苏维埃联席会议财政经济政策决议案》还规定,“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平时生活,不得超过普通工农群众的生活。苏维埃应尽可能的将一切物质拿去慰劳红军,严禁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拿公家的款项滥吃滥喝及买纸烟买酒之类。”(17)通过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监督检查,上下一致,在鄂豫皖苏区形成了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为突出表现的优良作风。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进一步展现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刘邓号召解放军和地方干部,“必须树立一种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给群众做好事的作风和风气。必须反对一种浮夸、浪费、奢侈、铺张,不给群众做好事的作风和风气。”将之提升到是对党对人民造福万代还是贻害无穷的高度来认识。(18)在深秋时节,战斗在大别山的部队官兵仍穿着单衣,为了解决冬衣问题同时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刘邓号召全体指战员自己动手缝制棉衣。刘伯承亲自动手,用稻草灰把白土布染成灰色,拿竹条代替弹花弓,将棉花抽熟,用报纸剪出棉衣样子,教战士如何用碗扣在布上剪出领口,然后一针一针地缝。在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日子里,邓小平带领前敌指挥部和战士们一样风餐露宿,踏冰卧雪,与群众一起忍饥挨饿,共渡难关。寒冬腊月,警卫员看到首长冻得发抖,就拿几把稻草想给首长御寒,邓小平劝止说:“不用烤火。大家都过得去,我们怕什么。要知道,群众的一根草也是来之不易呀!”(19)由于首长带头,艰苦朴素优良作风得以在大别山发扬光大。

(三)通过制度化建设和群众监督带动作风建设

鄂豫皖党组织十分重视对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以防止官僚化的危险。在鄂豫皖中央分局给鄂豫边特委的信中,明确指出,苏维埃机关的官僚腐化,“脱离群众、命令群众、统治群众,在一个长时以内,将成为我们斗争的对象”,“如果一天不能和这些官僚腐化、命令群众、统治群众等现象斗争,群众与政府的关系就不能密切起来,而苏区就不能建立巩固。”(20)

加强思想上的廉政教育只是防止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的一个方面,最根本的还要从制度上强化监督管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成立后的第三天即发出了《关于建立工农监察委员会》的通知。指出,设立工农监察委员会“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斗争的,他的权限是揭发这次(些)官僚腐化倾向,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工农监察委员会“由工农群众在群众大会上选举”产生,乡、区、县均设工农监察委员会,全鄂豫皖苏区设立工农监察院,领导整个工农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工农监察委员会及监察院“是独立机关,与各级苏维埃政府相并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必须与广大工农群众发生最密切的关系,要吸收广大工农群众的意见和吸收他们去参加监察的实际工作。”(21)1931年9月18日,鄂豫皖区工农监察委员会发出通令第2号,明确工农监察委员会有17项监察权,其中第7项是“监督苏维埃有无官僚腐化,脱离群众等现象。”(22)

在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之外,鄂豫皖苏区还充分发动群众监督举报违法违纪行为。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把党和苏维埃各项政策规定,直接与群众见面。如要求把“土地法令、特苏第二次土地委员会的总结、分田细则等,必须在党及苏维埃各种报纸宣传品上、墙上登载出来,召集广大群众会议,特别是工会、农会的会议,自己讨论这一问题”。二是要求苏维埃工作人员对自己的错误做自我批评,“扩大苏维埃的民主精神:除党公开的和苏维埃工作人自己公开的将过去错误向群众批评外,并加紧鼓动群众批评和监督苏维埃的工作。”(23)三是鼓励群众举报。鄂豫皖区人民委员会发出的公告说,“苏维埃政府特郑重的向广大工农群众宣告,政府、革命团体的东西你们应该清查,你们看见那(哪)个有腐化舞弊,肥私为己的情形,应随时报告监查(察)委员会或革命法庭”(24)。通过这些措施,苏区政府及其政策措施被置于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推动了苏区的党风建设,调动了群众参与政权建设的积极性。

三、深入群众,灵活运用工作方式方法

做好群众工作除了热情之外,工作方法非常重要。大别山地区的群众工作方法有几个特点:

(一)通过与群众谈心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发动群众

革命者在家乡发动农民群众时非常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而不是大道理来启发群众的觉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红军在连队中建有民运组,每个战士,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战士们走到那里就宣传到那里,标语、口号、传单贴到墙上、树上、石头上、悬崖峭壁上,到处都是。对动员群众,树立革命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邓大军初进大别山时,一部分群众心有疑惑,担心大军会不会再走。有的群众甚至说,“在我们大别山,你们有过四次走出,没有一次不是搞到箩里精光(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最后还要到剥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们旱鸭子(北方人)不走。”(25)很显然,群众既担心刘邓大军会不会像前四次一样过一阵就撤走,敌人再来反攻倒算,也对当年“极左”(肃反扩大化)那一套心有余悸。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迅速实施战略展开,把群众发动起来,重建革命政权,我军在寻机歼敌、打击土顽的同时,组织大批工作队深入群众,访贫问苦,采取各种形式向群众解释说明刘邓大军就是当年的红军——鄂豫皖子弟兵打回家乡,是在歼灭了一百多万敌人以后的战略进攻,这次回来就是要重建大别山根据地,决不会再走。为消除群众的种种顾虑,在斗争环境复杂的地区,还采取秘密串联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保护群众。(26)可以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与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运用革命歌谣、革命歌曲灌输革命思想,鼓舞群众斗志

“宣传要富有效力,就必须求助于最传统、图式化的甚至是简单的话语形式”。(27)革命歌曲和歌谣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宣传党的政策、反映革命斗争生活,打击敌人,教育群众、鼓舞人民斗志的有力武器。在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的党非常重视用革命歌曲、歌谣来宣传和发动群众。革命者“投合普遍的农民艺术上的要求,练习一种歌调,把革命的精神纳入其中,去满足他们艺术上的要求,顺便输入革命的思想”。(28)革命歌谣《为什么贫富不均》借农友之口,通过贫富对比,为农友找出了贫富根源,鼓动农友起来革命,“细思量究其实不是这等,全都是剥削我一般穷人。劝大家且不要被他蒙混,要把那农协会赶快建成。共产党来领导农民革命,打倒那吃人的土豪劣绅。乡村的一切权收归农会,普天下穷苦人才得翻身。”(29)“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30)一首短小精悍的《黄安谣》形象地反映了大别山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的热闹场景,生动地诠释了大别山人民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庆祝苏维埃》(又名《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纪律歌》等歌曲采用大别山流行的民间曲调,内容朴实、通俗易懂,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后来,《八月桂花遍地开》从鄂豫皖唱到川陕边,再唱到了陕甘宁。在《红军纪律歌》基础上产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由红二十五军传唱到陕北。这些革命歌曲、歌谣既鼓舞了群众,也教育了党员干部,教育了红军,成为群众工作的有力武器,对动员民众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别山地区很多群众就是在这些革命歌曲的感召下参加革命的。

(三)坚持有利于民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既要坚持有利于民的原则又要灵活运用工作方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打土豪、分粮食,开仓济贫。但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对分地主土豪的财物有疑虑,特别是新区群众担心在红军走后会遭反动势力的报复。群众的这种担心显然不是多余的,也不是觉悟高低的问题。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为免除群众的顾虑,在有利于民的原则下,红军就在晚上到群众家里宣传党的政策,将粮食、衣物送给他们。如此,群众的安全有了保障,还得到了实惠,群众工作也好做了。

1941年,鄂豫边区遇到了严重的旱灾,安应地区连续80多天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些地方老百姓被迫整家整村外出逃荒,刚刚建立的安应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李先念等边区领导同志对此十分关注,多次派人调查灾情,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他们借鉴当地一些开明士绅以工代赈、以粮换工的办法,提出了“有田出米、无田出力、以工代赈、兴修塘坝”的口号,把赈灾渡荒和兴修水利有机结合起来,大批劳力被吸引到水利建设工地。一些外出逃荒的灾民也纷纷返乡,加入兴修塘坝的行列,使安应地区动荡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一位老农有感于此,编了一段顺口溜:“共产党好主意,发动生产救自己。有田出米修水利,无田出力挣饭吃。”(31)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灵活的群众工作方法及其所取得的成效。

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大别山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借鉴。

注释

①《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82页。②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26—1927)》,内部资料,1983年,第138页。③郭家齐:《红安县革命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1页。④⑤ (31)李少瑜、徐蓬、雷河青:《创业中原功垂华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3年,第258、113、260—262 页。⑥ (11) (26)陈斐琴、杨国宇、王伟:《刘邓大军风云录》上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第 200、122—123、121—122页。⑦ (13) (16) (20) (21) (22)《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 1 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 377、498、377、499—500、224、505页。⑧李世安:《大别山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和高敬亭同志》,中共岳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编《热血春秋》,1958年,第46页。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页。⑩ (18)《李达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第 271、270—271 页。 (12)中国现代史学会:《长征档案: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14)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第 59—60 页。 (15) (23) (24)《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编委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2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0、155、470页。 (17)河南省税务局,安徽省税务局,湖北省税务局,河南省档案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1页。 (19)李和文:《邓小平的故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年,第88—89 页。 (25)杨国宇等:《世纪伟人邓小平纪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53页。 (27)[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1页。 (28)王卓如:《一个小学教师对农民运动的意见》,《中国青年》1925年第3期。 (29) (30)红安县革命史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红安革命歌谣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2—13、1页。

猜你喜欢

工农大别山革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又见大别山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见了,大别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