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2013-08-15张年凤
张年凤
(百色学院 数计系,广西 百色 533000)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钱学森哲学思想的探讨,从而彰显出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钱学森从哲学的高度,在结合自身从事的科学技术事业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认识过程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钱学森通过总结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实践论的观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理论创新。
首先,钱学森从工程实践到理论基础的形成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工程技术,第二层次是技术科学,第三层次是基础科学,即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而在这三个层次中,技术科学是联系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桥梁。最早提出技术科学的是德国廷根大学的数学家克莱茵,后由铁木辛柯和冯·卡门把技术科学运用到在美国的研究之中。20世纪40年代,美国一些理工科学校已经开始意识到理工合一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钱学森根据自己在航空技术和工程控制论的理论及技术科学发展和形成的历史指出,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理论运用到工程实践的基础,所有工程技术都可以视为是基础科学理论的应用。这便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其次,科学技术认识的源泉是前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感受、灵感,一些经验的、非逻辑性的东西都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反复分析、鉴别、提炼形成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整个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钱学森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此,他提出了前科学是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所谓“前科学”是指还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需要经过人们的反复验证、分析、提炼才能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使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直至趋近绝对真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这样,首先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经验知识即前科学,其次上升到科学,最后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钱学森把认识过程分为实践—前科学—科学技术—桥梁(部门哲学)—哲学几个阶段。显然,钱学森对认识过程的这一划分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和深化。
再次,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相互促进是通过桥梁即部门哲学来实现的。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则以某一领域或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或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显然,哲学与具体科学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关于二者的关系,钱学森曾指出,当前的科学技术不单是一门简单的工程技术,而是我们在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个体系的最高概况。这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我们应该运用这个科学体系来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见,在钱学森那里科学和哲学的联系是通过桥梁即部门哲学来实现的。钱学森把现代科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低层次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十一大部门,处于两者之间的部门哲学(桥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十一大部门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钱学森把部门哲学作为具体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桥梁,不仅有利于人类学科的分科,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发展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理,必须把这些认识运用到客观实践中看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便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其中,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再实践到再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钱学森结合自身长期从事航天技术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及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新成果对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钱学森指出,“科学—技术—工程—体化”这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仅研究科学认识论是不够的,因为科学认识论只涉及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对此,钱学森提出了科学技术认识论。这种认识论是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在科学技术认识论中,基础科学实现的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其目的是认识世界。而工程技术实现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其目的是改造世界。钱学森还进一步指出,这三者的任务也是不同的。基础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此,它的根本任务是探索客观世界本质和寻找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揭示某一事物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理论。工程技术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其根本任务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并把它们都付诸实施,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技术科学是从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变的中介,也就是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中介,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从工程技术中寻找普遍性原理并组合成一门学科,从而实现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的转化。可见,钱学森提出的科学技术认识论,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钱学森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的过程划分得更加详细、更加清楚。
二、综合集成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钱学森运用综合集成法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并提出完全定量的科学方法并不能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把经验和科学结合起来,重新制定出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方法。对此,钱学森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一方法的提出不仅再次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而且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综合集成法克服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与科技发展的脱节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形态。但是,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如何把两者区别开来呢?《实践论》中明确提出,感觉和印象属于感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则属于理性认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一区分与客观实际基本相符,因而从未受到哲学家们的质疑。
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完成工作任务仅是判断、概念和推理这些理性认识,却对对象的认识没有可靠的数值或整体特性的定量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并没有完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显然,这是认识论的发展与科技发展相脱节的表现。为了克服这种脱节现象,钱学森提出了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标志,即整体定量认识。同时他还指出,现代复杂性问题的解决,不能只有定性的认识,还要有定量的认识。因为,在钱学森看来,任何人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而要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要把多数人的认识综合起来,形成整体定量的认识。“综合的最后结果要达到定量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实际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但是,完全定量的科学方法并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把科学和经验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初步克服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与科技发展的脱节。
(二)综合集成法开创了从认识论研究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中哲学家们关心的中心问题,而对于定性和定量的关系问题他们几乎没有考察过,他们也没有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量变质变规律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相反,科学技术专家们几乎不考虑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它们关系的中心问题恰好是定性和定量的关系。
复杂性问题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钱学森非常重视科学方法和方法论研究,他在探索如何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方法时,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法作为一个认识的过程,它的首要目的就是把研究某个复杂巨系统的专家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及国家和各种社会单位已收集的统计资料做整体把握的感性认识。它的最终目的是对这些经验和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挖掘出蕴藏在这一复杂巨系统中的整体定量的认识。钱学森认为,虽然现有的完全定量化方法并不适用于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开放复杂巨系统不需要定量分析,不用把握对象的数量特性。恰好相反,要解决现代复杂性问题,无论在哪个领域,如果对该领域没有确实可靠的数值,也没有对该领域有整体定量的认识,那么在实践中也就不敢用这种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怀疑。鉴于此,钱学森得出结论,关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性认识应当表述为关于开发复杂巨系统的整体定量认识。
由此可见,从对开发复杂巨系统的局部定性认识出发,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从而达到对开发复杂巨系统的整体定量认识。显然,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提出,不仅开创了从认识论研究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揭示了定性和定量这对范畴的哲学意义。
(三)综合集成法在认识运动中引入过程观点
传统认识论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看作是突然发生的,特别是新概念的形成被当作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结点。传统认识论的这种描述对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不可取的。因为,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钱学森运用模型方法把关于复杂巨系统的局部定性认识上升为它的整体定量的认识。“钱学森把毛泽东关于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的运动模式引入综合集成法,把开放复杂巨系统建模看作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最终被认可的模型是反复操作的结果。”[2]最初,钱学森的提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后来钱学森又把它修改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修改后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引入过程的观点,从而否定了认识规律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没有时间长短的观点。
综合集成法启示我们,认识和实践是相互渗透的,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实践也要通过认识来指导。因此,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认识和实践是相互渗透、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思维科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
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建立一门思维科学。思维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科学是并列的,而联系思维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是认识论。显然,钱学森对思维科学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钱学森认为,思维科学理论体系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层次构成。其中,思维学和信息学属于基础科学层次,而思维学又包括形象思维学、抽象思维学、创造性思维学及社会思维学;数理和结构语言学、情报学、模式识别、科学方法论属于技术科学层次;智能计算机、密码技术、情报资料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属于工程技术层次。
钱学森把认识论作为思维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的桥梁,并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思维科学进行研究。但他这里所主张的认识论并不是经典认识论,其原因是 “经典认识论没有概括关于人脑活动的细节,也因而没有新的、将要发展的思维科学的基础,还停留在思辨的阶段,局限性比较大”[3]。钱学森还进一步指出,“研究思维科学的核心问题是破除迷信,既不搞机械唯物论,也不搞唯心主义。这是一个我们中国人可以多做贡献的领域”[4]。
综上所述,钱学森从哲学的高度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方面打破了经典认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抽象思维的论述
在传统的认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把认识过程中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从生动客观到抽象思维”两者等同起来,认为理性认识就是抽象思维。但是,抽象思维只是理性认识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包括社会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康德和黑格尔提出的将抽象思维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思维科学也提出把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作为抽象思维发展的两种形态或两个阶段。
由此可见,把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两种形态的划分,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时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抽象思维的论述。
[1]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1:38-40.
[2]苗东升.综合集成法的认识论基础[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40.
[3]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J].哲学研究,1982(3):19-22.
[4]涂元季.钱学森书信:第10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