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治霾机会减减“肥”
2013-08-15子思
□子思
本周大家度过了圣诞节,看新闻说,平安夜中国多地遭遇霾伏。如果说让大家总结2013年的话,雾霾治理绝对榜上有名。如果说说近五年行业话题的话,产能过剩也会上榜。很早之前业内人士都预见产能将大大过剩,虽然措施有了,但是过剩带来的苦果也尝了,产能似乎还在扩张。化解产能过剩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利用治理雾霾的机会,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企业家个人,这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
目前我国环保指标是一票否决,但是在企业内一些落后装备仍然运行,一些污染物排放较高的工艺仍有建设。这么多年行业内一直呼吁产能过剩,除了那些集团彻底认识到化肥带给他的利益太小而放弃,其他主动退出的不多,也有人归结为退出机制不健全。
看看随着环太湖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周边很多企业要么搬迁,要么停产。事实证明,利用严格的环保标准可以推动行业发展。
过去很多企业因为三废排放影响到一个较为固定的区域,企业会给周边人群一定的经济补偿,或者通过疏通管理部门的关系而维持。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三废排放影响一大片,甚至是几个省份,互相推卸责任是没用的,企业主也是深受其害。从北京到南京,从直辖市到地级市,各级政府对治理雾霾的决心很大,财政对治理雾霾的资金也很多,这就是利用治霾机会为整顿行业提供了基础。
现在化肥行业有很多民营企业,如果只是平常的环保检查,不一定能够让企业关门。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关系复杂,如果说本区域内别人还在生产,自己因为环保不达标就被关门,似乎显得有点没实力,所以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因为整个社会深受雾霾危害,政府管理部门下决心整治,下决心还公民一个干净的环境,那么在这种整治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求生存,可以离开化肥行业谋求发展,可以利用政府的治霾资金成功转型,就不会因为怕脸上无光而偷摸生产,加重污染。
不要小看这部分小企业,规模虽小,数量巨大,一家一个锅炉也是不小的排放。在雾霾来袭这种危害社会公众背景下,政府部分完全可以不必在意企业的复杂关系,也可以在治霾综合办法里为企业做点工作,所以利用治霾机会缩减部分化肥产能将会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