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
2013-08-15彭元正
近读一位老领导《回顾与思考》的小册子,很有感慨和思考。感慨的是这两篇出自于作者1987和1996年的两篇随感录,文笔竟是那样的稳实和朴素,似乎没有废话和多字,句句是在说话,字字如在讲理;思考的是“文如其人”,他能如此地言行一致而又如此地过好“权利、钱财、美色”这三关,真乃品位十足也!
我理解,“品位”其实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人生恰似一江向东流的春水,最终往哪流,其决定权就掌握在人生的品位里。
什么叫品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品位;吃香的喝辣的,是品位;竹影伴清酒,月色浸窗人,也是品位。品位可代表一个人生命的内涵和质量:唯利是图谓之功利,心如死灰谓之麻木,一心钻进钱眼里叫褊狭,一辈子埋头于名利叫执迷不悟。品位或许等同于情操,品位高低也就是情操高下,情是思想之美,操是行为之美,品位与情操是一对亲生姊妹。而情操有纯洁和无瑕,纯洁就是脱俗,脱俗就是品位。
就远古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而言,笔者很喜欢以下这几个人的品位—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号称“三剑客”的唐代大诗人,要论品位,杜甫的品位似乎更高一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风刮了他家屋顶的茅草,他的情操却是正确面对;“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宝贝儿子盖的旧被子很不暖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品位”却是含笑满足。杜甫对底层百姓的民生更是这样关注到家,什么《三吏三别》了,什么《兵车行》了,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像似在讲故事,又像似在卖情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难怪鲁迅评价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老先生就是到死,他都是在浪漫、快乐、满足中度过。你说,杜甫老先生的品位有多高啊?
小时候看连环画,知道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逐步晓得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位敢于公开自己财产的廉洁专家、开明宰相。晚年他在上表后主刘禅的《自表后主》中主动公开了自己的财产“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同时,他还清楚地表明自己无论是在刘备时期任官,还是在外领军作战,个人的收入完全来自朝廷的俸禄,没有任何其它的门路;家人们也都自食其力,从未沾到这位宰相亲戚的光。诸葛亮死后,刘禅命人到他家检验,果然和表中所说的一致。在今天看来,诸葛亮的品位也是高到家啦!
笔者看过多遍《红楼梦》,而最让我感到有品位的要数林黛玉小姐。宝玉要黛玉跟他一起把花瓣撂到水里,说:“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却不同意,只听她嘟呶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土葬”,的确是回归自然最理想的办法,葬“花”与葬“己”,互为意象。可怜的林黛玉,她在用葬“花”来哭诉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生死品位啊!
那么,什么人没品位呢?
“全心全意向钱看”的人没品位。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些人为了这个“万万不能的”的信条,就想歪点子、打坏主意千倍、万倍地去放大:或以权谋私,或钱权交易,或今天收赃物,或明天接赃款。原本干净的双手,自然就沾上了铜臭。
“加入翻手党常演翻手戏”的人没品位。古人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人生苦短,不过百年。即便帝王将相,既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据为己有,也不可能把人世间全部美妙的事物都揽在怀中。而追求权财色都丰收的人,表面看心安理得,风光无限,潇洒无比,而实际上却战战兢兢,做贼心虚,底气不足,唯恐东窗事发露出破绽。于是乎就要学会说假话,就得扮演两面人,就得加入旧上海的“翻手党”常演翻手戏,在家哄骗老婆,在单位假话连篇,在外欺上瞒下。你说,“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人能有什么品位而言?
我一直都很敬重那位老领导的人生品位。由此可见,品位是炼成的,而品位也是先天的。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品位的人办什么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