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科生读书习惯与能力培养方案初探
2013-08-15马建红
◆马建红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而非仅指“科学创新”。对于人文学科来讲,其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一种文化,即揭示社会一种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使人更明确为什么而生存和发展。像这样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曾经有不少先贤留下了他们的思考。所以,对文科生来讲,创新的基础首先是通过读书与这些先贤进行交流和对话,而目前的大学文科生在读书方面还存在不愿读书和不知怎么读书等诸多问题,而这极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设计出一套指导大学文科生读书的可行性方案。
一、让更多的学生发出“我要读书”的意愿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读书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本没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孔子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愿意读书的学生大部分还处于“不知之”的阶段,故而对读书没有兴趣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改变这一现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营造读书气氛。具体可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古今中外历史上关于读书以致人成功的典故,可在图书馆和各学院展板上进行。比如,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经总结出了诸多读书方面的心得名言,并著有《读书之要》,曾提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必在于读书”之言,可将这些名言警句及先贤本人读书的故事加以宣传。
2.安排最优秀的专业教师给大一新生上课,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一门课程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所以,可充分利用教师的魅力吸引学生。
3.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求学的功利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尽管最终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其更有积极性。具体可对参与读书的学生分组,然后确定指导教师进行评审,评出优劣,对优秀者以颁奖或发表论文的形式给予适当奖励。
二、指导学生读哪些书
1.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程教材。对大学生来讲,如果说大一是一个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时期的话,那么进入大二的学生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添加学习方法一类的书籍。以历史学专业为例,应该在大二就开设《目录学》、《文献学》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书籍,能找到书籍,这是其自主学习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拓展研读的课程参考书。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诸多人进行教材的编写,而且因为学术之争,此教材与彼教材可能存在很多观点上的冲突。而上课只能参照其中之一种,如果仅以此为纲,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开列其他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进行阅读,从中发现不同和分歧之处,从而引发他自己对分歧问题的思考。
3.研究必备工具书。工具书是书山的向导,学海的舟揖。学习中有了它,犹如治学有良师;工作中使用它,好比做事有帮手。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工具书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能否将科研工作真正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工具书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就历史学而言,1956年,邓广铭先生在北大的课堂上公开提出,要以职官、地理、目录、年代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四把钥匙。直至今天,邓先生关于“四把钥匙”的说法依然受到众多学者的首肯。所以,关于这四把钥匙方面的工具书就应该介绍给在校学生,以开始能够从事科研的大二学生为主,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或者与图书馆进行合作,分批对大二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演示讲解。
4.经典文本。进行通识教育是借鉴于国外一流大学的做法,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国内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十分重视对经典文本的研读。深入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康德等西方经典和儒家等华夏经典,以及《可兰经》《源氏物语》等非西方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健全有力的人格。研读经典适合于各个学科专业。对于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讲,还应该侧重对一些历史哲学、史学理论方面的书进行涉猎和研读,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与当前的通识教育趋势相吻合。
三、安排学生怎么读书
让学生明确了应该读哪些书后,需要落实的还有:一是什么时候读,二是读了之后怎么办。因此,可尝试如下之设计:
1.时间安排。具体到某一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重点该读的书主要包括课程的参考书和经典文本。任选每门课所留的参考书目中的一种,以期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这样基于课程安排相关的书会使学生眼界稍微开阔,不至于局限于教材;其他经典书目的读书时间可以安排到假期,放假之前布置下去,学生利用假期读一本书,4年8个假期,至少能读8本经典书。对于工具书不必仔细研读,但要学会使用,可利用学生写作业或者毕业论文设计之时由指导老师带领进入工具书库进行分别详细介绍。
2.读书形式。读书之后,只要是认真读总会有些疑问或者想法,要求学生以札记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论文则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要求,使学生提前感受学术。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近则为其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选题、写作规范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远则为学生思维开拓,能力培养,助其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理论上则是推进“三个密切结合”,即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研究性大学和教学研究性大学探索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2]张元翠.浅谈工具书作用的发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4).
[3]徐飞.通识教育再认识.新华文摘,2011,(5).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中国大学教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