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近20年中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

2013-08-15◆张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盖茨研究

◆张 琰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被称为“爵士时代”和“迷茫的一代”的代言人。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群战后追求梦幻的青年男女,他们从追求理想的“美国梦”到梦幻破灭的过程。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有《人间天堂》《漂亮冤家》《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一个巨头》;短篇小说有《新潮女郎与哲学家们》《爵土时代的故事》《所有悲伤的年轻人》《清晨起床号》等。

菲茨杰拉德进入中国人民的视野并不像海明威那样早,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从全盘否定、到能够接受、再到正本清源予以肯定的复杂过程。主要是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文革”刚刚结束不久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菲茨杰拉德仍被认为是“20年代垄断资本御用的文艺作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化美国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罪恶勾当的吹鼓手”。这一观点当年在我国学术界颇有影响,以至于很少有人有胆量去研究这位大作家或翻译他的作品,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美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菲茨杰拉德的译介始于1981年《译林》第2期发表龚厚泽译的《热血与冷血》。同年的《外国文学》第4期刊载钱兆明翻译的《重游巴比伦》,这是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译介。1983年,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由巫宁坤教授翻译成中文版,以凝练而又谨慎的文笔实事求是的肯定了这位文学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和创作特色。也几乎在同一年代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董衡巽研究员等专家撰著的《美国文学简史》,作者较全面地概括了菲茨杰拉德的生平、历史地位、作品特色以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作家开始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此后,我国学者对这位作家的研究遍开始得以逐步展开。他的中文译本有乔志高译的《大亨小传》、范岳译的《大人物盖茨比》、周敦仁译的《灯绿梦渺》等。从此,我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热情渐渐高涨。

从中国知网上的文献统计来看,1994~2010年主题为菲茨杰拉德的文献一共有810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有66篇,其中《外国文学研究》上有11篇,《外国文学》上有2篇,《国外文学》上有6篇。硕士论文有108篇,博士论文1篇,会议记录6篇。而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而对他其他作品研究偏少,对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进行了分析,丰富了我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他的主题“美国梦”角度,从小说艺术的角度,从女性形象的角度,而本综述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菲茨杰拉德予以解读。

一、从“美国梦”的角度

菲茨杰拉德认为:“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充满希望的金色的早晨,一切美好的未来,一切年轻而又浪漫的追求目标都在向人们招手,等待人们用英雄般的壮举去实现它。然而,它却又过于天真,过于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到历史和社会的羁绊,完全忽视了传统的伦理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人的束缚。”因此,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成就,最终给人带来的只是理想遭到幻灭后的痛苦与悲哀,他对人的信念和个性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迪克这一形象便极为典型。用无私奉献来医治社会的创伤,但却被历史和现实击碎。而美国梦的基本内容是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以及人人均可发财致富。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基本上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但经济的大发展并不意味这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却是一系列难以排解的精神困惑。经济力量没有带来民众共享繁荣的福祉,反而冲垮了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堤坝。曾经作为一种真诚的信念激励美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的美国梦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主、自由、平等之类的宏大理想逐渐失去其圣洁的光辉,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慢慢为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所取代,美国人的那种人人均可发财致富的信念不攻自破,美国梦面临彻底幻灭。

对于美国梦的阐述,差不多所有的美国作家都写过“美国梦”这一主题,就描写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却无人能与菲茨杰拉尔德相匹敌。菲茨杰拉德是由美国文化与“美国梦”孕育成长起来的现代小说家。菲茨杰拉尔德描写“美国梦”,侧重于梦幻对个性的影响,侧重于表现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老关系被破坏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即现代美国人对于理想之梦的幻灭情绪。研究者不但注重对美国梦幻灭原因的研究,而且重视对美国梦演化与变迁。张礼龙认为这篇小说实质上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美国梦的演变过程作了一番追述与总结,将盖茨比的梦想比作荷兰水手的梦想,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联系很不相称,但张礼龙认为,盖茨比与荷兰水手的确有他们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将来都充满着理想与抱负。在某种意义上讲,盖茨比就是荷兰水手精神遗产的继承人。可实际上盖茨比就是被放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来显示荷兰水手的的后代已变成了什么样,他们之间的差异经过精心的描述就是要展示本小说的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而杜永新则从美国历史与文化的方向切入分析美国梦,认为小说作者在盖茨比身上所赋予的典型的美国本土特征,使盖茨比的个人失败隐喻了美国民族的困惑与失败,通过对盖茨比的一生来演绎理想与现实,即精神与物质这两种难以界定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并最终将盖茨比在这种冲突中的毁灭与美国历史联系在了一起,从而隐喻了美国民族的悲剧,并对美国梦的不可企及性进行了辛辣的讥讽。而陈雷则从浪漫主义切入,认为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所有的主人公东欧忠实于“想象中的浪漫主义”,而这种浪漫主义包含有“唯美主义”和“纯真性”两个层面,通过有意削减了人物的唯美主义倾向,突出了人物的纯真性,使盖茨比成为美国梦的象征。不仅如此,有的评论者则注重于美国梦幻灭带给人的社会意义,而由此给现代人的启示。赵峰的评论则是如此,通过分析《夜色温柔》主人公迪克的美国梦,向读者解释了迪克的经历给现代人的生活启示:人的高尚之处就在于他为追求完美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即使面对困境和失败也决个低头;而人的最大悲剧则在于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却自以为是地带着自己的愚蠢、懦弱和不足在追求着虚幻的美好的人生。

二、从小说艺术角度

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使用的各种文学技巧,包括情节、结构、视角和语言等各个方面以及由此体现出的艺术性一直是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菲茨杰拉德既像画家那样能捕捉事物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又同诗人般深情的抒写情绪感受的曲折历程,因而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作品,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和瑰丽的壮美,这是菲茨杰拉德创作技巧的一个突出贡献。而杨爱唐在《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瑰宝——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一文中则从戏剧化的叙述以及审美距离的控制两个方面来展现菲此杰拉德是怎样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深刻再现了“爵士时代”的美国社会风貌以及其浓郁的时代气息。而程爱民和邰蓓在《论〈大人物盖茨比〉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一文中又补充说道,这部小说始终存在着一种双重看法,即作者把自己两种不同的看法统一在一部作品中——对盖茨比这个人物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以及对于美国梦的矛盾心态统一在了这部小说中。同时还指出了其他叙述技巧,即“期待视界”,给读者在阅读中留有充分的参与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反差和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以上基本上是从叙述技巧以及视角等方面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进行研究,而更有学者就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象征的运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天地,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放大个人经历并赋予其代表性。小说运用诸多象征,如人名象征、事物象征、动作象征和场景象征等,揭示人物及作者隐秘的情感,赋予小说语言巨大的艺术力量,使作品超越题材本身的意义而指向辽远深邃的精神意蕴。

三、从女性形象的角度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涉及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许多学者从这些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例如从女性阅读和女性话语研究所提供的批评视角来解读美国当代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发现其文本已构成一个典型的现代西方父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的退位、女权文化崛起的隐喻。菲氏在打倒父权文化竖立的旗帜时,亦将女性人物置于聚光灯下,意在展示男权视域下女性形象的逆变,为女权主义文化树立这一转变大旗——罗斯玛丽和尼柯尔。她们由一开始依附于男性力量而生活,甘做父权文化机制期待女人所做的那种圣洁的“家庭天使”转化成了摧毁男性力量,最终抛弃男性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建立起真实自然的,不受外界强力支配的女性特质。而在《妖妇还是其他——析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人物》一文中,胡天赋和赵康则与其看法不同,他们认为,作为男性作家,深受父权制影响的菲茨杰拉德的思想和作品中不乏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菲氏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父权制意识形态中习惯定性为“妖妇”(Circe)类的人物。同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尽管存在着各种个性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对所有现代女性的负面刻画,暴露出了作者对现代女性的偏见与不满情绪。菲茨杰拉德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本身对女性也存在着矛盾心理,研究者对他的作品中所反映的对女性形象的态度也是各持己见。到底菲茨杰拉德是尊崇男权社会还是提倡女权运动,研究者也存在质疑。

综上所述,国内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集中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且多有重复,而对他的《夜色温柔》等长篇小说研究偏少,对他的短篇小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有,而且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也并不多。另外,从精神生态、与其他作品的对比研究(例如《道林·格雷的画像》)来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进行研究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小说的艺术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国外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相对中国来说较之成熟。1980年以前主要是结合菲茨杰拉德的生平来研究作者,强调对其已出版的作品予以校订修改,呈现作品的原貌,同时也是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技巧和特质。而随着各种文学理论在西方的流变,菲茨杰拉德的研究者也很快调整了批评的角度,以新的角度来挖掘出菲茨杰拉德作品的心的含义。1980年以后,西方评论界开始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角度来分析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从注重外部研究发展到注重内部研究,从注重文本分析到用文学理论来丰富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从西方评论界对菲茨杰拉德的来看,国内研究也可以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而不仅仅是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同时,也不能将视野完全停留在重要作品中,要用不断变化的眼光来审视菲茨杰拉德的其他作品,以便能够使菲茨杰拉德真正走进中国人民的视野,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学。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刘世川.《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7).

[3]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邓年刚,脱俚.理想之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J].外国文学研究,1999,(3).

[5]张礼龙.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8,(2).

[6]杜永新.美国梦的幻灭:盖茨比形象的历史与文化解读[J].外语教学,2002,(6).

[7]陈雷.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种解读[J].国外文学,2002,(2).

[8]赵峰.美国梦的破灭——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J].外语论坛,2010,(5).

[9]赵光育.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技巧.外国文学研究,1989,(4).

[10]杨爱堂.一部精心雕琢的艺术瑰宝——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形式和技巧[J].外国文学研究,1989.

[11]程爱民,邰蓓.论《大人物盖茨比》的叙述技巧与艺术效果[J].国外文学,2000,(4).

[12]张瑞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13]郭章容.《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4]张勤.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乐——《夜色温柔》的女性解读[J].国外文学,2001,(1).

[15]胡天赋,赵康.妖妇还是其他——析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人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16]赵东民.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女性偏执情结[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菲茨杰拉德盖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