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学习观现状与提升策略

2013-08-15夏志有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环境大学生学生

◆夏志有

(东莞理工学院)

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科学对待外部环境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事关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各种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普及,这为网络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技术及硬件基础。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至少拥有一件可以接入网络的设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很长,但在在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分配上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对策,对于高等学校以及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深入了解分析网络环境对学习观的影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策略以期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1.海量信息易于加重认知负担

从理论上来讲,人的学习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在认知过程中,学习负荷的总量应该限制在记忆容量的范围之内,否则学习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知识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组织模式,而是以非线性节点的方式组织。大学生面对的是超大容量的超链接文本,是一个无限学习的可能空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随时都要不断地定位:目前位于超媒体网络空间的何处,即“在哪儿”;下一步应该点击哪个节点,即“往哪儿去”;如何前往想要到达的节点,即“怎么去”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往往容易“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之中,造成认知负荷的加重。与传统学习环境不同,网络学习环境还具有信息丰富、资源多样的独特优势,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这样,信息资源的无限量与学生注意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同时,信息资源的无限量意味着信息的冗余和资源的庞杂,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信息资源,甚至有的带有片面性、误导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往往需要分配过多的注意力以甄别、筛选、过滤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也加重了认知负荷。

2.网络依赖导致学习主体性丧失

网络依赖,指网络使用的自我控制的退化,表现为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功能损害,即“网络综合症”,或者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技术使人们从繁杂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手工劳作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然而与此同时,也引起人自身功能的弱化,增强学习者对它的依赖性。从广义的主客体关系范畴来看,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计算机和网络本身也具有主体的品格和功能,虚拟实践的客体和活动空间由计算机、网络及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离开计算机和网络,虚拟实践就无法开展,没有虚拟实践,计算机和网络就失去它们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信息网络中,一方面,学习者享受着虚拟实践活动所带来的主体自由;另一方面,学习者又容易遭遇由于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过分依赖而造成的主体性的丧失。“由于网络本身虚拟性空间浓缩、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隐匿等特点,它在使现实主体性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又使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体性畸变、主体批判性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被奴役。”

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主体意识的淡化。由于网络学习的信息资源以爆炸式呈现,容易导致不知所措、深陷其中的“学习迷航”,如注意力难以稳定,学习目标偏离,学习效率低下。具体而言,网络学习迷航有以下几种情况:被网上学习内容以外的网上内容所吸引;与目标内容相似的网站太多,时间耗费在选择中;网络资源信息量过于庞大、杂乱,思路容易被打断;目标网络信息的相关链接太多,导致越走越远甚至忘记最初目标。第二,人的自我意识能力退化,主题面临沦为工具客体。人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以“参与人”而非“设计者”“控制者”的身份进入虚拟学习实践,人的理性由此而被逐渐弱化乃至退化。学习者在人工智能的“温水”中慢慢消解自己的主体意识,渐渐失去自我规划、自我设计的意识,任由网络信息与网络软件的牵引,主体与工具客体的地位发生颠倒。

3.情感缺失与道德失范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它消除了地域范围上的距离障碍,使远在天边的人顷刻成为近邻。在这样一种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同主体可以通过BBS、QQ、飞信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对话交流。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仅限于机械性的知识交流层面。由于非人性的技术工具代替了人性的教师角色,冰冷的文字语言冲淡了学生间的情感化交流,导致学生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人际关系的疏离,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孤独症心理倾向。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网络可以补充现实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种种不足和满足更多的欲求,使信息交流的行为距离变得很近。但是,从心理角度而言,网络却将人的心理“距离”拉远,加大了人际关系的裂痕,更加增加了学生的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

另外,网络在实现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道德意识带来负面的冲击。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虽然可借助各种通讯技术工具与他人交流,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网上身份的“虚拟”,随之人类的价值尺度和“善”的原则也被“虚拟”掉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稚嫩”心灵不断地遭受各种恶意、淫秽、肮脏的信息的“亵渎”,使蕴藏在人性中的“向善”的精神资源日渐枯竭和流失。久而久之,学生也滑入这一“泥潭”中——肆意发布不良信息,浏览色情网站,充当网络黑客——使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失衡与失范,道德防线也濒临“失守”的边缘,诱发了学生的畸形人格的形成。

二、大学生网络学习力提升策略探究

1.合作学习、反思学习

麦克·希拉日在所著《过时的团队》一书中写到:“艺术、商业以及人们的个人和专业生涯中的真正价值大多来自合作的过程。合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两个或者更多具有相互补充技术的个人协同创造出原来不具有或者各自单独行动所未能达到的共同理解。”在网络学习中,既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很多的通过人际交流进行协作学习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大学生应提升与他人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在网上与其他专家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大学生网络学习时,要做个有心人,多和大家交流,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

学习力的获得有先天和后天两种,绝大多数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获得的,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来自成功的操作,更来自对操作本身的反省和总结,如网络初学者在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正确的方法,这样习得的技能才更有助于学习者向新任务中迁移,对网络学习策略中的正确操作或理解则会在下一次的网络学习中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更牢固的知识,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并且学以致用,把知识轻松的迁移到生活中。只有积极主动地不断练习和不断思考总结,大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策略。

2.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制力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盲目性,很容易受网络上其它内容的诱惑。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制力,增强学习效果。有学生表示,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即使是网络上有再多的诱惑,自己也要把作业先做完再做其他的事情。也有部分大学生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这些目标大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定,缺少一定的约束,一些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导致学习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众所周知,意志是毅力的基础,而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的过程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学习者要顺利持久地进行学习活动,必须坚强地磨炼学习意志。笔者提出两个策略:一是强迫,时间管理软件计时,游戏管理软件屏蔽游戏等,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已定目标;二是监督,学校利用软件对机房计算机进行统一监控,学生也可请同学或朋友监督自己的网络学习过程。

适度网络学习时间时间管理就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增强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网络学习时间,对学习活动实施控制。网络学习要耗费大量时间,时间安排合理能使学习得心应手,学习效果大幅提升。大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在线时间记录表,每次学习后都可以评价一下自己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为下次更好地利用时间做准备。

3.虚拟与真实教学空间要有机结合,发挥协同作用

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校园网与教室混合的学习环境,必须发挥这两种不同环境的各自优势,实现有效结合、互补而不是代替和重复,来提升网络学习效果。用混合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把教学活动合理分解到“校园网”与“面授课堂”中实施,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学教活动环境,是促进校园网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根本性策略。大学生网络学习要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不仅仅是传递学习信息的方法或媒体,一切都要为了学习。要利用多种传播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知识信息,做到各有侧重,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学习效果及学习项目的成本都达到最优化。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地图”,让学生清楚什么内容在网上、什么内容在书本上,什么时候到课堂学习,还有哪些学习活动需要网上完成,要让学生上个有计划、有准备的明白课。

三、评价与反思

网络学习环境的技术取向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学习观困境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既有人们对网络学习环境本质认识不足的因素,也有人们对技术的误解和滥用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困境的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技术取向。从古代到现代,技术概念从原来的生产过程中的技能含义,扩展到工具、设备和技术知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认为:“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这一技术的工具性规定突出了技术是人类改造客观环境的工具的中介性意义,但没有突出技术的目的性,没有揭示出技术的真正本质及人类与技术本质的关系。

技术、工具的威力是全面而深刻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也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神奇的征服力量。在科技理性支配下,许多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纯粹客观的,科技的运用就是保证其规则和标准的客观性,它不受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反映主体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不断显露,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越来越多地获得,人们对科学技术力量的信心逐渐走向对科学技术力量的顶礼膜拜和绝对敬仰,甚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似乎只要有了科学技术,任何人类难题都能解决;有了科学技术,人就能成为主宰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神人”。于是乎,崇尚科技万能的理念日益成为现代信息时代社会的思想倾向,技术拜物教的观念逐渐形成。

在这一技术思潮中,受技术的工具性思想影响,网络学习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取向。有人认为,技术的发展成为网络学习的价值尺度和依赖对象。这一技术取向典型地体现了网络学习环境作为技术工具代码的角色地位,网络学习环境等同于网络技术或网络工具;技术被置于网络学习环境的决定性、关键性位置。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本应该满足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需要,但是,学习环境却赋予了技术依附与技术主导的逻辑与使命,个体也被要求无条件地束缚于这种技术主宰之中,表现出戴着镣铐跳舞的所谓的欢快场面,使网络学习环境明显地表现出中介性、附属性的特点,网络学习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与生命提升的价值被漠视,其实质是大学生的“发展”被消解。这就产生了悖论,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却走向否定学生的“发展”!从而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之中:一方面,试图利用网络技术更好地创造学习环境,以此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受网络技术发展的限制,且只能依赖或制约于网络技术的工具作用。其结果最终导致学生愈易沦为网络技术操纵的对象,从而在思想上也逐渐受技术的支配,造成价值的失落、人际关系的冷漠、人格的扭曲等现象。对技术的迷恋与崇拜,造成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人的“异化”,乃至“人的缺席”和“人的不在场”。

“科学技术发挥为善或为恶的作用,取决于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社会制度、道德水平等,一句话,取决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应用于何种目的”。在网络学习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大学生往往为了突显学习环境的“技术性”,而放弃了学习环境的学习本性,也抹杀了学习动力、兴趣和人文关怀。因此,真正要改善和重塑网络学习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必须于重新唤起大学生的“存在”,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找回”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与网络学习环境的不断互动之中,真正得到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1]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文化哲学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93-95.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1.191.48.

[4]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3.

[5]谢影 译.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6]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J].现代哲学,2001,(l):36.

[7]许玲.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历史辨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4,(6):38-40.

[8]王彩云.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J].理论与现代化,2005,(2):8-12.

[9][美]詹姆士·奎恩.创新智力和软件实现增长战略[J].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环境大学生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