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语言学中人际关系亲疏与距离的关系
2013-08-15黑龙江孙瑾
黑龙江 孙瑾
一、空间语言学中人际关系亲疏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以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为代表的空间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对空间范围进行了分类,分为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非正式空间。此外还对非正式空间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以及各种空间范围所体现出的人的特性及文化背景特征等,但还没有提到心理空间问题。
1988年朱迪.K.博古(Judee.K.Burgoon)和杰罗德.L.哈利(Jerold.L.Hale)发表“有关亲近行为的非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Nonverbal Expectancy Violations:Model Elabor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Immediacy Behavior),提出了交际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的亲疏能够影响到双方物理距离的远近。他们认为,在物理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要保持与他人之间心理距离的亲密与疏远,可运用其他的非言语行为或言语行为进行调节。在此,心理距离概念被提出,对霍尔原有的心理空间理论作了重要补充。
事实上,很多研究试图解释空间语言与人们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约翰.L威廉姆斯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断言:交谈时,内向性格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比外向性格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远;心情抑郁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比心情愉快的人与他人保持的距离远。经过反复实验,在其博士论文中得出同样的结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引发人们交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需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提出下面这个公式:B=f(pE)其中,B代表交际行为,P代表个体内在需要,E代表周围环境,f为函数。由公式可推知,交际行为与个体心理状况以及环境因子有关。环境因子状况相同之情况下,交际行为同个体心理状况成正比关系。当个人安全感强,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时,内心需求小,距离交际对方较近;而当感到受威胁时,或与对方人际关系不佳时,内心需求大,距离交际对方就较远。
此后,牛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克·阿尔及尔(Michael Argyle)提出了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对心理空间及心理距离作了一定的阐释,进而对霍尔新心理空间理论作了补充。他认为,在人体周围,除了物理空间外,还存在一个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即周围环境允许个人产生的安全感及舒适感,是个人保持自己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及身份不受威胁、完好无损的空间范畴。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比方说,乘公交车时,交际方甲指着路边的一栋漂亮的大厦,不无自豪的说:“这是我的工作地点”。而交际方乙对这座大厦并不怎么关心。交际中的甲方与乙方距离这座大厦的物理距离是几乎相等的,但距大厦的心理的距离则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交际方甲在其中工作,因此对其既熟悉又有一种亲近感,换言之,若把大厦比作甲交际的人来说,甲与其人际关系也是较为亲近的,而对于交际方乙来说,这座大厦与他毫不相干,是陌生而没有任何关联的,因此在心理上距离是较疏远的。
由此可知,人们对待其他人或事物的心理距离,是与人们同其他人或事物的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的。空间语言学中,人际关系亲疏直接影响到心理距离的远近。这一结论也是下面将要讨论和论证人际关系亲疏同话语关系的重要依据。
二、空间语言学中人际关系亲疏与物理距离的关系
平衡理论认为,交际者间关系亲疏影响到二者间的距离。黑希卡归eshka和奈尔森州elson曾在伦敦一个公共场所观察一些原地站立不动的交际者间所保持的距状况。观察表明,与陌生人的谈话相比,一般说来,朋友之间交谈时,彼此站得更近。体距的不同会反映出交际者间的人际关系的不同。
比如,你到住所附近的餐馆去用餐,你与餐馆老板之间的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直接影响到你与他(她)之间的所保持的物理距离远近。如果你们之间彼此认识多年,有较深的交情,双方信任、了解,那么你与他(她)间的身体距离可能进入亲密距离;也许你和他(她)交往甚少,或者你根本没有见过他(她),那么你会与他(她)保持相对较远一些的私人距离;若你与他(她)为普通的朋友,人际关系不远也不近,那么你会和他(她)保持近的或远的私人距离。你是想和他(她)保持接近,还是想和他(她)疏远一些,都会体现在身体距离即两人的物理距离上。
此外,平衡理论认为,物理距离一定时,要保持与他人间亲密或疏远的心理距离,可运用其他非语言或言语行为进行调节。阿尔杰尔认为,目光与身体距离之间能够进行互补。如果在课堂中,你被排在教室靠后面的座位上,但这一位置并未影响你对老师所讲课内容的兴趣和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于是,同老师之间物理距离较远的你会通过目不转睛的凝视老师的一举一动,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内容,保持了与老师较为亲近的关系;相反,如果你坐在教室的前排座位上,感觉老师同你的物理距离太近,此时并不适合盯着老师去看,会给老师带来不舒适的监视感,你感觉这样不礼貌,或者你并不喜欢老师所讲课的内容,觉得听不进去,于是,你将目光移开到别的地方,不去注视老师,这样做就在心理上也同老师保持了较远的距离。此外,面部表情、谈话内容也辅助人们在一定的物理距离下调节心理距离,以最终调节人际关系状况。面部表情能够改变人际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微笑传达了友好和亲近,眉头紧锁表示失望,讨厌对方。当交际的另一方收到这些信息时,就会了解到对方对自己是怎样的态度,从而推断出相互间心理距离的远近,最终也会得出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状况是怎样的。同样,交际中的语言也是可以调节交谈者间的心理距离的重要的因素。如果交际的双方之间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或人际关系状况并不良好,为了改善现有的人际关系状况,交谈双方可选择一些中性或愉快的话题将彼此的心理距离拉近。如“今天天气不错”、“您今天所做的事情令我们非常钦佩”、“我由衷的为你感到高兴”。于是,就算两者间有客观的物理距离,但是却在心理层面上缩短了两者间的距离。而交际双方如果距离很近,但是所谈论的话语不是正面积极的,比方说“我讨厌你”、“请你离我远一点”、“你让我感到很烦”。于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在不良话语的作用下被拉远了,两人的物理距离虽近,但心里距离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人际关系仍然是疏远的。
总之,根据空间语言学理论,人际关系的亲疏能够影响交际者间距离的远近。交往中双方人际关系亲近,相应的交际双方的身体距离也较近;若双方人际关系疏远,交际双方的身体距离也较远。
综上所述,人际关系亲疏在空间语言学理论下同心理距离及物理距离的关系,最终将话语同人际关系亲疏联系起来,也在心理空间理论同空间语言学理论中建立起联系,实现两种理论联接。
[1]朱丽叶斯.法斯特著,孙晓红译.神奇的体语世界[M].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2]易锦海,李小玲.交际心理学[M].华中理工大学大学,1997年11月第93页.
[3]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第25页.
[4]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第30页.
[5]亚当.邓肯著,张凯译.行为互动-小范围相遇中的行为模式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