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人物报道传播理念的突破和创新

2013-08-15文丨张红光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受众

文丨张红光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现在有很多典型人物报道的佳作,如《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男儿当自强——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记》等等。那么这些成功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理念具体的突破和创新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以下我将做具体的阐述。

1 选题的平民化

“平民”即“普通的人民”,确立典型人物报道的平民视角,其实质上就是把人民大众或传播学上所言的“受众”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受众为中心。以受众的立场,平等的心态和百姓的价值取向去观察、体验和报道典型人物的真实生活,用平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把受众真真切切作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摒弃或淡化那种令人难以接受的说教气息,使典型人物报道真正的来源于生活,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入新世纪以来,典型人物报道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爱普通人的命运,关心普通人的状态,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陷入瓶颈境地,写作手法上流于模式化,民众感觉典型人物“假、大、空”,宣传效果难以达到。一份新华社的“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更能说明问题。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类报道“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39%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32%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典型人物时代特色挖掘不够”。这是典型人物报道曾经的命运,受众对典型人物报道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产生怀疑、排斥,甚至逆反心理。作为典型的王启民曾面对中央新闻单位记者集体采访时说:“谢谢大家。我也要向王启民学习”。典型人物的尴尬局面可见一斑。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涌现出很多普通的人,正如人们所俗称的“平民英雄”、“草根阶层”,如徐本禹、洪战辉、李灵等等,记者在对其的采访报道中,更加注重其普通人的不平凡之处,正如人民日报社驻湖南记者站站长贺广华在采访洪战辉的札记中写道:“对于日常采访对象,我们也往往有着太多的想象和一厢情愿。但在接触洪战辉后,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这个贫寒学子,缺乏我们习惯中认为的‘先进事迹’。其经历虽然坎坷但及其不凡,他不像多数典型那样,为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或为他人做出过重大牺牲,他甚至没有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情。他在社会上,只是尽了一个公民的义务;在家庭中只是尽了一个长兄的责任;在学校里只是尽了一个学生的本分。他的故事不仅有争议,也被少数网民质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洪战辉身上,蕴含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可贵品质,闪耀着责任爱心的人性光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日渐稀缺的;他所做的一切,是不难做到的,确实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的。正是这些博得了人们的亲近、共鸣甚至敬慕,以至于有不少人称他为平民英雄。”

典型人物也是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他们既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更不是没有一点瑕疵的完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忧愁、悲伤甚至绝望,他们也有自己的幸福、温情、美丽和可爱。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之人,他们也有缺点。典型人物报道是为了给人们树立一些在生活中可信、可近、可亲、可学的榜样。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还原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把他们的缺点也呈现出来,不仅不会影响这些典型人物的正面形象,反而会更加的鲜活,可信可学,也能更好的激发人们心中的情感,引起共鸣。

2 选材的多样化

说起我国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我国曾有学者做了如下概述:“纵观历史上的典型人物报道,其基本内容不外乎这样几部分:典型的主要事迹、典型的生平、典型的精神启示、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典型的肯定和号召学习、人民群众对典型的敬仰以及各地各单位对典型的踊跃学习。”

读读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作品,确实有这样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报道模式,选材单一、内容陈旧、政治第一、形式僵化固定、表述不适、表达不当、报道时间滞后、人物高大全、生活空洞、精神世界狭隘、思想平庸等等,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当然,也有一些令人称道的佳作。

但从总体来说,报道的典型人物涉及领域明显增多,既有工人典型许振超,又有领导模范牛玉儒;既有进城务工的平民李学生,又有一心为民的公安局长任长霞等等。选材更加的多样化,几乎涉及工人、农民、领导、大学生、少年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各个领域,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报。

3 报道的多角度化

新世纪许多优秀作品的典型人物报道与以往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报道的角度更加多、更加广。这一点,我在学习之中深有感触,他不像以往那样只突出某一方面。动不动就上升到一个高度。抓住典型人物的某一方面不放,长篇大论,通篇就一个或几个角度而已。甚至,有的记者在写作过程中编造某些情节、细节,放大典型人物的优点,“高、大、全“地进行完美塑造,可敬而却很难可学。

而现在却与众不同,以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的通讯作品《“就业奇人”皇晓东》为例。这篇报道,记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主人公皇晓东陈述自己作为辅导员如何为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尽心尽力。皇晓东提供了诸如自己记录的一些找到较满意工作的学生名单和就业率统计,自己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手机记录、通讯录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记者仍然对他的同事、学生、用人单位、校长等进行了现场的采访,不仅仅挖掘了皇晓东多年帮助学生努力就业过程中许多感人的事迹,而且也从多个角度证明了皇晓东在帮助学生就业路上的不凡之处。记者还选取许多很有说服力的事迹来侧面印证。如文中这样说道:“中铁五局2008年原计划在湖南科技大学招10多名学生,通过皇晓东现场进行恰当的推荐和耐心的说服,增招到29个。”“有一次,解放军二炮在湖南师范大学开招聘会,二炮原本没有在湖南科大要人的计划,但闻讯赶去的皇晓东软磨硬泡,又在门外足足等了一下午,终于赢得招聘人员的信任,他们最后请示上级更改招聘计划。后来二炮一行23人来到湖南科技大学组织了一场专场招聘会,录取了近百名学生。”记者还对皇晓东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也进行了记录,他的电话、电子邮件、短信以及QQ等报道角度的选取,使一个鲜活的、真实的皇晓东很自然地就出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与以往较单一的报道角度相比,塑造的典型人物更真实、鲜活。

人民日报的记者戴鹏和徐运平采写的关于任长霞的报道《百姓心中的丰碑——追忆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一文中,能体现出来的采访对象就有20人,涉及的事件就有10多个,从同事、家人、人民群众、犯人等多个角度来报道,使其任长霞这一典型非常鲜活和生动,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成功所在!

[1] 聂茂 张静.《典型人物报道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版

[3] 杨秀国.《新闻采访学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5] 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度·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典型受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典型催开百花香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