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正负效应分析
2013-08-15文丨张
文丨张 野
(绥中电视台,辽宁葫芦岛125200)
随着媒体不断发展和创新,印刷机所开创的“阐释阶段”逐渐地让步于电视所开创的“娱乐时代”,电视从诞生到现在的百年历史里,能将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变成一场色彩缤纷的杂耍,它及其它所传达的文化精神日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或积极或消极。
1 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正效应分析
1.1 娱乐创造经济价值: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制约。作为商品,电视媒体制造出能够满足大众口味的的节目并以娱乐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提高了收视率,进而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优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吸引众多广告商投资,从而获得高额的广告费,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都用以支撑下一轮的节目运作和满足媒体人自身的经济利益及其他的公益活动的需要。
1.2 娱乐能够传承文明、实施教益:在我国,电视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这也是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宗旨和方向,因此,以保证社会利益为第一目标,而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作为电视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但仍将教育和导向功能加以强化,担负起提高大众文化品味、提升民族素质的责任。回忆我国娱乐节目走过的历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到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再到以《幸运52》《非常6+1》为代表的益智博彩类节目,再到以《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电视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文化视角转向大众文化视角,摒弃了说教与劝诫的方式,转而用一种轻松、刺激、愉悦的娱乐化方式去传承文明和表现文化内涵。
1.3 娱乐能够缓解受众压力,给予消遣:娱乐性质的节目对受众来讲有着需求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由于其内容浅显、形式轻松活泼简单、偏重于“软性”,对受众的文化素养没有过高要求,与此同时,娱乐性质的节目带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与受众心理上有着接近性,而电视又主要针对的是大众,而不是高端受众,所以,其节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趣味。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讲,看电视首要的是解闷,然后才是解惑、解气,使他们在观看完电视之后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而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当今这段时期,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现代社会造成的人们情感的混乱和失落,都促使人们在大众媒介中寻找精神慰藉。
2 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负效应分析
2.1 娱乐幻化成教育和思想塑造的形式,压制了受众的理性和反思: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在给我们带来快乐、制造幸福感的同时也值得我们警醒,有时人们是从现实生活的困扰解脱出来,求得一时的快乐,在狂笑中去欣赏生活,使得人们很少去思考,只是在接受快乐的同时去忘却烦恼。而实际上,屏幕上的俊男美女、调侃说笑与电视媒体本身的舆论引导和提高审美品味的初衷南辕北辙,使得受众远离了社会的真实和生活的意义,远离了深刻,远离了审视,远离了批判,这样使得受众的思考能力下降,正如尼尔.波兹曼预言的那样:“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在劫难逃。”
2.2 娱乐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垄断了人们的视觉:当娱乐成为人们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时候,使得人们只专注于娱乐,脱离了现实。在娱乐性质的节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看的,在娱乐的世界中,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以及爱情等都可以作为商品被消费,这也是对文明本身的一种挑战。作为商品,就具有商品性,具有经济价值,然而,因为谋求经济效益,被文化产业生产为一种霸权文化,是一种垄断人们视觉和思想的商品,从而出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专制化和霸权化。受众的文化需求被剥夺,娱乐成为一种霸权,一种虚幻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受众只能汲取一种文化养料,限制了人们的欣赏和满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议程设置功能在发挥作用,即大众媒体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传媒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样使得受众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接触表面浅显的娱乐内容而取代了接触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而媒体也限制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受众失去了选择性,使得文化环境变得单一化而不是多元化,使受众失去了自主性。
2.3 娱乐导致节目内容低俗,缺乏内涵:有些娱乐性质的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为了迎合受众某种趣味去片面地迎合某些受众,出现了缺乏道德和内容低俗的节目,使得大众文化环境出现了不良的气息。如一些电视上的娱乐访谈节目用黄段子、暧昧的言语以及不良的镜头去吸引受众;有些节目,窥探明星和名人的隐私,充分发挥了狗仔精神,使得明星或名人当众出丑;有些节目颠覆传统,违反道德,通过恶搞,发觉丑闻、丑态等等,其负面影响是逐渐突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
(1)社会责任缺失严重: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给受众提供娱乐休闲,但在突出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应遵循道德价值观,兼顾节目的社会效益。然而,当前娱乐节目中却不乏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如一是某些娱乐节目喜欢拿孩子“开涮”,包括《快乐大本营》等一些娱乐节目中,把孩子的天真无邪作为取悦观众的笑柄;还有一些选秀节目,与社会价值观不符、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一些评委或者嘉宾说话尖刻庸俗。娱乐性、休闲性是娱乐节目之本,但也要体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赢得观众的信任与支持。
(2)人文关怀缺位:电视娱乐节目除了给受众带来娱乐,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然而,在电视娱乐节目蓬勃发展的同时,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肆意侵犯公民的人格和隐私,如《康熙来了》等节目拿名人的生理缺陷和隐私开涮;以恶搞、整人娱乐观众,如《非常周末》在现场捉弄毫无准备的嘉宾,使嘉宾无法充分地参与到节目中来,甚至会对嘉宾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大力渲染、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肆意的诱导参赛者为了获胜耍弄各种各样的手段。电视娱乐节目一旦偏离人文精神的轨道,就会使电视的价值取向走向媚俗和趋众,使观众产生厌恶感、恶心感,最终威胁到节目本身的生存。
事实上,娱乐并不是庸俗浅薄的代名词。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要致力于提升品味和质量,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娱乐而不愚民,平凡而不平庸”,将娱乐和人文内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是一个好东西,然而,这是电视的特性所决定的。报纸可以深刻、书籍可以深刻、电影也可以深刻,惟独面向最大多数观众的电视无法追求绝对的深刻。快速变换的画面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就算有人真的会思考,电视也将更倾向照顾那些不会思考或不想思考的多数人。“娱乐至死”四个字更多地表达了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趋势,至于能不能到“死”的地步,还值得商榷。波兹曼在这一点上显然高估了电视,而低估了受众的理性,人类也许不会一味地满足于娱乐,人类有追逐娱乐的天性,而人类也有保持理性的良知。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2] 尼尔.波兹曼.(美) 《娱乐之死.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3] 阿尔文.托夫勒(美) 《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