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之影——再现民间纪录片——以《中国曲艺之乡——岳池的民间曲艺活动记实》为例
2013-08-15文丨刘李一楠秦铭新张建明唐树秀
文丨刘 丹 黄 冠 郑 琴 李一楠秦铭新 张建明 唐树秀
曲之影
——再现民间纪录片——以《中国曲艺之乡——岳池的民间曲艺活动记实》为例
文丨刘 丹 黄 冠 郑 琴 李一楠秦铭新 张建明 唐树秀
纪录片《中国曲艺之乡岳池的民间曲艺活动记实》是笔者在近一年时间里对岳池民间曲艺文艺表演点点滴滴的跟踪拍摄,以及后期精心剪辑制作而成的作品。本文以此片为例,介绍了纪录片做为朴实无华的生活载体所展示的无穷魅力和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介绍理论的同时,重点突出技术创新部分,力求做到技术性、真实性、艺术性、生活性相统一。
纪录片; 曲艺; 真实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纪录片是影像的艺术,同时也是生活、文化的载体[1]。曲艺,用纪录片去保持它生活的真实性与文化的永久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纪录片,让曲艺深入到中国渊源的文化长河中来,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传播形式。《中国曲艺之乡岳池的民间曲艺活动记实》真实记录着岳池民间曲艺工作者的艰辛,以及岳池民间曲艺活动对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反映了岳池民间曲艺活动对提升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法律意识,对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展示了岳池民间曲艺活动的真实情景及意义。
1 采集真实生活,再创生活真实
首先,由于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因此进行纪录片拍摄时应保证拍摄场景的真实性,笔者此次拍摄就是对曲艺表演人员的生活,排练,以及临时表演舞台的搭建的多个场景进行了真实的拍摄。
其次,为保证拍摄主体的自然,摄影师应真正融入到拍摄对象的生活中,与拍摄对象交朋友,使拍摄对象真正做到忘记摄像机的存在,完全融入到情景中,从而拍到更生活化的采访。[2]在此纪录片的拍摄中,笔者经常跟随表演人员一起下乡,在途中与他们聊天,聊他们的平时的生活,他们对曲艺的热爱,他们对生活得热爱……谈到这些,他们似乎就忘记了镜头,拍出的视频就更真实。而在表演过程中,笔者还和来看表演的当地农民聊起了家里长家里短的,让他们放松状态以后,就聊了他们对于曲艺的喜爱以及这样的演出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样就轻松的拍到了这些完全没面对过镜头的人们的采访,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感情。
另外,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曲艺之所以具有感染力,全在于表演者丰富的脸部表情和生活化的动作。一部曲艺纪录片给人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细节,每一个细节可能就反应了人物丰富的内心独白,可能也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特征[3]。在平常拍摄时,很多摄影师常常感到细节很难拍到,也很难拍好,细节拍摄确实很难,但只要你用心、认真去拍,就一定会拍到更生动的细节。在此次纪录片拍摄中,笔者就表演人员的排练,舞台搭建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拍摄,从正面、侧面、或仰拍,或俯拍等等抓住每个细节,真实的记录现场情景,使持续的细节构造出一条完整的生活流,真实的反应现实生活,真实的传达社会信息。表现了他们对曲艺的那一份执着与热爱!
2 技术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其他影视巨片,其后期的剪辑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剪辑工作常常被人认为是后期影视制作的一个纯技术环节,因而被踢出艺术创作的过程。当然,纪录片亦是如此。[4]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曾指出:“无论蒙太奇计划是在拍摄以前或是以后制定的,拍摄工作总要与蒙太奇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进行拍摄的时候,拍摄人员对于整个纪录片有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构图,形成整体性的“剪辑意识”[5]。唐·利文斯顿说过:“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具备分镜头剪辑的知识。”[6]这种“意识”无形中贯穿于整个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指引工作人员拍什么,怎样拍,先拍什么,后拍什么,采访什么,先采访谁,后采访谁,而拍摄完成后,怎样才能再现生活的真实又成为剪辑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则是“以口语说唱故事”。这是曲艺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对这种文化进行记实拍摄及剪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考虑到它“说唱”艺术的真实性,而不是着重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力。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对它进行剪辑技术上的修饰加工,使曲艺能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曲艺文化的魅力。作品内容本身营造的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所以不需要运用任何剪辑手法去制造故事的跌宕起伏,制造气氛,仅仅通过素朴简单和平凡的生活流带领观众进入主人公的生活感受中即可。剪辑工作者只要抓住人们自然呈现的一面,选准角度,做如实的剪辑,亦能体现真实、鲜活的情景。[7]正如格里尔逊所说: “我们把一切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但是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从此得出,自然的素材是纪录片的本质体现。
3 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
评判纪录片时过于看重其是否客观真实,而忽略了它还应该达到艺术的审美和思想的深度是学术界对纪录片的一大误区。纪录片的使命不仅只止于现实主义的复制和描述,还包括对客观真实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予以艺术化的表达和呈现。电视纪录片是构筑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8]
约翰·格里尔逊较早认识到了纪录片不仅具有新闻性,而且具有艺术性。纪录片不仅能传播事实,而且具有审美感和思想深度。他还将“记录电影”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即所谓的“创造性处理”,指根据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戏剧化,反对不加选择地传播事实。“你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生活。”格里尔逊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一文中对纪录片这一真实、独特而富于生命力的艺术进行了热情的礼赞。
针对曲艺,创作人员应该如何去达到这个真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高度呢?
曲艺,“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未成曲调先有情”,寄托着的是远方人的乡土乡愁。曲艺,讴歌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忠厚、老实,蕴含着好客的岳池农家那醉人的浓浓曲乡之情。这种柔柔的情感,又是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去传达的呢?
曲艺本身的以“说唱”为主,在“说”与“唱”的过程中,采用恰当的剪辑手法,如蒙太奇,使要表现的内容在这之间显得灵活自如,流畅贯通。这也不乏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还可以配上解说词,渲染画面的情感基调,增强受众的意识。一般而言,一部好的纪录片即使没有解说词,观众也能看明白。但这并不是说,好的纪录片就不需要解说词了。相反,解说在艺术性的表现力上非常重要。曲艺的解说词就该蕴含乡情、思念的感情于其中,在同期声上,略显跌宕起伏之势。对于初次接触曲艺的观众来说,曲艺难免生疏,有情感的解说,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印象和情感上的共鸣。再者,巧妙运用镜头语言,这要基于扎实的摄影剪辑的基础上,自如驾驭关于这方面的世界语言,做到镜头到位、光影讲究、构图和谐、剪辑流畅。例如,《藏北人家》中的色彩、影调、神秘的雾极景象,《窑洞人家》自然光的巧妙运用和长镜头的灵活使用,都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而曲艺类似于情景剧,重在刻画情景,描摹人物特征,表达事物的含义。所以,在对曲艺进行再创作时,在自然光的环境下多运用近景、特写,影调真实表现方可。
纪录片的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创作人员想要完成一部打动观众的纪录片必须做到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4 结 语
真实再现有其自身的价值,它可将中华文化的底蕴延绵下去,纪录片实现了生活、历史、文化的再创造,让更多的观众对美好的事物产生共鸣。在人们对纪录片的“生活真实”的需求的基础上,纪录片的艺术性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但是,如果仅为了追求娱乐化、收视率而忽略纪录片本身的人文使命,背弃了纪录片创作真实的原则,会使纪录片成为像其它类型的节目一样,失去其内在深度。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做的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纪录片创作手法,如何让它们更好地为纪录片服务,以揭示事情的真相,给受众带来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1] 王建辉.高校影视专业“短纪录片”的创作视角与影像分析[J].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
[2][3] 许哲军. 记录片的拍摄技巧[J].《视听纵横》2006年第2期
[4][5][6] 许红.纪录片创作中的剪辑艺术[J]. 山东: 山东省广播电视学会,2003.
[7] 张晓远.多样的纪录魅力的纪录片——浅谈记录片如何才能好看[J].陕西: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
[8] 郑华臻 陈晓莉.构筑在客观真实之上的艺术再创造——论纪录片之艺术性与真实性[J]. 贵州: 贵州省群众艺术馆,2008.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项目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创新科技项目编号:427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