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

2013-08-15湖南省武冈市第一中学严明彩

中学生英语 2013年2期
关键词:外国英语课堂背景

湖南省武冈市第一中学 严明彩

一、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缺乏的表现

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老师都将知识传递看为重中之中,老师们看中备课时规划的顺序,希望学生能够逐字逐句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每一文段的含义,并熟悉掌握文章中列举出来的语法与新词。教科书的每一课新课的课后练习,大多数针对词语辨析和语法填空。若无特别要求,老师也甚少会帮学生去拓展文章的历史性背景。学生们在学习文章时也是局限于弄清文意,背熟文章中新词,使英语课堂看起来过于机械化,显得乏味枯燥,毫无新意。在学校,举报的英语竞赛,多为课文背诵或者单词竞赛,很少有因某个文化主题而深入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的项目。使得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于课堂授课的40分钟。教学资源缺乏定量的文化导入,学生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了解外国文化,英语课堂也因此体现出文化目标弱化的严重现象。同时学生也丧失去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在一个好的文化范围中成长,培养自身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二、无法撇开民族文化为重的思想束缚

学习外来文化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也不意味着抛弃了本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淹没,也不会因为教师传授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轻视了本国的文化。文化的碰撞能激发出灿烂的火花,在保障中国文化学习的同时吸取外国文化,可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但在许多高中课堂,民族文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老师没法保持全堂用英文授课,他们害怕学生忽略了本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从而穿插入太多的本民族文化知识。例如在讲到某个外国文人时。老师总避免不了的将国内的哪位历史名人拿出来做对比,从而讲上十几分钟。然而,中文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应该是在语文课上被着重倡议的。而在英语课上,老师更应将外国的文化知识传输入学生脑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的去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培养自身的判断力与决策能力。不同的国家文化差异总体现在社会习俗,名族传统,道德观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之上,此时应该截取更多的正面教材,而不是为了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对外国文化只是浅谈即止。

三、如何将文化知识学习穿插入英语课堂之中

文化的弱化同样会局限知识学习的范围,文化的学习并不是零散而毫无章法的,它同知识系统的归类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如何系统,全面的将文化知识穿插入英语课堂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3.1 系统化的讲述文章历史背景

每篇文章著作背景都不同,不同国家的作者会在自己写作的历史时期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教师在讲述文章的同时,可先将背景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来讲解,让学生先通过教科书以外的辅导资料或者通过因特网事先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是铸造成果的必经之路,只有亲自动手,亲力亲为的去了解学习才能印象深刻。当历史背景专题开讲时,老师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搜索的资料做出陈述,并且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能增进教师讲课的效率。

3.2 注重跨国文化知识的导入

文化知识博大精深,粗略的讲述并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只有每天适量的导入,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别于中国文化之外的文化范围。课堂上要注重讲课的质量,使知识授予的同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文化传递,对相应的知识需要用一定的模式展示出来。例如,设定一个解析西方各节日的专题,或者对著名的外国诗人作家做具体的分析,甚至对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做详细的讲述。这些都是跨国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只有带着目标去规划,才能事半功倍,有效改善课堂的质量。文化的传承在知识的孕育中延续,加强课堂的互动并且营造英语课堂的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如何加强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与规划,老师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模式,转变思维,营造学生外国文化知识学习的氛围。学生也应勇于面对不同的文化冲突和主动接受外国文化的洗礼,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既不可从洋媚外也不可闭关锁国。现时代需要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勇于挑战推陈出新的新人类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英语课堂成为孕育有优秀跨国交际能力的人才的摇篮,从点滴抓起。让高效率的,多文化视角的英语课堂在我国的高中课堂中普及。掌握恰当的文化交流途径。规划适当的教学战略,让文化传承,跟随时代的步伐一起延续下去。

[1]鲁子问.中小学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外国英语课堂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黑洞背景知识
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之美
外国公益广告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