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病从肝论治体会

2013-08-15刘良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肝胃莱菔子吴茱萸

刘良福 王 犇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344000)

胃病从肝论治体会

刘良福 王 犇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344000)

胃脘痛;从肝论治,临证经验

胃病从肝论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49案,其中有1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肝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以通调气机为纲,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使之久痛难愈。而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首先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所以治疗胃痛,十分重视疏泄肝气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之通降失司,则脾之清气难以升发,故临诊用药常升降并进,常用黄连 (或龙胆草)配吴茱萸辛升苦降。

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协调,必赖肝气条达。反之肝不能正常疏泄,胃即呆滞不化,木抑则土滞,这是两者之间不能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的缘故,所以胃病可以及肝,肝病亦可以连胃。因此,胃病的治疗,不但要治胃,而且还应治肝。临床实践证明,胃病初起属实,久则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进一步由气滞而致血瘀。因此,胃脘痛辨证不仅应分辨寒热虚实,而且还应判明有无肝的临床见证,诸如胁间胀痛,嗳气泛酸,呕哕冲逆,精神抑郁等。若具有上述特征者,不论是何种胃痛,均可采用肝胃同治或从肝论治,大多可提高临床疗效。一般来说,胃痛与肝有关的常见证型是肝郁气滞、肝寒犯胃、肝强脾弱、肝胃火郁、肝胃血瘀等类型,现分别论述如下。

1 肝郁气滞

症见胃脘胀满,痛连两胁,嗳气频作,精神抑郁,食少,大便不畅,脉弦缓,苔薄白兼黄。病机多由肝气郁结,横犯于胃,故胃脘痛连两胁。胃失通降,气机阻滞,胃气不顺,则嗳气频作,食少。精神抑郁、脉弦缓为肝郁之表现。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枳壳、姜半夏、茯苓、陈皮、白术、黄连、吴茱萸、莱菔子、海螵蛸等。腹胀气滞甚加佛手、木香、厚朴、大腹皮;嗳气泛酸加瓦楞子、浙贝母;口苦苔黄加黄芩;胃脘痛甚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食少纳差加神曲、谷麦芽、鸡内金。

例1:罗某,男,57岁。胃脘及两胁疼痛近1月。胃脘及两胁胀痛无规律,嗳气,大便稍结,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缓。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5g,川楝子12g,延胡索10g,姜半夏10g,黄连4g,吴茱萸3g,茯苓15g,陈皮6g,海螵蛸15g,莱菔子12g,郁金10g,丹参15g。

服上方5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继服7剂后,改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1年内痛未复发。

2 肝寒犯胃

症见胃脘疼痛,喜按,得温则减,呕吐清冷涎沫,遇寒冷则痛,食纳减少或得食则痛减,精神疲倦,舌质淡,苔白润滑,脉细缓或虚弦。病机多因胃虚肝寒上逆,浊阴上犯故呕吐清冷涎沫。胃虚有寒,故遇寒痛甚,得温则痛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脉细或虚为脾胃中阳不足之故。治宜温肝散寒,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味。药用:吴茱萸、党参、姜半夏、大枣、干姜、高良姜、黄连、莱菔子、海螵蛸等。口涎多、流清水加砂仁;感寒痛甚加高良姜、香附;痛胀气滞加木香、佛手,纳差合六君子汤益胃补益。

例2:谢某,男,41岁。胃脘疼痛泛吐清水十余天。既往有胃溃疡病史,治疗后缓解,近10天来,胃脘疼痛又作,饥时及夜间痛作,得食稍缓,纳差,喜热饮,舌淡苍白,脉沉细,按之无力。处方:吴茱萸5g,党参15g,姜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5g,砂仁(后下)4g,干姜4g,黄连3g,海螵蛸15g,莱菔子15g,白芍15g,瓦楞子15g,服上方5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继服7剂痛减纳增、呕止,守方吴茱萸改4g,服7剂,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3 肝强脾弱

症见胃脘隐痛,腹部挛急,喜暖,得温则减,精神疲乏,肢体乏力,四肢欠温,食纳减少,大便软而不爽,舌质淡,苔白润,脉虚软或细软。病机为脾胃虚弱,肝木横逆,故胃脘隐痛而腹中挛急,因其脾阳虚弱故四肢欠温,精神疲乏,疼痛得温则减。治宜柔肝补脾为主,补虚建中。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桂枝、白芍、姜半夏、党参、白术、茯苓、干姜、吴茱萸、黄连、砂仁。脘腹痞胀加厚朴、大腹皮。

例3:邹某,女,50岁。胃脘疼痛二十余年,加剧1月。近1月来疼痛加剧,饥时痛作,得热食可缓,喜按,怕冷,时泛吐酸水,精神疲乏,大便挟不消化食物,消瘦,疼痛时常于半夜发作,舌淡,苔白,脉细弦。处方:炙黄芪20g,桂枝5g,白芍20g,姜半夏10g,党参15g,黄连3g,吴茱萸4g,枳壳12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茯苓15g,刺猬皮8g,莱菔子12g。服上方5剂后,诸症见缓,精神转佳。守方继服7剂后,疼痛已罢,纳增,改六君子汤加味又服10剂,以调理善后。

4 肝胃火郁

症见胃脘部热痛,痛势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烧灼,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数。病机多为肝气郁结,火热犯胃,肝胃火郁故胃脘热痛刺痛,烦躁易怒,嘈杂烧灼。肝火胃热上乘则口干口苦,苔黄,脉弦。肝火胃热伤阴,则大便不畅,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火热伤阴之征。治宜疏肝泄热,益胃养阴。方用左金丸、泻心汤、一贯煎加减。药用:黄连、吴茱萸、黄芩、大黄、北沙参、生地黄、蒲公英、白芍、海螵蛸、瓦楞子、干姜、姜半夏。肝郁较重者合四逆散加减。

例4:付某,女,38岁。胃脘胀闷疼痛、灼热、嘈杂3月,伴嗳气,喉头有梗塞感,纳差,大便干结,烦躁,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苔黄少津,脉细弦而缓。处方:黄连4g,吴茱萸3g,黄芩10g,蒲公英20g,姜半夏10g,制大黄3g,厚朴12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生地黄20g,延胡索15g,丹参15g,枳壳15g,海螵蛸15g,莱菔子15g。服上方5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唯喉头仍有梗塞感,时有烦躁,守上方加柴胡10g服7剂后,改用一贯煎加味服7剂病愈。

5 肝胃血瘀

症见胃脘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经常隐血,甚或吐血,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象缓涩。病机多因久痛入络,胃络损伤,肝血瘀滞故经常便血,血瘀气滞,阻而不通,故痛处不移而拒按,舌质瘀点是瘀血阻滞之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例5:张某,女,42岁。胃脘痛5年,近半月疼痛加剧,痛如刀割不能按,食纳差,消瘦,大便色黑,舌质暗红,脉细涩。处方:炒蒲黄6g,五灵脂10g,丹参12g,檀香6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砂仁(后下)4g,白芍15g,白及10g,仙鹤草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服上方5剂疼痛减,大便正常。继服7剂后,痛止,大便潜血阴性,改六君子汤加味服7剂病愈。

综上,胃痛从肝论治是以藏象学说为立论依据,临床实践也充分证明,肝胃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胃病治肝及肝胃同治,不失为良好的治疗途径,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亦符合辨证论治之原则。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113

:1672-2779(2013)-22-0147-02

吴义红

2013-09-13)

猜你喜欢

肝胃莱菔子吴茱萸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莱菔子的新用途
木蝴蝶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人参与莱菔子配伍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证型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