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公示语的对比及等效翻译
2013-08-15董莉荣
董莉荣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英语中的“public signs”一词,译成汉语即“公示语”。“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志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它是一种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应用范围广泛的特殊文体,其目的是为人们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示或引导作用。
汉英双语公示语的出现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和桂林、杭州等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双语公示语成为了中国展示自己国际形象的一个窗口,同时又是折射城市素质与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可以说,翻译得规范和标准的公示语可以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增光添彩,相反,不规范的公示语不仅会给外国友人的旅游与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有损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形象。
因此,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与其它文体的翻译相比,有着特殊的意义。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不应被看成纯粹为了装饰和美化,它是为了给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在华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所以要更加关注译入语读者——来华的外国友人的感受,要注意中西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差异,仔细体会汉英公示语的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实现源语言与目的语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使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更加规范。
一、汉英公示语的对比
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语言上来看,都表现为语言精练,结构短小,内容简约;从功能上来看,都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2]。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语用习惯的不同,使得汉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层面的差异
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对语言产生深刻影响,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3]。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追求个性,崇尚开拓、创新、竞争、冒险;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群体观念,是以群体为核心的文化,它贬抑个体意识,崇尚谦虚、谨慎、含蓄、内敛。西方文化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中国文化被称为“我们文化”,“社团价值至上文化”或“集体主义文化”[4]。西方的价值系统以权利为基础,重视个体权利的维护,而中国的价值系统则以义务为基础,强调对他人及群体的义务的履行[5]。
在公示语中,这种文化现象表现为我们可以为了多数人的公共利益而使用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禁止用语,而西方国家的公示语用词大多比较委婉,避免使用强加性的禁止用语。如汉语中的“请勿使用非麦当劳食品和饮料”、“闲人莫入”、“请勿疲劳驾驶”等命令式的公示语对国人来说司空见惯,完全可以接受,但西方人会觉得其语气太过于严厉而生硬,看了很不舒服。他们会反话正说,“采用表述肯定而表意否定的手法”[6],将其表述为“Consumption of MacDonald foods only”、“Admission by invitation only”、“Stay alert,stay alive”,等等。西方人看了这样的公示语会有种个体被尊重的感觉,就会更愿意接受和配合此类规定。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与语言之间存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7]。左飚认为,“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观合察,寻求直觉顿悟。”[8]西方人直线思维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更重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表现在语序上,就是英语的表达语序常常是先果后因,重心在前;而中国人曲线思维的特点则造成其习惯于把事物作为整体来观察和认识,惯于形象思维,在语序上即表现为先因后果,重心在后。
公交车上的公示语“乘客须知:发生火灾时,请用榔头击碎车窗玻璃逃生”,句子注重起承转合,看起来流散疏放,不愠不火,却实现了最终的表达目的——提醒乘客如何自救,是中国人环性思维的体现。而对应的英文公示语“Attention:strike the window with this hammer for escape in case of fire”,西方人的线性思维在此语中可见一斑。“Attention:strike the window”放在句首,让处于危急关头的乘客一目了然,给乘客提供的信息由主到次依次展开,条理清晰。
在城市绿地上我们经常可见“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个道”的公示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此娇嫩的小草,让你如何忍心践踏?但如此美妙的意境却会让外国游客心生困惑:“小草微笑”与“不践踏草地”二者有何相干?这种语用差异恰恰反映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冲突与碰撞——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惯于抽象思维。此时,“Keep off the grass”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高压电周围经常会用“高压危险”的公示语以告诫路人不得靠近,英语中亦有“Danger:high voltage”的提示,语序与汉语完全颠倒,先果后因,强调危险在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人们的警惕。
(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其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英语是屈折语,其动词的使用由于形态变化而受到很大的限制”[9]。正因如此,汉语公示语中多用动词,呈现出动态化倾向,而英语公示语中惯用名词、动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表现动作意义。英语的名词优势使得其静态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仅举数例:
免费入场/Admission free,油漆未干/Wet paint,严禁停车/No parking,现在营业/Open now,此门停用/Out of use。
以上例子中汉语文本的“入场”、“干”、“停车”、“营业”、“停用”等动词,在英文文本中都采用了词类转换的方法,相应地换成了名词、动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实现了由“动态”到“静态”的转化,行文顺畅自然、灵活多变而简洁。
(四)语言风格的差异
汉语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排比、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美感。“汉语修辞讲究词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重视凝练概括,喜欢辞藻华丽、渲染烘托”[10]。汉语公示语受汉语言和汉文化崇尚诗词曲赋的影响,大量使用诗一般的语言。
例如,公示语“人美,街美,城市美;靠你,靠我,靠大家”是通过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方式,运用整齐对称、颇具音韵美的文字,将“要求大家爱护环境”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美人说话风趣,是富有幽默感的民族,他们的幽默感体现在其语言上。比如他们贴在办公室门上谢绝推销的公示语“We shoot every third salesman,and the second one just left”(每三个推销员,就有一位会被我们击毙,第二位刚刚离开),充分地显示了其幽默感,诙谐的语言让推销者愉快地接受提醒而不显尴尬,达到了应有的示后效果。
汉英公示语在用语习惯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将汉语公示语译成英语时,要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感受与期待,使译入语既能表达出源语的信息,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言规范,即实现语用等效。翻译过程中正确认识和了解汉英公示语的差别是实现语用等效的前提。
二、语用等效理论
等效理论的根源应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Tytler)指出,“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11]这是等效概念的雏形。196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12]翻译要遵循的原则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13]。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使得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了一个相对对等的标准,减少了语际间的差异。
何自然先生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语用等效翻译观”。他认为,语用等效包含了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两个方面。“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近似Nida(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不必明确区分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这两种等效,不必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只求译文能“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使他们乐于接受。或强调以原文精髓为目的,译文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与文化背景,让读者领会异域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14]”
等效很多时候只是译者的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林语堂认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15]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最大程度地实现语用等效,既要了解中西两种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又要熟悉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的差异。译者要着眼于译文与原文语用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上的一一对应,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差异引起的信息障碍,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稳对接。
三、公示语翻译中实现语用等效的策略
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厚积而薄发,公示语的翻译亦如此。翻译人员不但要树立强烈的跨文化意识,熟知本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传统的差异,而且要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一)树立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根植于不同的文化,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文化不同,反映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公示语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语际交流活动,它不仅需要译者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更要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人员如果不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的话,翻译出来的作品即使能再现源语的信息,也很难让译入语读者接受和领会其意思。所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熟悉中西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效跨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名字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福娃”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卡通人物。翻译人员起初发现很难直接在英语词汇里找到一个对应的或类似的表达,能够体现出这种浓厚的民族文化,后来索性采用了汉语拼音Fuwa,既通俗易懂又贴切生动,体现了“全球思维,本土施为(Thinking globally,acting locally)”时代的本土文化特色,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如果说对“福娃”名字的翻译是将文化采取了“送去主义”的话,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们提出的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翻译则是采取了“拿来主义”。“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在句式上用到了对偶的手法,在空间顺序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在语序上先铺垫后核心,展示了在世博会这个大舞台上,志愿者们愿意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淋漓尽致的体现。陆谷孙教授的英文翻译“At your service at Expo”真是平实中见才华,让人眼前一亮。“At your service”本是英美国家酒店或餐厅服务员为客人提供服务时经常会使用的一句话,意即“愿为您服务”、“乐意为您效劳”等。这个简单朴实的介词短语虽不像中文的浓墨渲染,却能将志愿者愿为游客服务的热情描绘得恰到好处。这样地道的英语顺应了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结构特点,符合英语读者的习惯,容易被他们理解、认可和接受,立刻就拉近了志愿者与游客的距离,让他们油然而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夯实文字功底,提高语言修养
翻译工作者平时要注意知识的储备积累,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文字功底,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素质,必要时可以信手拈来,利用自己游刃有余的翻译技巧,在为外宾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语言艺术的魅力。
吴伟雄先生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的翻译被传为译界佳话。他巧妙地借用英语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将其仿译为“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该译文跳出了汉语的形式,按照英语习惯进行仿译,再现了汉语的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与原文形成了绝佳的语用等效,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感叹厚积薄发对于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敏锐的语感
翻译工作者应该对语言运用有一种敏锐的语感。这种语感不是与生俱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培养和增强这种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翻译工作者要博览群书,通过平时多读别人的文章来培养语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阅读的同时也要动动脑,对一些富有特色的表达多加欣赏与品味,丰富自己的语感。要想让翻译出来的作品神形兼备地展示出原作的魅力,译者就要历经一个艰苦的语言学习、积累、实践与领悟的过程。
例如,当你第一次见到英语谚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作为公示语出现在道路两侧的时候,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敏感地自问,“迟到总比不到好”与汉语中的“宁停三分,勿抢一秒”是不是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处呢?
四、结语
公示语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交际。要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翻译出来的作品,翻译工作者就要研究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及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树立跨文化意识,加强语言修养,培养敏锐的语感,使得译出的公示语顺应译入语读者的用语习惯,从而实现语用等效,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1]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38-42.
[2]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38-40.
[3]蒋琴芳.公示语语用失误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6):80-84.
[4]肖辉.英汉语用差异视阈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42-45.
[5]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社会科学,2001(12):68-72.
[6]蒋琴芳.公示语语用失误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6):80-84.
[7]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2):107-112.
[8]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社会科学,2001(12):68-72.
[9]尹振宇.静态、动态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柳州师专学报,2008(6):33-35.
[10]潘立,谢建平.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翻译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66-470.
[1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4.
[12]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EJBrill,1964:10.
[13]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1.
[1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5-186.
[15]林语堂.论翻译[A]∥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