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启示

2013-08-15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决定性恩格斯

刘 洋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党的建设等要求,其中无不深刻地体现着唯物史观。可见唯物史观在当今时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恩格斯晚年为批驳资产阶级学者和“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攻击和歪曲所写的书信,特别是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历史合力论”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恩格斯在他晚年书信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历史合力论”。这里的“合力”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上说是指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以及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各因素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社会历史就是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合力推动前进的。狭义上的“合力”指的就是“意志合力”,即在人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单个人的意志形成一个总的合力,决定历史的发展。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合力”。

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经济基础起“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

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以及经济基础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唯物史观最重要的原理。恩格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对这一原理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内涵及其决定性作用

在《致博尔吉乌斯》(1894.1.25)中,恩格斯指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物质生产方式即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内容。“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 (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就物质生产方式的内涵来说,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总和,并且还包括其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等客观环境。这是广义上的“生产”概念。就其决定性作用而言,在生产方式内部,狭义的生产——恩格斯在这里突出了技术 (等生产资料)——又决定交换和分配的方式;而作为整体的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在内的整个广义的物质生产又共同决定着阶级、上层建筑等社会的其他全部领域。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质生产方式决定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发生与程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阶级间的对立与斗争。

2.物质生产方式决定阶级的存在和划分。生产力水平不发达或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分配差别的存在,从而造成阶级的存在。生产力水平是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工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分配是阶级差别产生的直接原因。

3.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生产和交换方式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前提。

4.物质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物质资料的生产,即人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是人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

(二)经济基础的“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

在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中,针对论敌主要强调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上层建筑的这种作用是在经济的根本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掷地有声地指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最本源、最有决定性的。他将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规定为“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恩格斯这一重要的科学论断表明,在经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的历史舞台上,经济是贯穿于全部历史进程的主线。只有把握这个决定性的因素,才能正确解释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抓住经济这条红线,才能正确理解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就经济“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人与历史的关系讲,经济关系在根本上制约着人创造历史的过程,决定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另一方面,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讲,在历史中同样起作用的各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是独立地发展的,而是“归根到底”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内容。同时,经济基础的改变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就经济决定作用的特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不同对象发挥作用的程度、方式不同。例如它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是直接的,而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则是直接的。二是经济不能自动地发生作用,而要借助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必然性。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把经济关系、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发展的“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时也反对把经济因素看作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上层建筑、地理、历史等客观环境的重要作用。

二、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全面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它既坚持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肯定了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论战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强调经济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对上层建筑的作用论述较少,而由此也造成了不少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误解。因此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书信中,一方面强调历史发展中经济关系的“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坚决地反对因此把经济关系看作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的片面观点,强调上层建筑诸因素重要作用的相关内容在他晚年书信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恩格斯指出如果有人将“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这一唯物史观命题歪曲为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经济关系的作用“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一)上层建筑的内涵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在以前他和马克思论述的基础上再一次明确了上层建筑的内容。他指出上层建筑即包括:“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势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都正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他们想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是恩格斯晚年书信特别着重论述的问题之一。说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运动规律,并不是说它们可以不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独立存在,而是指在经济基础决定的范围内,在经济基础制约下的独立,即有条件的、相对的独立。

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首先就表现在上层建筑内部的诸因素——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而即便是对这些领域拥有“最终的至上的”控制力的经济,也是在上层建筑各领域自身的发展规律下,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间接地发挥其“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换句话说,经济因素是根本作用但不一定是直接作用,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发生着更直接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哲学中,“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

其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或说其自身发展规律表现为它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即在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奠定的基础,在这种既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继承、发展并随着现实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前代获得的物质的、精神成果。因而人们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都是历史发展和一定历史状况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必然包含着某些传统的材料。在世世代代的这种延续、扬弃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得到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而就这个角度来说,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它能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而是指它决定着对历代先驱所提供的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

上层建筑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间接性使它又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的第三个特点,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并不总保持一致,而是或超前于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这一点恩格斯在信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当然上层建筑也有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变革的滞后性。例如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并不总是紧随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革而立即相应地改变的。但尽管有这种滞后性,政治结构的变革仍是必然的,因为一旦政治结构的变革滞后于经济关系的变革,落后的政治制度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和束缚,因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使得腐朽的政治结构被摒弃,形成适应并有助于先进的经济关系存在发展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的改变只不过是或早或迟、或主动的或经过革命而被动地发生。

(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各领域在经济基础“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也都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例如在《致康拉德》(1890.10.27)中,恩格斯就阐述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恩格斯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发生的反作用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二者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得就比较快;其他两种情况是国家权力沿着与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或为其规定另外的方向,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巨大损害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除国家权力以外,政治领域对经济运动起反作用的还有政治斗争和政治事件以及立法等政治行动等等。对于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恩格斯精辟地指出:“暴力 (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这句话既表明经济运动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也表明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反映和反作用。

三、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对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启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强调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第一位的,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但在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处于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尚面临很多关键性难题,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较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处于复杂和艰险的国际形势之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发展以重创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也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显得任重道远。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逃避而亟待解决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积极应对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靠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正像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讲话中所指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固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强调在社会发展中,经济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是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在经济基础“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各要素都是社会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社会各因素的作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以利于经济的持久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之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扩大人民民主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党内外的强烈要求和搞活全局的重要一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因此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

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建设发展的根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与权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纷纷涌入,这些都造成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我国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引起社会意识领域的冲突、激荡和震动,一些人甚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疑。

面对人们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种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执政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渗透和侵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3.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者大幅减少,城市劳动者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并获得较快发展,使得我国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同时医疗、住房、教育等其他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而我们必须搞好社会建设,切实解决新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4.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也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有限的资源环境将日益约束我们发展的步伐,因此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同时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的中国。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决定性恩格斯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新闻摄影理念再认识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