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的理念坚守——以《新闻周刊》为映像
2013-08-15李峻岭
文 李峻岭
电视新闻杂志由于兼具庞大的信息量与独到的深度解读,具有其它电视新闻节目无可比拟的特色和优势。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报道信息与国内外时局,更需要理清头绪,明确其理念坚守,以实现和提升传播效果。本文将以央视极具代表性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新闻周刊》为映像,对当前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应保有的理念坚守予以阐发。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英文中的全称是“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直译为“杂志型系列新闻纪录片”,是指按杂志的方式组织、编排内容,以传播深度新闻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社会功能,来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电视节目类型。这类节目实际上属于消息类和评论类节目的结合体,其高容量、广视角、大跨度、快节奏的特点使此类节目在完成信息传播的同时更突显深度,进而实现观点传播。
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诸多元素中,主持人作为思考和评析的重要载体起着核心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 分钟》,作为自1968年全球播出的第一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该节目拥有一批如麦克·华莱士、安迪·鲁尼在内的知名主持人,他们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节目,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5月3日开播的周播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新闻周刊》同样因其主持人而独树一帜:主持人白岩松的公众影响力和语言表达力与节目十分切合,并以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传播效果,在事实上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白岩松的述评风格也成为节目的标志。
笔者以《新闻周刊》为映像,对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的理念坚守作如下阐发。
追问理念
《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的评论往往给人一针见血,直奔核心问题之感。面对多个重大、敏感事件,主持人不是囿于现有答案,人云亦云,而是勇于在场,敢于发声,提问自己的思考与追问。譬如“7.23”动车事故之后,白岩松在节目中这样说:“昨天晚上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对铁路的信心和信任)。我帮他统计了一下,他向所有的记者和在场的人员提出这种反问,你们相信吗?一共提出了不少于三次。他的回答是我相信。是,我相信他必须得说我相信。但是你要问我呢?我的答案是,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们不能把技术是先进的,就等于合格,就等于我们拥有信心。”“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怎么去说呢?说他心脏功能40岁像20岁一样,肝、肺都是40岁像20岁一样,你觉得他身体好极了是吗?但是他弱智。你能说他是健康的吗?”
应该说,正是白岩松秉持着追问理念,坚持说真话是新闻的底线,契合并引领了《新闻周刊》这档节目的整体走向: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他作为主持人的形象日益鲜明:实事求是,不以漂亮的假话来粉饰太平。无怪乎在影响中国年度传媒人物颁奖典礼上他被评价为中国电视媒体的良心和电视屏幕上的中国表情。
人际化理念
在大众传播链条中,主持人作为极具人际传播色彩的元素,必须把握人际化传播这一理念,力求能让受众清晰、明了接受节目传递的信息。比如,《新闻周刊》里不少报道都以大事居多,但主持人的语言表述很多却是小处着眼,极具人际化的语言表述得以将复杂时局清晰、明确地传递。
2012年9月15号的《新闻周刊》聚焦在保卫钓鱼岛这一事件。保钓人士的数次登岛、国内的游行抗议、日方政府的言论及民众的反应都将钓鱼岛问题日趋白热化。对于这样一个紧张敏感的话题,白岩松的表述是“最近一段时间,日本一直在玩一个并不高明的小偷游戏,想骗别人却似乎自己还真信了,这游戏就是把偷来的东西,通过什么国家购买的方式从左兜转到右兜,甚至转到裤兜,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不管你转到哪个兜,偷来的就是偷来的,后果是不管你自己是不是真信了,但被偷了东西的人明白,你的戏演过了,该醒醒了。”白岩松的这段话将复杂的国际时局和小偷游戏联系对比,其独树一帜的人性化评论和坚持使用人们能够从内心真正接受的语言来对新闻进行表述和解读成为亮点。作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主持人,只有在大众传播渠道中成功导入人际传播渠道,才会增进传播效果,使评述力量得以强化。
道德引导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学最为发达。传统伦理通过对复杂社会关系的梳理、归纳,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基本观念,并且以十分完备的礼仪直奔核心问题、规范来保证,同时,通过文化的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渗透、代代传承。”而当信息以电视作为载体,作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主持人又该如何呈现道德引导呢?
针对被吵得沸沸扬扬的法院对青年作家郭敬明剽窃案进行裁定这一事件及引发的后续反应,白岩松在节目中这样表述:“郭敬明应不应该道歉,我们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但是,众多郭敬明的喜爱者和支持者在网上展开了对被抄袭者的攻击以及对郭敬明抄袭的支持和对法律结果的不屑却大大地让人震惊。年轻人的使命当然是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且对一些传统有所突破甚至颠覆。但是,这些叛逆性的颠覆却必须建立在不颠覆公正、不颠覆做人准则的基础上,否则喜剧就会变成悲剧,正剧也会变成闹剧,同时你因感情而产生的不正当的支持甚至会毁掉你支持者的未来。这样的事情从韩寒与白烨争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或许,我们也该思考思考,理智与情感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主持人在节目中所呈现出的道德影响力的确让人振聋发聩,透过话语背后,更让受众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虽说很多新闻事件,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但毫无疑问的是:明辨是非,珍视自己的媒介影响力,予以道德向上的引导是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中主持人责无旁贷应坚持的理念。
社会责任理念
媒介作为一种功能机制,是一个社会的中介者和控制者,它负载的信息作用在人们身上,从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到思想方式,都将对其产生全面影响。作为主持人,其影响力往往会超越媒介介质这一层面而延展到媒介之外的个人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不仅仅属于自己和节目,也属于社会。关注其在满足社会发展的主流需要方面是否尽责并树立社会责任理念成为主持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不给自己理由缺席任何一次小组讨论;作为雅典、北京、伦敦奥运的火炬手,他把自己比成火柴,希望能点燃人群的热情;作为作家,他出版了随笔集《幸福了吗?》通过问题的形式来探讨近几十年我们社会发展的得与失,指明社会进步的方向。他主张人们要多关心“与己无关”的事,让公民的意识在我们的脑海扎根,他建议做点别人看来“无用”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向更广阔的未来前行。无怪乎出版人金丽红表示:白岩松对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足以延伸到下一个10年甚至20年!
坚守主持人的社会责任理念是对杜绝传播主体角色的旁落和丧失,塑造主流影响力的有力回应。
品牌理念
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把品牌定义为:“意在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或服务,并将其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名称、术语、标识、象征、设计或其总和。”主持人品牌则是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所持有的一种印象或情感,受众在不断收看这位主持人的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的印象就会演化并加深,品牌关系就会形成。从传播学理论来看,建构和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因此,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主持人要将每一次出镜都视作创立品牌的机遇。
世界首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60 分钟》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1986年在中南海独家采访了邓小平时已年近70,而2000年,他再次到北京采访了江泽民;甚至直到2003年,85岁高龄的华莱士仍然是《60分》的全职记者、主持人,主持人品牌和节目品牌互为促进并最终合二为一。《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的“严肃面孔”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品牌标志,甚至“白岩松风格”已不再是风格本身,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文化意义符号,并直接成为提高栏目收视率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具有品牌价值的优秀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最鲜活、最具个性的品牌,他们对观众具有广泛的号召力,而且对观众的忠诚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主持人绝不仅仅是媒介产品生产的一员,更应树立品牌理念。努力提高主持人的品牌价值,就是提高电视栏目本身的品牌价值。
结语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元素,实现了信息传播与观点传播的深度融合。他不仅是内容生产的参与者,更应被视为节目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从这个层面上说,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的理念坚守也可被视为节目理念的具体体现与印证。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明晰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自身的理念坚守更具理性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