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2013-08-15姚启峰
文 姚启峰
电话采访的特点
1.采访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
万里之遥、千里之外,采访照样进行,可以说,电话采访的对象较面对面采访的对象范围更广、更远,让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是电话采访这种形式的突出优点。同时由于电话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可以节约大量采访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新闻报道的深度受到限制
使用电话必然涉及到话费,因而电话采访不能“煲电话粥”,时间一般不会太长,采访的问题必须设计得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使采访对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所以,当新闻事件较为复杂,或者采访的内容较多需要受访者经过一定的思考时,他们对记者采访的配合程度就要打折扣,甚至会出现中途挂断电话终止接受采访的情况。
3.缺乏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
由于记者没有与受访者面对面,因此,电话采访缺乏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对于精确度、现场感要求较高的新闻,一般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总而言之,电话采访有着一定的弊端,然而对于那些并非重大新闻题材、新闻事实较为简单明确,记者一时无法到达现场又需及时对新闻事实进行公布传播的新闻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的方式
记者这门职业需要不断地与人沟通,与人打交道,从而不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不能与受众面对面,仅仅通过电话来从对方那里捕捉信息,显然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面对对方的防备、推脱甚至责难,我们唯有调节自己、适应对方、引导对方。当我们能认识到自己作为新闻从业者所肩负的任务,认识到记者的工作本分,能够用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去与相关人员打交道,我们的采访就能变成一个成就自己、传播新闻、使大众获益的过程。在这样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各色人等所独有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与不同人群沟通交流的快乐与收获。要成功组织好电话采访,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细节。
1.设计好采访提纲
这种采访提纲的问题设计必须尽可能简明扼要,把握重点,整个采访时间不宜过长;同时,由于受通话时间和记忆规律的约束,对一些重要新闻要素、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可以采用手机发信息等方式来让受访者回答,这样可以减少受访者口头回答问题的难度,防止受访者表述不准确、不全面。
2.主动介绍记者身份
就一件新闻事件,当我们的电话拨到相关部门单位后,应首先向该部门单位的电话接听人主动亮明自己的身份职业,其中包括自己所在的媒体名称、个人姓名职务等,并简单介绍采访的意图,说明希望请来哪方面的人士接听电话。那种唐突冒失,不做自我介绍,上来就提要求,常常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会直接导致采访的失败。
3.找到最佳受访者
这里有个技巧,就是在电话转接前,要详细问清楚将要接电话的那个人的身份、职务、所属部门单位等信息,这样可以在电话接通后直呼其职务,表明你事先对对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下子就跟对方拉近了距离。另外,如果对对方部门单位不熟悉,自己很难让谁来接电话时,可以请求对方部门单位的领导接电话,一般情况下,部门单位的领导都很有礼貌,也能帮助你找到恰当的人选来回答你的问题,而且,由领导安排的人接电话,他们的合作态度会更好,沟通交流将会很愉快。
4.做好采访笔录
好头脑不如烂笔头,为了避免在电话中漏记一些重要的事实,电话交流时一定要做好笔记。遇有重大题材的电话采访,我们可以进行电话录音,现在智能电话和手机都有这个功能。
5.用语文明礼貌
礼多人不怪,在电话采访中,要多使用感谢的话语,多使用恭敬的称谓,这会使对方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我们的这种谢意必须真诚,必须建立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加强感情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这些细微之处,往往关系一次采访能否成功进行。
总结
随着电信业的不断发展,电话的更多功能正在不断开发出来,视频电话、多方电话等也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话采访这种形式必然会在我们的新闻采访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记者应亲临一线去实地采访,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掌握最真实的现场情况。但在受众更加重视新闻的实效性和现代通信手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电话采访也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采访方式。国家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一季度,我国电话普及率已达100%,总装机量超过13.7亿部;手机用户超过11.12亿户,成年人手机普及率已达到人手一部以上。在电话全面普及的时代背景下,记者完全可以采用电话这种科技手段,去获取急需掌握的新闻信息,让电话在新闻采访中大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