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论析
2013-08-15张书林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部 济南 250021)
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是我们党一贯的做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这一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但培养造就年轻干部不是单靠主观意志、单靠一时的心血来潮、单靠思想上高度重视就能够实现的。在当前我们党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整体态势下,年轻干部的成长也要以科学化为基本导向。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着力推进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坚决遵循、努力探寻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切实按照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及精髓所在有意识、有目的、可塑性地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一、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历史探索
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是一个过程,相关的探索也已经由来已久。在党成立92年来关于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历史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支撑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思想观点与政策法规体系。这些实际上构成了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初步系统的理论支撑。
(一)改革开放前的探索
在党早期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中,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视是重要内容,也涉及到关于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思考。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P526)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推动了党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建国初期,为保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党特别关注年轻干部的成长。1953年中组部要求各地建立起后备干部名单,开始重视后备年轻干部的培养问题。1964年中央提出着力培养干部队伍新生力量的问题,毛泽东据此向全党明确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要求。但后来,由于“左”倾路线错误和“文革”的发生及延续,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工作被迫中断。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修补十年“文革”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巨大创伤,我们党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亲自主持之下,逐步开启了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新局面。十二大报告从实现干部“四化”尤其是年轻化要求出发,强调:必须使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能够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新老合作和交替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际有效的锻炼,并且使各级领导层不断吸收新的活力和智慧,保持旺盛的生机。1983年10月5日中组部制定了《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对省部级后备干部的人数、条件、选定、培养、考核和管理等问题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从制度设计上开始着力探讨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问题。十三大报告果断提出:为推进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必须对“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重担子”。十四大报告特别指出,实现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放开视野,拓宽渠道。对青年干部要热情爱护,严格要求。”1992年11月3日中组部下发了《关于积极大胆地做好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通知》,掀起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新高潮。十四届四中全会对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作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科学化的原则要求。1995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继续深入推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十五大将年轻干部的培育上升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更加重视,并不断将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向前推进。2000年4月胡锦涛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选拔年轻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拓宽用人渠道,不拘一格选人才。同年9月5日,中办转发了中组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世纪年轻干部的成长进行科学部署。十六大报告从多个方面设计了年轻干部成长的科学路径,特别提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着重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之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相关的政策规范不断配套和完善,尤其是2006年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 ”[2](P51)根据这一精神,2009年2 月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新一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部署;2009年3月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召开;随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为推进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进行顶层设计。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高度,专门对“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作出研究部署。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以战略性眼光强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他断言:“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二、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规律支撑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样,年轻干部的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要遵循规律的。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就是: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内部各个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本质上就是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集中呈现。综合起来看,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的以下规律是必须要不折不扣地遵循和把握的。
(一)自我修炼:年轻干部成长的决定因素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年轻干部能不能成长起来、成为有发展前途的栋梁之才,最为关键、最为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自我修炼是不是到火候、是不是到家、是不是到位。胡锦涛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如果年轻干部的自我修炼不到家,就等于自己的前期准备不足够充分;前期准备不足够充分,政治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机遇来了,也不一定能够抓得住,因为“机会和机遇永远都是属于有准备头脑的人”。所以,年轻干部的自我修炼是他们能否获得进步成功的自我奠基和“敲门砖”,不断提高自我修炼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年轻干部的前途命运。从年轻干部自身相对匮乏的素养入手,当前要特别注重以下方面的修炼:一是要着力提高德行水平;二是要树立勇于进取的意识;三是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四是要培育不骄不躁的品格;五是要培育务实的工作作风;六是要保持对机遇足够的敏感性;七是要有意识地在逆境中锤炼自己。
(二)组织培养:年轻干部成长的必备要件
年轻干部的成长固然与其个人的主观努力、自我修炼是分不开的,但其能不能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组织的关怀,取决于组织提供的机会、舞台。所以,年轻干部要想“唱好戏”,既离不开苦练内功,更要靠组织“搭好台”。尤其是,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青年的总体格局之下,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起来,很显然是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关心爱护的。没有党组织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关心爱护,年轻干部要想在体制内迅速成长起来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培养是年轻干部成长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组织的培养在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提早发现好苗子;第二,因材施教设计培养方案;第三,及时提醒批评监督年轻干部成长;第四,多为年轻干部的成长“铺台子”、“搭梯子”、“压担子”;第五,“抓大放小” 进行培养。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大方向,对于其不妨碍全局的小毛病可以容许其慢慢改进,千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将有小缺点的年轻干部一棍子打死。
(三)实践锻炼: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年轻干部不是可以像古代科举制度之下一样,可以单靠“读死书、死读书”就能够脱颖而出的;也不是可以在遮风挡雨的温室大棚之中,就能够成长起来并成才的。年轻干部要成长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才,就必须经过一个在实践中“炼狱般”的锻炼过程。所以,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并得以最后成才的重要途径。从来源渠道上看,年轻干部的能力和本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形成的。一个优秀的年轻干部要真正成长起来、得到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就必须经过多层次、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尤其是必须需要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的磨炼和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以增长领导才干、积累领导经验、锤炼意志品格、提升综合素养。现在的年轻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没有实践经验、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锻炼,不能很好地在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将年轻干部放到有利于其成长和作用发挥的实践岗位上去锻炼,帮助他们对照实践找差距、扬长避短健康成长。那些越是有发展潜力、培养前途、可作栋梁之用的优秀年轻干部,越要舍得将他们放到实践中、放到艰苦环境和复杂形势中去接受实践锻炼。
(四)群众感情:年轻干部成长的牢固支点
我们党是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靠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得以取得革命胜利、取得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政党。所以,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理念所在。在全面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善于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容易脱离群众。所以,每一个党员和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脱离群众的危险,都要主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要善做群众工作、讲群众良心、讲群众感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干部而言,讲群众感情则尤其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应该贯穿到其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渗透进其头脑和血液之中。那些不讲群众感情、不注意维护群众利益,只想着个人利益、个人升迁的年轻干部,我们将其培育起来也早晚是党的事业的祸害。因此,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要突出讲群众感情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规律来认识和把握。
(五)环境因素:年轻干部成长的推动力量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环境是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年轻干部的成长不是在空中楼阁中完成的,而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所以,适宜的环境因素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推动力量。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中年轻干部能够很快成长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总体上出现干部队伍的老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改变了干部队伍老化状态、促使更多的年轻干部茁壮成长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因素在起作用。一般说来,对年轻干部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通常包括政策环境、党内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政策环境通常是宽松民主的人事工作政策为年轻干部的成长预留出的上升空间。党内环境就是指全党上下对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认识与态度,对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年轻干部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环境也因此构成年轻干部成长的土壤。家庭环境在年轻干部成长中也是不可小视的。
(六)制度安排:年轻干部成长的坚强后盾
要保证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持续推行下去,“不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为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就必须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实现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制度化。只有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循规蹈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进而推进年轻干部成长的科学化进程,体现出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遵循与尊重。年轻干部成长的制度安排主要是指通过制度建设、制度设计,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所营造的最为有利的制度条件和制度保障。它应有以下特点。第一,年轻干部成长的制度安排是一个综合性制度体系。它是由具体制度群、党规党法、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多层面的要素构成的,不能将年轻干部成长的制度安排仅仅看作是单一制度要求的体现。第二,年轻干部成长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制度体系。在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教育、管理、监督等其成长的各个环节及流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制度设计,以使年轻干部成长的全过程都实现制度化、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第三,对年轻干部成长中制度建设的最大威胁来自“潜规则”。
(七)破格提拔:年轻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
年轻干部的成长,既要按台阶一步步地来,同时又不能唯台阶,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非常急需的年轻干部可以让他们越级上来。邓小平指出:“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由于这样一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干部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以前那种“用坐火箭、坐直升飞机的办法提拔干部,我们再也不能这么干了。 ”[3](P324)同时,他又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要“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尤其是对于“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 ”[3](P324)这一辩证思想,一方面,反映了邓小平注重尊重年轻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注重从实际出发、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从年轻干部更好地成长成才出发,实事求是地按照年轻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办事的一贯品格。也因此,按台阶又不唯台阶,对于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要破格提拔,这成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必须遵循的一个特殊规律。
三、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流程设置
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推动其健康成长成才,关键是要切实建立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工作流程,使年轻干部成长的整个过程都被置于科学化的轨道上。根据上述对年轻干部成长的若干规律之分析、综合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党委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这里提出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完整流程应是由年轻干部的储备、培养、选拔、锻炼、教育、监管等诸多环节构成的一个开放的运行体系。
(一)年轻干部的储备环节
年轻干部的储备说到底就是像存储粮食一样,以组织化的途径去寻找、发现、集中、储存一批有发展前途、工作潜力、政治抱负、年轻有为的优秀年轻干部,以备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长远需要。这方面已经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中央和各级党委也在实践中形成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工作规范、模式和标准。第一,储备年轻干部要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制度紧密结合,很大程度上要作为贯彻后备干部制度扩大的实践成果而存在。第二,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全面撒网、重点捞鱼,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拔尖,不能良莠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鼓励毛遂自荐,鼓励个人向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公开推销自己。第四,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信任相结合,在组织认可的前提下要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提高纳入储备范畴的年轻干部的群众公信度。第五,储备年轻干部要坚持与使用年轻干部相结合,逐步克服事实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备而不用”、“用而不备”等储备与使用相脱节的问题。
(二)年轻干部的培养环节
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年轻干部的成长发展、选拔使用、教育管理监督的所有过程,都属于年轻干部培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这里仅把年轻干部被纳入储备范畴之后、获得选拔任用之前,党组织对年轻干部的关心爱护和年轻干部的自我发展看作是年轻干部的培养环节。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必须在实际运行中切实把握以下要点。第一,科学制定短期和长期、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年轻干部培养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第二,要从年轻干部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针对年轻干部群体的不足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培养。第三,将培养与使用有机衔接起来,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原则。
(三)年轻干部的选拔环节
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从精心储备和系统培养过的年轻干部中选择一些人从事合适的干部岗位、主持或主导某一方面工作、担任某一领导职务的环节,就是对年轻干部的选拔环节。做好年轻干部的选拔工作,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原则要求。一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在重才的基础上,优先考察年轻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严把政治关。二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形成有序正当竞争、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年轻干部选拔模式。三是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四是拓宽年轻干部选拔渠道。五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已经成文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拔出来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六是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全面、历史、综合地评判年轻干部的工作业绩,重点看群众对年轻干部业绩、党性、人品、作风的认可程度,看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和获得群众拥护的程度。七是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年轻干部的锻炼环节
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有计划地锻炼年轻干部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年轻干部被选拔上来以后,并不表明他们是完全胜任工作岗位、领导岗位的,在他们独立“挑大梁”之前必须经历一个在实践中锻炼的过程。这就是年轻干部在实践、基层、一线工作中的摸爬滚打、经历风雨的磨练过程。年轻干部成长的实践锻炼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锻炼。即年轻干部个人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中去进行的全方位锻炼。多是体现为,年轻干部主动深入实际去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第一手实践材料的过程。二是组织锻炼。即年轻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到不同岗位实践中进行的锻炼。主要是通过上派锻炼、下派锻炼、外派锻炼、挂职锻炼、轮岗交流锻炼、支援工作锻炼、急难险重任务锻炼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年轻干部经受复杂多样的、多职务、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年轻干部的教育环节
年轻干部可塑性很强,成长中的变动性也很大。因此,要保证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成才,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年轻干部各个方面素养的提升作为事关其前途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好。要重点突出以下方面。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充分认清共产主义与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把远大理想与现实阶段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突出党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要特别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干事,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三是突出“八观”教育。即要突出抓好对年轻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发展观、事业观教育,因为这些方面恰恰都是年轻干部薄弱的环节。四是突出实际工作技能的教育培训。研究发现,年轻干部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式的所谓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因此,在对年轻干部的培训中一定要着力强化对其实际工作技能技巧的教育培训。
(六)年轻干部的监管环节
如果在年轻干部的成长中我们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疏于监管,任由他胡乱生长,对其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那么年轻干部的成才之路就可能荒废,精心选择的干部苗子就要枯萎。因此,对年轻干部的监管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向监管要质量、要效益、要人才,使监管成为助推年轻干部成才的重要工具和铜墙铁壁。强化对年轻干部的监管,要求各级党组织对年轻干部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一是完善监管体系。要建立健全对年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定期分析、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定期谈话和诫勉等制度,健全完善对年轻干部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法规制度监督与舆论监督、组织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强化党内生活,引导和帮助年轻干部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年轻干部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三是要经常检查指导年轻干部的工作,敏锐地发现年轻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苗头,及时打招呼、敲警钟。四是要建立对年轻干部工作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以考核促监管。
四、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制度安排
制度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因此,实现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最终也要靠制度保障、要落实到制度安排上。从年轻干部成长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制度困境入手,当前要顺应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着重去研究与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相衔接的制度建设问题。总体看来,就要集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党管年轻干部制度
党管干部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所管干部的年龄层次上看,包含了党管年轻干部、党管中年干部、党管老干部。因此,党管年轻干部是党管干部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设计、制度安排的视角切入,强化党对年轻干部的管理工作,当前最为基础的、根本性的工作就是要抓紧建立健全党管年轻干部制度,建构形成党管年轻干部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总的要求是:要在健全完善党管干部原则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要制定年轻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管理好有发展潜力的各个级别的优秀年轻干部,将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纳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范畴,从宏观上掌控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向。第一,牢牢坚守选用年轻干部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第二,切实把握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的制度走向。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加大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工作的力度、如何加大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如何增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如何培育年轻干部的群众感情、如何切实重视对年轻干部的监管等问题,使相关的制度设计更能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年轻干部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境问题。第三,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党管年轻干部制度,其重心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所以,各级党委要真正管好年轻干部,就必须在建立健全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上下工夫。第四,建立健全保障年轻干部成长制度。要建立健全对年轻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一系列制度,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营造制度空间,提供制度条件和制度依据。
(二)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制度
年轻干部是后备干部队伍的基本来源,被纳入后备干部队伍通常会成为判定年轻干部政治前途的重要依据。因此,后备干部制度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指挥棒”;后备干部制度科学与否,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关乎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在研究关系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水平的制度安排时,应该将完善后备干部制度纳入其中。第一,建立公开阳光的后备干部遴选机制。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配上要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暗箱操作式的违规行为,切实建立令人信服的后备干部遴选机制,真正使特别优秀的人才被选入后备干部队伍之中。第二,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动态更新制度。后备干部队伍要呈现出流动性、变动性的动态特征,不能搞一次定终身,必须进行制度化的动态更新。第三,建立定期分析后备干部制度。对已经列入培养锻炼计划的各级后备干部,要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整改的意见、建议。第四,建立与后备干部定期谈话谈心制度。通过定期谈话谈心,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防微杜渐,保证健康成长。第五,强化后备干部使用制度。要大胆将培养锻炼成熟的优秀后备干部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岗位上来,使后备干部制度的功效真正体现出来,以平息“备而不用”的议论。
(三)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任期制与弹劾罢免制度
提高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水平,客观上就要求必须为年轻干部的成长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就涉及到解决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任期制和对不合格干部的弹劾罢免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的倡导和推动之下,党内正常的干部退休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现在的问题是:干部职务任期制还没有真正实现到位。2006年8月6日中央印发的 《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第3条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五年”;第六条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这就是说,中央已经明确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的职务任期制。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抓落实,如何在实践中努力健全完善这一制度。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还不少,尚有许多需要抓紧研究解决好的问题没有解决到位。
与此同时,着力破解不合格干部“下”的难题、为年轻干部进步“腾位子”,也要考虑建立对不合格干部的弹劾罢免制度。邓小平早就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正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3](P332-333)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干部的弹劾罢免实施力度不够,相关的制度安排一直没有到位。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干出种种违法乱纪的勾当,但由于弹劾罢免制度缺失,使得党员群众“有看法,没办法”。因此,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在不断推行和完善干部问责制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健全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弹劾罢免制度,对于那些被选上领导岗位,不能带领群众实现既定目标或自身存在严重职业或素质问题,或由于地位发生变化,不再为党员群众办事,专为自己和小团体谋私利,腐化堕落的干部,允许各级党委和党员群众随时随地地进行撤换,以切实解决不合格干部“下”的问题,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挤压出更多空间。
(四)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初始提名制度
在保证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制度架构中,初始提名制度是一种相对微观的制度,初看起来是不应与其他制度平起平坐的。但是,它却是关系年轻干部安身立命的一种基础性的、源头性的制度,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门槛和“入门课”。没有它,关于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其他一切工作,往往都无从谈起。因此,在年轻干部成长科学化的制度架构中,应该将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初始提名制度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来研究。
从支撑和保证初始提名制度运行的若干要素指标入手,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初始提名制度的要点,必须囊括以下主要方面。一是明确初始提名年轻干部的动因。年轻干部的初始提名不是哪一个领导同志靠一时心血来潮、想当然或凭个人“需要”就能够进行的,它必须是有明确的、大家公认的、能够服众的理由。二是确立初始提名年轻干部的原则要求。主要包括:要以年轻干部的工作政绩为依据;特别突出对年轻干部德的要求;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等等。三是建立规范的年轻干部初始提名程序。要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提名、在提名的基础上再经历一个回到群众中征求意见的过程,并为此制定可操作性的规则。四是建立提名结果评价认证制度。要科学比对进入初始提名视野的年轻干部人选与组织上掌握情况的吻合程度,努力达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图在年轻干部初始提名问题上的有机统一。五是抓紧建立初始提名责任认定与追究制度。要本着“谁提名、谁负责、追究谁”的原则规范提名的责任主体,明确需要承担提名责任的首要责任人。六是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初始提名配套制度。大体上应该包括:岗位空缺预告制度、民主推荐意见反馈制度、初始提名全程公开制度、对提名人选的群众评议制度、平时定期民主推荐干部制度、初始提名票决制度、提名落选人选诫勉谈话制度、获提名人选社会公示制度,等等。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