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
2013-08-15文丨孙
文丨孙 佳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 430000)
1 “沉默的螺旋”理论回顾
“沉默的螺旋”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 —我们的社会皮肤》对此进行了全面概括。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2 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所遭遇的挑战
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提出“沉默的螺旋”时所处的环境是由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所建构的媒介环境。虽然当时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受到一些传播学者和社会心理学者的质疑,但其在传播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传统的大众媒介所构建的媒介环境发生着剧烈变化。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差异,同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人们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这一变化给传统大众媒介带来了深远影响,也给基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学理论带来了巨大冲击。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可能遭遇挑战的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更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因此,“沉默的螺旋”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在网络时代发生了一定变化。还有部分学者,例如汪碧芬和吴英,提出网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之一匿名性。认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形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种种挑战,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能否继续旋转存在争议。
3 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
笔者认为,尽管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有近乎本质的差别,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3.1 对孤立的恐惧心理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最根本的假设是个人具有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由于对孤立的恐惧心理使人们不自觉地预测社会接受什么样的观点,最终决定公开发表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这种对孤立的恐惧心理正是“沉默的螺旋”得以旋转的起点。
而对孤立的恐惧心理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基本表现。约瑟夫·B·瓦尔特在论述关于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与面对面的传播的区别和相似处时的指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想法和冲动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过通过科技手段更容易实现。因此,根据人的社会属性的一般规律可得出,人对孤立的恐惧心理并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不会因为使用媒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体环境下引起“沉默的螺旋”的根本假设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依然存在和成立。
3.2 传播生态失衡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还受传播生态失衡的影响,而网络传播环境下传播生态失衡依然存在。传播生态指社会各利益集团或派别的意见通过媒介得以反映的状况,若各利益集团或派别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且均衡的反映,则表明传播生态是平衡的,反之则失衡。传播生态失衡,处于优势地位的意见公开表达,并得到放大,而处于劣势地位的意见将选择沉默。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表达观点,传播生态看似达到平衡。而实际上,在专业传播机构所开办的网站背后,是个人难以与之竞争的资金、设备条件、人员支持和长久以来树立的公信力。因此尽管大多数网民可以在网上自由表达观点,但与专业传播机构相比,仍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网络传播环境下不乏评论员的引导,许多网络媒体设论坛,评论员提出论点引发广泛讨论,引导网上意见逐步达成一致。
此外,个人言论实际上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控制,个人从网络媒体中接受到的信息也只能从其提供的有限信息中进行选择。笔者认为,这种看似平衡的传播,实际上是失衡的,专业传播机构位于强势的一端,传播生态失衡。因此“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依然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4 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没有沉默,一旦当非理性舆论占据强势,而理性意见成为弱势,普通网民很有可能陷入“沉默的螺旋”中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使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正确地接收并鉴别信息,自由发表或支持正确的“少数”意见,能够与“多数”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和改变错误的“多数”意见,使得社会舆论处于健康状态,为网络传播环境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健康发展的措施。
4.1 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的声音占领舆情阵地,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在大众广泛参与网络传播的情形下,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就难以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精神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的声音引导舆论环境,增强大众辨明是非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4.2 保证观点自由表达。网络时代应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承认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体,保证个体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营造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网络环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4.3 有效疏导负面舆情,积极反馈。有效地撤除偏态的发展螺旋,才是保证螺旋健康发展的前提。减少负面舆情成为“沉默的螺旋”中占“优势”的情况,并积极反馈信息,杜绝不良影响的出现,推动网络传播积极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面临种种挑战,但依然存在,因而探索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正确发展的应对措施十分必要。既要让螺旋中的各种声音得到应有的重视,又要保障健康与真正的主流意识,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笔者拙见意在抛砖引玉,愿共同努力使网络传播环境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构建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1]伊丽莎白翀诺尔翀诺依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M].翁秀琪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
[2]Scheufele,D.A.&Moy,P.Twenty-five year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0,12(1):3-28.
[3]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J].国际新闻界,1998,(5-6):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