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重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生存策略思考

2013-08-15章玉政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6期
关键词:安徽传统媒体深度

文 章玉政

毋庸置疑,传统媒体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舆论环境日益趋紧,网络冲击日益显现,给传统媒体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新媒体来势汹汹,是不是就意味着传统媒体已是穷途末路?传统媒体是不是就只能束手待毙?从近年一些传统媒体的表现看,或许并不需要太悲观,或许说并非完全没有出路,比如部分电视媒体推出《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非诚勿扰》等节目,火爆全国,其生存路径背后的逻辑颇值得研究。

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要想赢得继续生存的空间,必须找到符合自身特质的独有路径,应着力在“碎片重组”上下功夫,以本土、原创、深度为抓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深”,重构传统媒体的内在DNA链条,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找生存发展的空间。

碎片重组:优化整合信息资源

碎片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现在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每天只要通过手机报、博客、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渠道,就可接触到大量新闻信息。

微博出现后,更是将碎片化带到一个极致的状态。无论发生什么事,传递什么样的声音,必须在140个字的限制框架内完成,否则就无法发送。比如很多新闻网站推出有“即时快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过去可能只需要一篇稿件就能解决,现在则会分解为若干个“新闻碎片”,动态跟进,即时传播。比如,2011年1月19日中午12时07分,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发生4.8级地震。12时22分,《新安晚报》旗下的网站便发出了第一条确认的消息,并派出了三组记者进行滚动播报。当日,该网站共计编发地震文字新闻25条、图片新闻15条、视频新闻3条。所发文字、图片、视频被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海量信息,裂变传播,是碎片化传播的优势之所在,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效果。但是,根据传播学者拉斯菲尔德的观点,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噪音”的干扰,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显然不利于“消噪”处理,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全面的核查与呈现,导致信息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为不实信息或者谣言提供传播的途径。

“敌人”的软肋,自然就是传统媒体应重点突破的要害。在碎片化传播已经无法逆转的情势下,传统媒体要想赢得自身独立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在应对碎片化上下功夫,寻找出网络碎片信息的内在关联,优化组合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出具有自身媒体特色的个性化产品,赢得市场空间。简而言之,就是要进行“碎片重组”。

碎片重组(fragment reassembly),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意思是:在电脑硬盘整理中,将其中的多个碎片重新组合起来再使用。这里借用到传统媒体的生存策略中,是指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的环境下,传统媒体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将“信息碎片”遵循一定的内在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叠加效应,形成深度传播,消解碎片化传播本身天然的缺陷,提升新闻传播的权威性、深入性、故事性。

现在很多传统媒体每天都会通过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渠道搜集新闻线索,但一般不会将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直接刊登在各地的媒体上,而是会派出记者按图索骥,深入补充采访,挖掘更为鲜活、更为曲折、更为生动的内容,真正将碎片化重组起来,形成不可替代的“独家新闻”。

本土与原创:传统媒体的“杀手锏”

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主要是在本土和原创上,这是新媒体最能攻破的“堡垒”,因而在进行碎片重组的过程中,依然要在这两点上做足功夫,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信息质量。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传统的市场化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地传统媒体的佼佼者,很大程度上便在于对本土性的坚守,关注受众身边的事,关注受众身边的人。比如,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安晚报》,是目前安徽区域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平面媒体,其办报宗旨就定位于“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坚持二十年未曾有变。这也是对传统媒体本土性的最好诠释。

网络媒体海量信息传播的特点,注定了其重点的分散、聚焦的多元,缺乏“核心战斗力”。尽管现在也有一些门户网站在各地设分频道,但这些分频道的影响还十分有限,而且其刊登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各地的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传统媒体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发挥地域优势,重点关注本区域内的新闻,并通过自身的采编流程、价值标准进行信息筛选,进而帮助受众更为方便、更为集中、更为有效地猎取所想获得的信息。

而本地性的另外一种呈现就是为本土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网络媒体信息的通用性,决定了其个性化服务的缺失。以高考服务为例,尽管现在网络信息已经十分发达,网上关于如何填报志愿的知识也是铺天盖地,但一多即滥,一多即乱,具体到某个分数可以填安徽的哪所高校,考生及家长最终往往还是寻求传统媒体的指导。比如很多地方性媒体开设“爱心超市”“帮帮团”“民生大讲堂”等品牌栏目,就是因此而诞生的,在受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土性弱,决定了网络媒体存在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即原创性差。与此同时,由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对网络记者放开采访许可,很多网站的自采新闻都是依托传统媒体的记者采集完成的,因而对于本土性新闻的关注亦不是重点。

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本土性、原创性就意味着生命力。尽管现在的自媒体为网络媒体提供了原创的可能性,但由于“把关人”程序的缺失,导致信息往往真假难辨、是非不清,令人将信将疑。而传统媒体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利用自身严格的采编流程,拨乱反正,厘清真相,让新闻回归到贴近真相的状态。

传统媒体应更多追求原创的报道,以独家性、唯一性取胜,赢得受众的认同。比如,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开辟有“独家新闻”“独家视角”等专版、专栏,专门用于刊登自家记者独家发现、挖掘出的新闻事件、新闻故事,一般此类稿件刊出后,都会引起较大反响,更是国内各大网站转载的重点。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网络媒体等都在纷纷报道某一方面的信息时,传统媒体要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发现,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新闻资源。比如,2013年3月,李克强当选国务院总理,国内各大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消息,铺天盖地。但是,很多传统媒体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独取角度,深度采访,推出了不少颇有分量的重磅报道。比如安徽的《新安晚报》就以“李克强与安徽”为主题,推出了5个版的《大国总理的安徽印记》系列报道,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报道中独占鳌头。

深入与理性:碎片重组的“助推器”

碎片化传播,缺乏深度性,是网络媒体受人诟病最多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强项。人们对于一则新闻的了解,往往并不满足碎片化传播所呈现出的表面信息,而更关心其背后的深层内幕、真实原因、曲折过程等。

2013年6月29日,有人在新浪微博上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一位怀孕10个月的年轻母亲在太和县中医院孕检时被人迷倒,醒来后,发现腹中胎儿被盗走。由于此事极为罕见,很短时间,此则微博的转载量便达2000多条。很多传统媒体获知信息后,立即派出记者进行深入调查。

安徽一家网站的记者在初步进行调查后,根据这名女子哥哥的陈述,第一时间发出快讯,报道出“太和怀孕女子胎儿被盗”的新闻。由于当时急着抢发稿时间,这则快讯写得很简略,表述也不够严谨,如文中没有交代新闻来源“女子自称”“家人表示”等。但随着传统媒体记者调查的深入,却发现此事件疑点重重,存在很多“玄机”,最后确认这不过是一起闹剧:那名女子系假怀孕。第二天,很多传统媒体都从质疑的角度进行了报道,有力挽回了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再次印证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深入采访的独特优势。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深度体现在记者的深入调查。在独家新闻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很多传统媒体依旧乐此不疲地推出独家调查、暗访报道、卧底报道,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比如近些年,安徽合肥成了全国知名的传销城,当地一家报纸的记者掌握线索后,冒着危险“打”入传销团伙内部,卧底五天四夜,全面摸清了传销背后的真实图景,报道一经推出,便引发高度评价,并推动了合肥市新一轮的打传高潮。

而当所有媒体都在想办法对于某一热点问题进行集中报道时,传统媒体就要考虑报道的深入性。今年5月,全国各大网站、微博以及媒体都在报道中央领导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讲话精神,多是评价性、表态性的内容。而安徽的《新安晚报》则几度派出记者深入安徽各地进行暗访,先后推出了《揭秘会所吃喝风》《公园幽静处,会馆摆豪宴,游人吃不起》等深度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是深度的力量。

传统媒体的深度还体现在独特的思考上。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引发全国震惊。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前往地震灾区进行采访,第一时间发出现场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很多传统媒体没有仅仅止步于眼前的灾情、故事、救援,而是将思考的触角深入到更为理性的层面,比如对志愿者盲目涌进灾区影响救援、对救灾现场公用资源不足等反思性报道,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反响较大。在这一点上,传统纸媒表现最为突出,纷纷通过整版报道、深度评论等方式,传递这些深度思考的声音,为大灾之下的救援和重建提供了不少理性的参考。这是网络碎片化传播很难做到的。

总结

总之,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只要能够主动作为,坚守自身特色,挖掘内在潜力,发挥独特个性,重组网络碎片,变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强势,就有可能会为自己在艰难的媒介竞争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安徽传统媒体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