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浅析

2013-08-15宋海龙翟秀文董国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道德

宋海龙,翟秀文,董国旺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当前,频频出现的学术腐败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身为学术研究后备力量的高校莘莘学子也成为人们审视、评判学术道德失范的对象,理性认识广受诟病的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成因及危害,切实重视学术道德的教育培养工作,科学制定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举措,已成为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指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们在日常的专业学习、课程考试、论文撰写等与学术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和考核:下载、篡改、作弊。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都会布置一些作业供学生课后练习。一些学生不肯动脑、动手完成作业,直接从网络上搜寻作业答案,原封不动地下载上交了事。有些学生干脆结成作业下载同盟,分头上网搜索,然后共享信息,使本来可作为学习资源使用的网络蜕变为逃避学习的工具。在实验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随意修改、删篡或杜撰原始试验数据的现象也很普遍。原始试验数据作为第一手资料,是保证研究客观性、创造性的前提,先入为主地杜撰理想数据、随意删改自己取得的原始数据,不仅有违实事求是的学术道德精神,而且也可能导致有价值的试验成果的埋没、丧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考试作弊的现象在高校更是司空见惯。小者在课程考试中无视考场纪律,利用小抄、夹带等手段作弊;大者在课程结业、毕业答辩等关键环节上做手脚,如对平日很少请教的老师拉关系、套近乎,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拖人情、上门贿赂,同时也由于在学生论文答辩会委员组成、提问、决议起草、评阅送审、盲审等环节均存在一些痼疾,因此,“在论文评价上加入了感情因素,使一些不合格的论文也通过了答辩”[1]。

2.论文发表:剽窃、抄袭、买卖。大学生中论文剽窃、抄袭甚至公然用金钱进行买卖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学生平日上交的小论文、到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再到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都存在剽窃、抄袭甚至买卖的道德失范现象。所谓论文剽窃是指不合规范、不加注释地窃用别人的学术观点、材料数据等,将别人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所谓论文抄袭是指将别人的文章整段、整篇地搬到自己的文章中,甚至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作为自己的文章,做一个瞒天过海的“文抄公”。分析大学生论文剽窃、抄袭现象,固然存在其不谙熟论文写作技巧、不知悉学术道德规范等客观原因,但其主观上投机取巧、损人利己、逐名争利的动机是存在的。例如在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中,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竟然完整抄袭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仅将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了“山东”[2]。此案中的当事人无论如何也难以开脱其学术道德失范的动机。有人曾于2007年用反剽窃软件进行抽样查询,结果显示,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仅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至于论文买卖现象亦很惊人。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2010年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到2009年,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元,规模膨胀5.5倍。武汉一家论文买卖公司与二百多家期刊编辑人员有直接联系、雇用着八十多名枪手、年利润数百万元[3]。2011年11月22日,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代写论文”关键词,相关结果高达两亿八千多万条,足见论文买卖生意之兴隆。在这一庞大的论文买卖“产业”中,大学生中花钱买“论文”者有之,凭“剪刀+浆糊”的本领做枪手赚钱者有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术违规、道德失范的表现。

3.学风:肤浅、浮躁、浮夸。学风不正是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集中体现为学生的治学态度、行为、精神面貌等。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所谓的“三F”现象。一是“肤浅”。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权钱交易等现象,羡慕那些父母有势力、家族有背景、毕业后不用担心工作出路的学生,抱怨自己出身低微、进阶乏梯,萌发读书无用的意识。有些学生盲目攀比,加入追星族、新潮族、炫富族,言必网络新词、穿必街头新款、行必怪诞离奇,企图用所谓的“酷”来掩饰自己的肤浅。二是“浮躁”。一些学生功利意识过强,过早地将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毕业后可能的就业岗位捆绑在一起,对于功课学习以“不挂科”为目标,对于课程考试以临时性突击为手段,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将几乎全副的精力用以打工、拿各种资质证书,分不出精力来为日后学术科研的“薄发”而“厚积”。这种学业上的不专注、不系统、不深入,具体表现为对待学习缺乏钻劲、韧劲,对待学术缺乏求真、创见,折射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严重限制了其发展空间。三是“浮夸”。一些学生为了在竞争中谋得某种优势,一味夸大自己的所谓学术研究成果,动不动自诩自己的研究成果之独创性、开拓性,无限放大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和价值,甚至将内容空洞的、东拼西凑的所谓论文或研究报告无限拔高,冠之以心血之作、鼎新之作。

二、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

大学生学术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动机,也有客观方面的诱因;既有来自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外部事件的冲击;既有教育管理不到位的直接原因,也有评价机制不科学的间接原因。笔者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1.诱发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观因素。一是学习动机不端正,存在投机取巧心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抱着日后能谋得一份好职业的目的上学的,他们仅仅将学习视为未来求职的手段,缺乏献身科学、献身学术的宏远志向。一项以研究生学习动机为对象的调查显示,选择“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为将来谋得一个好职业”的占34.5%;选择“为了换环境,到大城市和更好的大学求学发展”的占19.7%;选择“‘文凭热’‘考研热’的追随者,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的占15.2%;选择“本科就业困难,推迟就业,使将来就业平台能更高”的占12.6%[4]。这种明显的功利心态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愿花真力气、下真功夫学习,但为了能考试过关、修满学分、顺利毕业,怀着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做一些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二是缺乏学术诚信,自律意识不强。当前很多学生“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图一时一己之利,主观上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5],缺乏学术诚信和自律意识。学术道德毕竟是对特定群体行为规范层面的约束,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力,需要学术主体的道德自律来保证其有效性。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危害不像对于违背社会一般道德的危害那样认识清晰,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违背学术道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从而失去对自己学术行为的自查、自醒、自律。其实,学术道德关乎以学为业的学子的学术气节、学术人格和学术生命,“不可无天、无法、无德。学贵自律,而自律贵在自觉”[6]。

2.诱发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客观因素。一是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不到位,滋生学术腐败。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抑或缺失,是滋生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普遍缺乏学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学生的学术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对于研究生而言主要是自己的导师)的点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术道德规范知识体系,加上个别作为学生学术引路人的指导老师(或导师)自身亦或多或少地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这样,学生对学术道德不知或知而不守就不难理解了。高校学术管理不力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教育部在2002年和2006年分别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对学术道德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相对于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申报基金项目和学术奖励等“硬任务”,学术道德建设的“软指标”就排不上议事日程了,更何况个别高校为了在高校排名榜上争得好的名次,还有意无意地纵容甚至鼓励学术造假行为,震惊全国的某高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舞弊案曝光的曲折过程就是明证[7]。二是学术评价和奖惩体系不科学,助长了学术腐败。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僵化,是助长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首先是现有的一些规定不甚合理。例如,规定研究生必须在CN刊物上发表一至两篇学术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在奖学金评价体系中也有发表论文就相应加分的规定,这就诱使一些研究生往往靠弄虚作假发表所谓的论文。其实,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厚积薄发的过程,将其在读书期间发表论文作为硬性规定显然不甚妥当。其次是现有的评价存在重量轻质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考核等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反映。受其影响,一些学生也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出现重成果数量、轻成果效益的现象。学术评价中往往夹杂着人情关系,也容易使评价有失公允,背离评价的初衷。奖惩体系的不科学,是助长学术腐败的又一重要因素。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学术界的违规成本过低,不具有威慑力。媒体频频曝光的大量抄袭、剽窃案,很少看到当事人被革职或降职处分的,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8]。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大量学术违规现象,除个别因在学位论文抽查中被发现存在严重剽窃、抄袭等学术道德失范劣迹被取消学位外,校方基本上不予深究。因此,只有优化学术奖惩体系,严格标准,严格把关,才能不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

三、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可小觑,大量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挫伤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该遭人唾弃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等不正当竞争理念得以萌生和扩散,既影响了广大学子心智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这种学术失范行为破坏了高校作为一方净土的美好形象,更使部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研究生蜕变为败坏社会风气的名利之徒。

1.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一些学生通过学术违规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一时之名利,不仅损毁了自己的形象,断送了自己的学术前程,而且其恶劣行为的示范效应还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争相攀比和仿效。刻苦学习、谨守规范者因得不到激励而心态失衡、苦闷孤立,投机钻营、弄虚作假者因受不到谴责而沾沾自喜、大行其道,这种状况势必危及到优良学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由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和精神面貌构成和维护,反过来,亦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心态和行为。人们感叹高校的学风一代不如一代,固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不可否认也有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学术道德和学风的内在关联性、统一性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学术道德失范对优良学风形成造成的冲击。

2.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普遍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最大受害者是青年学子。青年人正处在生理、心智的成长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可塑性极强,一个“剽教授”带出来的是“窃学生”,一个“剽师兄”也能影响一帮“窃师弟”。试想,学术上造假、学业上“忽悠”的学生,怎能担当起未来学术创新的重任?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拥有大量创新人才是科教兴国的前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而这些素质要求与学术道德规范的内涵是一致的、统一的,道德失范问题不彻底解决,就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

3.影响高等学府形象,不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高等学府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被视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他们的文化修养相对较高,领悟力、行动力、影响力相对较强,高校历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学术道德状况如何,定会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道德风尚产生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的学术道德形象是全社会道德形象的折射。畸形的学术道德标准势必助长社会的不正之风,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破坏。在社会意识层面,学术道德失范极大地降低了社会观念结构中的正向因素,使其出现越来越远离正和、滑向零和甚至负和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高校、对知识分子、对学者专家等特定人群的道德评判标准总是相对高于对社会其他阶层的普遍准则,致使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负面效应更大、更严重[9]。

四、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举措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道德滑坡的一个缩影,当然,也与高校的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管理松懈、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舆论监督不力等直接相关。重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学术研究是求真求实、严谨细致、自主创新、真诚献身的过程,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甘愿为学术研究无悔奉献的人,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学术道德教育就是要向学生讲清学术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时代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特别是现时代学术大师们的成长历程和高尚的学术道德风范,着力培养学生的是非观,提高其判断遵守与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辨别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荣辱观,牢固树立其诚信守规光荣、造假违规可耻的自律意识。

2.规范学术道德管理,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学术道德管理必须走出无为而治、形式主义的误区,突破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关、人情关,使学术道德管理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运行于阳光之下。为此,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就显得极为重要,国外一些大学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如加拿大的《萨斯卡切温大学学术规范细则》对本科生、研究生在课堂讨论、学业考试、完成任务、学术研究等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作出了7项具体要求,并列出了学术非诚信的21种具体表现和5种欺骗行为。这些规范指向明确,操作性极强,如第4条非诚信表现是指“随意转载他人研究资料不说明出处的”,第1条欺骗行为是指“利用不正当手段(偷看有关书籍、笔记、他人试卷、实验报告等)完成学习任务的”,让人一目了然[10]。有了这样明细清晰的规定,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执行科学务实的评价标准。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学生的学术评价,不能简单套用适用于教师的学术评价标准,要结合学校的性质、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层次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务实的评价标准。例如,不能将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某种级别的学术论文作为其毕业的必要条件,应将其上交的学习笔记、学术习作等学术论文的“半成品”作为衡量其是否具备学术研究潜力的标准,须知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生的主要任务永远都是学习,而不是学术创新。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的学术水平拔高要求,就无疑于逼着学生做假,那么,剽窃、抄袭、胡乱拼凑、托人说情、拉人署名等学术违规现象的产生就难以避免了。

4.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营造诚信守德的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建设不仅与校风、学风相关,也与社会文明风尚相关。因此,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问题,一方面,致力于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创造小环境;另一方面,要搭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快车,努力净化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对青年学生影响较大的高校周边文化环境、网络舆情环境等,使诚信守德者得到社会的肯定、敬仰和褒奖,使不守道德规范者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奖惩结合、内外互动,全员参与、系统推进,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必能走出低谷,创造辉煌。

[1]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胡亚军,曾义.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田栋栋.武大教授:论文买卖产业规模2年膨胀5.5倍[N].中国青年报,2010-02-04.

[4]徐苗苗.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对策建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

[5]李志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12).

[6]彭树智.回归学术培育自觉——谈研究生学术自觉意识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7]刘欢.科技部撤销原西安交大造假教授所获科技进步奖[N].北京日报,2011-02-10.

[8]尚德峰.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表现及学术道德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

[9]王宇,黄华强,惠静.高校学术腐败现象的非经济动因及其道德预防机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10]牛荷生,李建忠,刘松年,郑红波,黄琴.加拿大大学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的经验和启示——以萨斯卡切温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