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更加自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13-08-15高宁
高 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的要求,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1]。应当看到,“四个更加自觉”为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是面向未来对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新要求,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2]这一重要判断,为我们明确指明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全面阐述,从2008年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近十年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急剧转型、多元复杂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近十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战胜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又好又快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将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趋势使得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周边的安全局势也更加复杂多变。从国内情况来分析,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要正确处理这样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就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重大决策部署和具体工作实践中狠抓落实,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解决过去与当前经济社会矛盾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出了科学性、创新性和指导性。同样,我们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需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向未来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那样,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中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担当起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坚持“四个更加自觉”,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更加自觉”的新要求。应当看到,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这四个方面在十七大报告中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来论述的,主要突出“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报告则从发展的要求这一角度来阐释,重点强调“怎么办”。
1.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离开这一主题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定位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上,坚持依靠发展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因此,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2.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必须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些行业、部门的少数人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妥善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要坚持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从总体上筹划工作,不能忽视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解决人民的当前利益难题,要将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必须强调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着力解决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既作为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成为其成果的享有者。
3.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拓展的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从党的十七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断深化。坚持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实现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不能偏废或缺失任何一个方面。要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发展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还要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提出量化目标即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4.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部分矛盾并非是对抗性的,矛盾双方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矛盾,就是要坚持对立面的互补结合,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主要工作、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社会建设为条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必须统筹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利益,调节并处理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其他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三、按照“四个更加自觉”要求,狠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四个更加自觉”的要求,在思想认识、实践举措、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上下工夫。在这一过程中,思想认识是先导、实践举措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各个环节逐层递进、相互影响。
1.深化认识、解放思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化认识,加强理论武装,将科学发展观由知识层面的“真懂”提升为信仰层面的“真信”。“真懂”,即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意义作用;“真信”即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确立为工作学习的理论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确立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真懂”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等因素相统一的“真信”。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如小进则满、安于现状的享乐思想,求稳怕错、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不顾大局、狭隘封闭的本位思想,等等。基于这些思想偏差引发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建设的许多领域都有体现,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后果还相当严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解放思想来破除陈旧思维的羁绊,使人们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科学发展观本身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而继续解放思想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
2.破解难题、注重实效,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解决影响及制约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不仅要将科学发展观从“真懂”提升为“真信”,还要从“真信”落实为“真用”,也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着眼于人民反映强烈、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抓住现实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最大程度地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剖析矛盾与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发展规律、演变趋势,找出破解这些矛盾的实际对策,真正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求真务实,更加注重举措的实效性。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将科学发展观抽象化、口号化,而要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真抓实干的精神出实招、干实事,以脚踏实地的作风抓落实、求实效。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区分不同地区、部门、层级的具体实际情况,使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在重大决策部署上也体现在具体工作的实践中,不仅体现为不断创新的实践方式与手段上更要体现在实践举措的落实与实效方面。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长效机制,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四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五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当然,上述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充实的长期工程。要将推动科学发展的经验成果提升为制度形式,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理观与为人民谋利造福的价值观的统一”[4]。要以科学性和价值观的标准审视经济社会中的各种体制机制,区分哪些制度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需要长期坚持的,哪些是随着实践发展而需要不断充实完善的,哪些是制约甚至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而需要坚决革除的。要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科学发展思路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经验成果不断提升凝练为政策规定,使之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1][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4]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南[N].光明日报,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