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13-08-15邬巧飞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

邬巧飞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当今时代,经济领域的全球性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加强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民族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文化产业造成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既包含有差异间的融合和交流,又包含着对差异原则的保存和坚持,是一体化与分裂化、单一化与多元化的统一体”[1]。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机遇

1.全球化有利于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把多种文化带入中国,同时也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末就说过,“未来的21世纪将使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2]。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补,不断冲破本民族文化的时空限制而走向世界。

2.全球化有利于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谈到西方文化的发展时曾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3]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国家的强盛,是与文化上的开放性分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批判继承和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全球化有利于全体公民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近年来我国倡导的一个文化理念,其含义很丰富,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对自我文化、其他文化及其自我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和自觉担当”[4]。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接触、碰撞、冲突、吸收及融合,这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既不盲目推崇,也不决然摒弃,应以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

二、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1.全球化给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造成冲击。随着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加深,其意识形态性在文化方面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西方国家通过其掌握的强大文化传媒,宣传其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攻击和责难与其不同的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治理理念、意识形态,从而形成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作为西方国家的主导观念,广泛渗透到知识、技术等领域,尤其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带来了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来强化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霸权,从而对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巨大冲击。针对我国的崛起,西方国家更是用“中国威胁论”来强化对立。在此背景下,国内一些人信仰失落,理想淡化,对西方生活方式顶礼膜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甚至腐化堕落。

2.全球化给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全球化增加了中国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增加了中国本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这一重要文化冲突的复杂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正在不断走向世界,尤其正处于文化全球化所形成的文化同质化的浓郁氛围中。一方面,促使了大众从全球的视野思考人的存在与价值,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使得一些人对民族认同产生一定的消极看法。民族精神表现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信念与责任,而情感、信念与责任都建立在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淡化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情感,使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弱化。

3.全球化给我国的大众文化造成冲击。我国是处于开放中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取得较快发展,但在文化软实力上仍显脆弱,国内的大众文化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其快餐、节日、服装、电影电视、动画等充斥着我国的文化阵地。正如英国作家保尔·哈里森所说:“文化上的帝国主义不仅征服了受害者的肉体,还征服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沦为唯命是从的帮凶。”[5]西方国家大量输出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

4.全球化给我国的文化产业造成冲击。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文化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西方文化的冲击给我们造成了巨大压力。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仍处于转型阶段,又面临着文化生产能力不足、资金匮乏、文化质量偏低、文化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文化生产与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而西方的大众文化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输入我国,挤压着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的电影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网络游戏业和英国的音乐业等都对我国的相关产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促进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重心。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多元化文化,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内在统一。

2.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我们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将其视为糟粕,甚至全盘否定,试图进行文化上的彻底断裂。也有不少人追捧外来文化,鼓吹西化,丧失了民族文化上的自信。为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针对不同文化的交融、冲击、碰撞,我们必须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既不应该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更不应该否认中华文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偏重做人的文化,是始终秉持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原则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也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离开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在封闭的状态中发展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建设先进文化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既有差异性,又有兼容性和互补性。这是由东西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东西文化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这些差异有时恰好可以互补。互补之后,文化会显得更完整。倘若不进行互补,东西文化的片面性显而易见,终将影响文化的先进性。因此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更需要融入世界[6]。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主发展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和完善自己民族的文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式的解读,对世界流行文化话语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和阐释,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4.促进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该以科学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久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有其消极的一面。正如张岱年所言:“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陈陋传统。简单说来,中国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于四点:一是等级观念,二是浑沦思维,三是近效取向,四是家族本位。”[7]当下,我们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双重境遇,这对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塑造影响强烈。当今的中国文化应该在继承和发扬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成果,将两者有机协调起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新的文化精神。这就需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破除民族文化中阻碍现代化发展的落后意识,根据社会的发展,将平等、自由、法治等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之中,以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潮流趋势。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形式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立足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创造具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促进文化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自我更新和优化升级,建立对内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的文化创造潜力、壮大文化产业规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对外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的具有高度应变能力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体制。

[1]王颖.文化全球化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2]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11).

[3]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46.

[4]李玉林.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树立和强化三个意识[J].求实,2001,(9).

[5][英]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挫折、希望[M].钟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4.

[6]吴文娟.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我们的吸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4).

[7]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