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钦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格 登

(中共德钦县委党校,云南 德钦 674500)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南缘,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境内雪山纵列,峡谷深切,地形具有“峰峦叠嶂,沟壑交错,峡谷纵横”等特点,是典型的“V”形雪山峡谷地带。全县辖六乡两镇,40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71个村民小组,532个自然村。群众居住特别分散,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全县国土面积7273平方公里中,山区面积占55%,高山山谷占28%,高寒山区占1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人。境内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汉族、回族等13种民族,其中藏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德钦县是一个农牧业县份,农村人口达5.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9%,可以说,“三农”工作是德钦县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为推动德钦县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打牢基础。

一、德钦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地理区域特殊、生态环境敏感、自然资源富集、维稳工作繁重、发展形势向好”是德钦县情的集中概括。当前德钦县正处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就必须结合县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四为之路三县建设”的战略目标,全力巩固好过去德钦的各项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过去几年,德钦县农业农村工作紧紧抓住了三件大事。

1、紧紧抓住发展大事,进一步打牢了农业农村的物质基础。德钦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培育,在争取项目资金、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民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至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0299万元增长到25697万元,年均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49元增加到4222元,年均增长25%,编制兴水强村规划101份,累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283人次。

2、紧紧抓住民生大事,进一步打牢了安居乐业的民心基础。德钦县委县政府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盼望的问题抓起,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支农、利农、强农、扶农政策,民生水平在更大范围得到了普惠。截止2011年底,全县2894名城镇居民和19725名农村人口享受了低保政策,36496名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09名城镇人口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建农家卫生室120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59%;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集中办学取得重大突破,德钦中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顺利实现了集中办学,全县7171名学生享受了藏区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全县共推广葡萄种植达8914亩,总产量达到2500吨,实现产值975.5万元,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00500亩,产量776万公斤,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8000亩,退牧还草面积189万亩;强化生态文明创建,全面开展“禁白”工作和蓝铁皮瓦专项整治,大兴义务植树之风,群众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64%提高到现在的71.8%。

3、紧紧抓住稳定大事,进一步打牢了强基固本的党建基础。全县干部职工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四群”教育工作等为契机,不断深化“三建三带三创”藏区农村党建工程,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每年县级财政安排基层党建运转经费319万元,切实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稳妥推进“一户一党员”工程,消除了党员“空白村”。近几年间,全县新建支部活动场所157个,修缮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118个,较好地完成了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重点工作,2011年德钦县获得了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县执政基础的夯实,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确保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大发展。

二、德钦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几年德钦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整个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来看,德钦县仍然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农业贫困县,“三农”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城镇化、产业化程度低。德钦城镇化水平仅为16.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6个百分点,城镇规划和建设滞后,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弱。市政建设用地空间有限,城镇功能不健全,城镇活力不足。山高谷深的地形致使可供选择的移民地点十分有限,产业培育的难度非常大。从农村发展现状来看,德钦县大部分自然村处于半农半牧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小集镇发展难度大。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城乡统筹能力弱,进而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的工作举步维艰;全县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捕捉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单一性,加上产业链条短,缺乏深加工手段,农产品附加值低,使德钦县高原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和畜产品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2、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德钦县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是,总体看来,德钦县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薄弱。一是农业抗灾能力依然脆弱。“小灾小减产、大灾大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靠天吃饭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农村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巩固“两基”成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教育综合改革虽然在集中办学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完善集中办学后的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师管理等制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培训力度不足,培训效果不佳,文盲、半文盲、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比重高,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极不相适应,许多农业新产业、新技术推广速度较慢,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医疗保障程度低,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较为突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按照新的贫困标准划分,全县贫困人口达到38600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3.7%。“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仍然是德钦县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4、村镇规划滞后,建设杂乱无章。严重滞后的村镇规划给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户均占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严重;地理环境制约,交通不便,各项基础设施也很难配套,功能不全,难以发挥效益;居住分散零乱,人气难以集聚,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农村消费潜力的挖掘。德钦县农村村镇大多沿“两江”公路“一字型”分布,村寨布局如同“天女散花”,遍布山上山下、峡谷内外,房屋住宅“横七竖八”,很难形成排列整齐、住户集中地的现代集镇。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三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组甚至连正常的党组织活动场地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党支部。

三、加快德钦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它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可循,也没有既成的先例可鉴。面对德钦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客观分析,科学把握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准确认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紧紧抓住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时机,趋利避害、与时俱进地做好“三农”工作,因势利导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实现德钦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规划先行,分步推进。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规划好德钦县新农村建设的蓝图,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第一,要按县委县政府“四为之路、三县建设”的发展思路,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的原则,本着“强基础、育产业、重民生、保生态、抓改革、促城镇、固基层”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发展重点,注重科学论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原有的《德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着手编制《德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实施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规划等方面。第二,应当使规划适度超前,体现发展趋势,体现德钦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在规划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既尊重群众意愿,又注重科学引导,既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又注重培育支柱产业,既考虑群众实际需要,又注重发掘和保护民族文化。第三,产业发展规划要突出本地特色,把自然村的发展规划与县、乡、村乃至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生态环境规划,要从农民最实际的民居建设改造规划入手,将改房、改路、改灶、改厕、改厩以及建设沼气池、太阳能等纳入规划,配套实施。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靠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必须靠大产业的带动,必须靠城镇化的辐射,必须靠全县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来推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但生产要发展必须先发展富民产业,发展富民产业要改变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围绕工业化的思路,用商业化的经营理念谋划农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营农业。要以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为着力点,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生产“车间”。德钦县的地理环境总体分为澜沧江、金沙江河谷地区、山区半山区、高寒山区三种类型。因此,第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生产力。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抓住松茸、虫草、贝母、天麻、菌类等高品位的林下产品资源,规范采集模式和保护办法,走有序采集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使林下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坚决防止乱采乱挖。同时,重点发展优质牦牛、绵羊为主的高原养殖业,积极建设高原牦牛、犏牛、绵羊基地,实施牦牛冻精改良、犊牛培育科技普及工程,利用广阔的高寒天然草场资源和传统牦犏牛养殖优势,加强冬春饲草生产贮备,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小区养殖为重点,形成特色鲜明、品位优质、天然原始、持续供给的高原畜牧产品基地;海拔在1800——2500之间的半山区,要以种植核桃和建设优质青稞基地为主,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搞好低产量田地改造,改善品质,提高产量;海拔在18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要利用气候优势以培育葡萄产业为主,辅之核桃、蔬菜等特色产业,并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建立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第二,要坚持培植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发展加工“车间”。德钦县要稳步推进阿东法国酩悦轩尼诗合资酒庄、梅里国际冰葡萄酒庄、高原葡萄酒庄及斯农发酵站等葡萄加工基地建设,并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扩大葡萄、核桃、白云豆和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围绕到2015年建设2万亩葡萄基地,逐年分解落实阶段性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做到集中攻坚、整乡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真正把德钦打造成中国顶级红酒重要原料供应基地。总之,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新产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农村,才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产品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3、加强农转城工作,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业产出效益的低下,农村人口的过度散居,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于滞后,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严重不足,反映出了德钦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加快农村发展,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困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就必须推进城镇化。第一,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农民,要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城镇化和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加工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德钦县城镇化水平过低、城镇功能不完备的问题,拉长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阻断了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第二,在进行县城拓展整治的同时,要加大乡镇集镇的建设力度,把一批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小城镇,真正培育成区域经济的中心,并布局一批农村小集镇和农村社区,引领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第三,对人口居住过度分散的自然村组农民,特别是散居在“三江并流”核心区域、自然保护区内和生存环境恶劣“屡扶仍贫”的贫困农户,采取探索借鉴推广“达日移民模式”,争取中央、省的特殊政策,在为他们建立各种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建立补偿或补贴维护生态的制度,有序实施生态移民,并实行优先培训、优先就业政策,达到消除贫困措施与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同步推进。第四,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规划推进居住散落、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的自然村落的撤并工作。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效益的优质化。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乡村面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德钦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第一,要继续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地灌溉等小型水利工程,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第二,要以农村太阳能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实施以乡村路面硬化为主的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立乡村道路管养机制,改善农村通达条件。第三,要构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抓好乡镇、村级农贸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第四,要切实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乡村环境整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差距。德钦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落后,发展和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农民。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第一,要制定科学规划,把农民科技培训、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纳入“十二五人才培训规划”,促进农民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第二,要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全县葡萄产业、核桃产业、药材产业、畜牧产业的发展,以葡萄、核桃药材栽培、加工,畜种改良和生猪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第三,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商品信息,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让农民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第四,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农业新闻媒介为载体、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要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打造“富民党建”,全力推进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基层组织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发展不动摇。所以,基层党组织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精选载体,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大力实施“三建三带三创”为主要内容的藏区“党员富民工程”,促进党的建设与农村发展共同推进、共同提高。第一,要采取教育培训、结对帮扶、政策倾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党员发展的资金扶持和培训力度,帮助农村党员解决生产资金周转困难,增强农村党员的致富造血功能和“三带”能力,同时,要树立培育一大批富民典型,注重发现和挖掘一大批富民支部书记、“三带”党员及示范重点村等。第二,要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把主要目标指标化、定量化,各项任务责任化、考核化,把“工作任务”变成硬指标,调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